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土地经济学:第十一章 土地分区利用.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窝***
  • 文档编号:202620375
  • 上传时间:2021-10-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98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w第一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一、区位论及其产生过程:w区位(Location),简单的讲就是空间位置,即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论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极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w区位论作为一种学说,其产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w11826年,德国地理学家屠能(J.H.V.Thunon17831850)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屠能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农业区位论w21909年,韦伯(A.Weber,18681958)发表的论工业的区位,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w3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斯塔勒(W.Ohristaller,18931969)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w4几年以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了市场区位论w(一)农业区位论屠能的孤立国w屠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w(二)工业区位论w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也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w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他的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w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w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w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w集聚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w克里斯塔勒从城市或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其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w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城市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的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变形模型,如图3-2所示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正六变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w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的六变形区位模型四)市场区位论 正六变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w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完全依赖与土地,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如果说屠能只论及了土地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区位利用原理,韦伯论及了工业企业在土地资源上的选址,克里斯塔勒和廖什论及了一定区域土地资源上城市的结构体系,那么,5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则为地域总体经济结构和布局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可以从区位决策客体的扩展方面得到有利说明农业区位理论区位决策的客体是农业,工业区位论区位决策的客体是工业企业,城市区位论是把城市作为工业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来研究的,决策客体也主要是工业企业,而现在更广泛的第三产业,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行业也成了当然的区位决策客体而且要考虑到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条件二区位论与土地区域利用 (五)空间结构理论w现代交通、通讯(尤其是网络)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各业的集聚,过分集聚造成城市膨胀、交通堵塞和环境质量下降,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就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这些背景促成了空间结构理论的产生w德国学者E.V.博芬特尔力图将农业、工业、城市区位论综合起来,分析区位问题,空间区位论可以看作是各种区位理论的综合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涉及的对象包括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城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区位、空间关系,以及人员与商品、财政、信息的空间流动等许多方面六)区位论的新发展1.从单个经济区位的选择,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模型的研究w2.由理论模型向实际应用转变;w3.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加入了范围更广的第三产业;w4.现代交通工具、通讯(尤其是网络技术)w改变了传统区位论研究的条件和范围,为区位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w5.现代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数学模型广泛建立,为区位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w一、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w(一)农业布局理论的核心是以区位地租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区位地租指的是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农业布局合理与否就取决于能否把每一块土地都用于发展能提供最大区位地租地作物(或生产项目)第二节农业土地分区利用w上面的分析只是在假设仅从在一个中心城市的情况下,农业的合理布局模型,但现在的情况是城市的分布愈来愈多地密集在一起,形成团、带考虑到这种情况,上述“屠能圈”的基本理论模型就要发生变化w1假设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存在着两个规模接近的城市,两个城市周围的农作物分布圈层必然会交错,交错圈层及其以外的各圈层形成围绕两城市中心的椭圆圈层为两城市所共有w2当一个大城市周围环绕着一圈中心城镇时,由于它们距离的影响,大城市周围的农业圈层将从某一层开始跳跃至环状小城镇的外部,形成大小城市共有的农业圈当然,这共有的农业圈应在小城镇各自的农业圈层的外部w3若在一个特大城市外面,有一些中小城镇它们都零星的分布在一条线上,这时农业圈将主要是围绕特大城市的虽然,这些中小城市的农业圈层中也可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农业圈,但因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发生不规则变形w(二)西方农业布局理论的借鉴意义w西方农业布局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这一理论在许多方面可用于指导中国,尤其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w农业土地的区位理论是农业土地利用所遵循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在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w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开始形成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农业生产布局的指示灯w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观念的增强,在农业生产布局方面,人们不再仅以自然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布局,而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分析的内容,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布局中总体经济效益的获取,追求农业生产布局的总体经济效益,即力求区位地租总和最大w(一)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w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的诞生即说明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生产开始从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小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大农业生产w1、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形成背景w动力:生产力迅猛发展,城市带形成w2、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的中心内容w与一般的农业布局理论相类似,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具体分析可用以下公式:wR=Y(P-C)w式中: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wY单位面积产量;wP单位农产品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wB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二、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w(一)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w按照比例利益原则划分农业专业化产区。

