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doc
41页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Jack A. Goncalo, Michelle M. Duguid(Cor nell Un iversity, School of In 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 ns)摘耍:对于归因理论的长期研究显示出群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群体 内部因素然而现有的研究却未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理论差异的群体内 部归因进行区分:两种归因的差异在于将贡献归因于群体的每个成员或是 归因于整体这种二分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依据社会影响理论,本文 研究者预测不同类型的归因对于群体决策质量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实验 1中,对过去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导致群体在做出共同的决策前考虑更多 的发散性选择方案在实验2中,对过去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促进了独有 信息的分享并且提高了决策的准确度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为了内化成功的 群体服务倾向对于群体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最新的研究中却 未给予考虑关键词:群体服务偏向,归因,发散性思维,决策,知识交换1、前言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是归因理论中最强有力的发现之一: 即人们因为成功而获得声誉却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Gioia & Sims, 1985; Kingdon,1967; Zuckerman, 1979)。
虽然对于这一偏向的简单描述便会 引起许多人的认同,安然公司的11闻却提供了戏剧性的说明当安然公司 绝对成功的时候,首席执行官Kenneth Lay热切的分享了这一荣誉,“我总 是站在最前沿努力确保我们的员工在事实上能够践行、尊重这些价值观念 尊敬、诚实、卓越” (Gruley & Smith,2002)o当他出现在国会听 证会时,他的说辞却改变了按照Lay的说法,他被身边最亲近的人欺骗 了,并且对于即将到来的丑闻一无所知像个体一样,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群体(Forsyth & Schlenker,197刀甚至组织机构(Salancik & Meindl,1984; Staw,McKechnie,& Puffer,1983)也表现出相似的倾向,即 通过成功而获得声誉却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see also Johns, 1999)o这种 倾向被称为群体服务偏向(group・serving bias) (Forsyth & Schlenker, 1977)O例如运动队成员经常将失败归因于一些外部情况,比如糟糕的运气 却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团体凝聚力(Zaccaro,Peterson,& Walker, 1987) o尽管最新的研究并未确定群体服务偏向在归因中的普遍性,但却应当 在组织设置中对这一偏向进行重新研究,因为这里要求人们花费更多的时 间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llgen, 1999; Naquin & Tynan,2003)。
事实上团 队出现在所冇形式的组织中,以至很难冇人不基于团队來描述自己(Locke, Tirnauer,Roberson,Goldman,& Weldon,2001)o基于对团队协作的普遍强 调,归因将更多地经常地从个体水平变为群体水平换句话说,人们不仅 要解释他们自己为什么成功或失败,还要对他们所属的群体的成功或失败 进行归因尽管可以直接地在群体水平上方便的概括研究主体的自我服务偏向, 但可能的内部归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跨水平的比较存在潜在的误导 性自我服务偏向和群体服务偏向表面上看来是相同的,因为失败都被归 因于类似的外部因素然而,与个体的内部因素不同,群体的内部因素由 多个人分享(Newman,1981),由社会交互作用产生(Sherif,1935),所以不能 复归到个体水平(McGrath,1964)o换句话说,成功经验激发的群体内部归 因与在个体水平对于成功的解释在概念上是存在差异的本文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理论框架将群体内部因素分为两种不同的 归因类型:将贡献归因于群体的每个成员或是归因于幣体这一理论框架 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类型的内部归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在借 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归因同群体辐合思维联系起来 (Goncalo,2004),研究者假设不同类型的归因对于群体决策的质量会产生不 同的结果。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者提出对于成功的基于个体的归因能够鼓励 群体在做出共同决策前,在更广的范围内考虑选择方案,促进群体成员对「 独有信息的交流,并且在重要信息未能分享的情况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通过在更广的意义上讨论归因和群体随后的表现之间的可能联系,研究者 做出结论1.1整体或部分?两种类型的群体内部归因同个体一样,群体通过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获得声誉(Forsyth & Schlenker,1977)o这种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倾向允许全体成员分 享和体验与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Cialdini et al., 1976),因此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友情(Taylor & Tyler,1986)o相反,通过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使得群体在面对困能时 能够保持积极的认同(Cialdini & Richardson,1980)0通过指向群体(比 如我们不能在一起工作)或群体中特定的成员(John错过了最后的期限) 来解释失败的人,更容易遭到排斥,即使他们的批评是正确^(Taylor &Tyler, 1986)o为了避免不自在的非难,无论在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都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并且同时是不可控的因素,如时间压力、运气、 任务难度(Johns, 1999; Weiner, 1985)。