      从微观上确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我们可以采用R=Y(P-C)这一综合指标方程加以制定生产,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分工体系,从宏观上确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为此,必须考虑到:w(1)每一种需要发展的作物,在哪一地区种植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w(2)如果一个地区同时是几种作物的最优种植区,而它的耕地面积又不可能在保证各种作物的总量的前提下同时容纳所有这几种农作物,这时应按下述原则做出抉择:w1)选择那种能提供最高收益的作物;w2)既要照顾那些条件优越的利益,也要兼顾条件较差地区的利益;二、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w一、土地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w城市土地是指城市经济圈中用于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居民消费、城市生态等经济系统组成的多层经济大系统在城市大系统中,土地饰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多方面的作用w首先,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城市中的各项经济活动必定是在土地空间中进行因此,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密切相关w第二,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第三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w第三,城市土地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空间,居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w第四,城市一般都是交通枢纽w第五,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在城市土地上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城市生态经济链上相互连结,相互影响w二、城市土地利用特性w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是相对与农业土地利用而言的w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w2、其利用途径的多样性;w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w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w5、很难改变用途第三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w三、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w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在一些大城市中,商业区往往又可分成中央商业区、城市商业区、街区商业区等;工业区分成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居住区分成低收入者居住区、中等收入者居住区和高收入者居住区(这主要表现于国外的居住区分类上,在中国的城市中,由于住房制度的差异,还未形成这种分区)这种种功能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交错的现象,但一般仍可分出区际界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因其功能形态不同,利用着不同的城市土地区位,占有相当固定的空间位置第三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w(一)商业区w1中央商业区: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存在着中央商业区中央商业区是全市交通、通讯网络系统的枢纽,是一个很大的地区范围,甚至是世界性的情报信息汇集和传递中心。

      在这里一般汇集有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公司经理处与代办处,各种咨询机构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经济生活w2城市商业区:它在规模和影响上都仅次于中央商业区,是大城市的二级商业中心但在中小城市中属最高层次,它一般占据交通最为便利的中心地带,为全市人口提供各种商业服务w3街区商业区:这是城市中最低级的商业中心,它服务的范围大致为7000到20000人它供应的大多是需求频率高、市民日常需要消费的商品因街区商业区严格的说不叫区,它的主要商店为方便市民生活,多沿主要街道两侧排开,并不集中分布在一个地区内第三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w(二)工业区w工业区分为轻工业区、和重工业区w轻工业区:轻工业一般是没有污染或污染较小的工业企业,如服装业、食品工业、印刷业、精密仪器、金属加工、家用电器产业等,一般夹杂在城市或城乡结合部w重工业区:重工业一般规模大、占用土地面积也大,且因有污染,与其他功能区的矛盾很大严格说来重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因其城市作为科教文化中心所产生的吸引力,使得重工业趋于城市布局,又因其本身的性质,重工业多布局在城市郊区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第三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w(三)居住区w因为中国现在住房并未完全商品化,因而城市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分区不明显。

      考虑到居住区作为人们的休息、生活场所,一般都与商业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一些日用商品、商店也渗透于居住区内,居住区远离重工业区,与轻工业区也有较为分明的界线,它主要讲求的是生活方便、环境幽雅舒适w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既是土地利用的结果,因而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性质区别与联系,就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区结构体系提供指导第三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w四、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圈层说与级差地租w西方在城市结构布局时,非常重视从总体上把握各功能区的结构组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进了屠能所创立的建立在比较利益原则基础上的圈层说与级差地租理论他们假设,城市内所有的工厂、企业都希望配置在交通最方便、营业额最高的市中心区,而阻碍这种希望成为现实的因素主要有:(1)距离市中心的圈层,土地面积也越小,不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因而对这些土地有剧烈的争夺2)越是市中心的土地,级差地租越高,只有那些出得起最高地租的企业主,才能把他的企业配置在市中心 城市中不同行业支付地租能力曲线 城市各业用地合理布局范围 五、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一)中国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