然而,尽管在外部归因上个体和群体 是一致的(Johns」999),关于哪些群体内部因素会成为群体归因的目标的问 题仍未被回答(Zaccaro et al.,1987)o在这一问题的中心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即群体是什么以及人们如何向 其他人描述他们的群体几乎从心理学对于群体的研究开端起,理论家们 对于群体是什么就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群体是全部成员的总和 (Allport,1924),述有人认为群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通过 将群体看做一个具有凝聚性的整体进行观察来理解(LeBon,1895)o LeBon (1895)很好的将这些共同的属性概括为“群体心理”,但后来却被其他 人嘲笑为犯了拟人化谬误(Allport,1924)0按照Allport (1924)的说法,群 体的概念只不过是为了描述这些起源于个体的属性的方便但不精确的捷 径后来的理论家$0 Sheriff 1936)> Asch(1952)> Lewin (1952)也注意到了 Allport对于“群体心理”的批判,但仍然认为群体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些 性质是在个体间相互作用时呈现出来^J(Brown?1988)0例如,Lewin的场论 通过注意到这样一种现实性,即除去个体之间通过共同的命运和相互依赖 的任务而构成的现实性之外的现实性,为之后的群体动力学研究铺平了道 路。
这些相互矛盾的看法最终综合形成关于群体的描述,每种看法只说明 了群体的某一方面例如,McGrath(1964)将个体和群体的经典差异纳入他 具有影响的“输入 加工 输出”群体行为模型(input - process - output model of group behavior)McGrath(1964)认为有三类因素会对群体 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他将输出因素分为个体水平因素、群体水平因素 和环境水平因素按照McGrath的说法个体水平因素是对群体中每个成员 的描述,相比之下,群体水平因素则被定义为是共享的,因此不能降低到 个体水平群体输出受到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输入的驱使这一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关于人们如何对群体表现进行归因的线索借用 McGrath的理论框架,成功体验可能激发群体内部归因(Zaccaro et al.,1987), 但这种归因可能只描述了个体水平或是群体水平的因素尽管在群体归因 的研究中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种差异的存在,但是却有有力的证据表明 这种差异存在于亲密关系的归因研究中(例如已婚夫妇间)(Newman,1981)o 像夫妇一样生活超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关系本身就会发展出独特的性 质,不同于其他任何伙伴间存在的性质(Bradbury & FinchamJ990)。
因 此,在一种关系中,通过涉及关系这一整体或合作关系中的每个成员,因 果性可以被归因于关系本身(Fletcher & Fincham,1991; Newman,1981)O亲密关系的归因研究与群体研究的历史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为基于个体或整体意义上的群体的归因的关键性差异换句话说,从个体水平向 群体水平转换,过去的成功触发的归因指向群体内部,这些归因可以将贡 献描述为群体中每个个体做出的或是描述为作为整体的群体做出的1.2不同类型的归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吗?在当前的研究中,归因一般被假定为较早表现的结果而出现;群体首 先经历成功或失败然后力图理解其中的原因(Forsyth & Schlenker,1977; Staw,1975; Zaccaro et al.,1987)o本文中,研究者通过讨论对过去表现的归 因作为群体之后表现的独立原因,对于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更加具体的说,成功所触发不同类型的内部归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己有的研究显示对于过去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的一个重耍结果,可能 是一种在之后的问题解决中产牛发散性答案的能力(Goncalo,2004)o所谓发 散性思维是指从问题本身出发向许多可能的方向进行思考(MayeC1992)o Goncalo (2004)发现,与将成功归因为作为整体的群体所共有的性质的群 体相比,将成功归因为群体成员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的群体之后会产生更多、 更具发散性的想法。
如果对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激发了发散性思维,那么对于群体在不同 领域的表现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与发散性思维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群 体决策加工的质量当人们在对某个特定的方案达成一致前,在广泛的范 围内彻底地探讨可能的选择吋,群体能够制定质量更高的决策(Nemeth & Rogersz1996);同时,避免彻底探讨可能选择的倾向可以作为群体意 志的指示器(Janis?1971)o由于决策加工方面功能失调不能考虑可能的选择 或是通过搜集信息只考虑相似主题的选择方案的群体,将会证实他们的观 点(Jonas, Schulz-Hardt, Frey, & Thelen,2001)通过鼓励群体在决策时进 行发散性思维,基于个体的归因可能通过促进群体在达成一致前探讨选择 方案,而使群体获益然而,以前的研究中,基于个人或基于群体的归因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更可能伴随成功而非伴随失败出现无论群体还是个人都倾向于将 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并口这些外部因素的表现内容也基本相同(Zaccaro et al.,1987)O这是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能够将失败归因为相同外部因 素,比如时间压力、坏运气或任务难度,那么认为失败是由于外因引起的 这一结果在两个水平上也是相同的(Johnsz1999)o此外,群体和个人都倾向 于避免、忽视、曲解、忘记消极的反馈,从而消除这些反馈对Z后的行为 所造成的后果(Audia & Brion , 2007; Johns,1999,p.16; Taylor & Brown,1988)o换句话说,个人和群体外化失败的归因倾向,会削弱归因对 于随后的行为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做出一下假设:1.2.1彳段设1在做出共同决策前考虑的选择方案的数冃和种类上,归因(个体或整 体)和过去表现(成功或失败)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