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专用北人到南人为先.pdf
1页◆资料图文史2017 年 8月16 日 星期三农历闰六月廿五责编:品一美编: 张志影校对:晨风排版:张志影北宋建立之初,为避免重蹈唐末五 代武人乱政覆辙,开始实行崇文抑武政 策它一面以良田美宅、珠宝金玉赎换 兵权,和平消弭武臣干政隐患;一面借 鉴隋唐科举,开榜取士,依靠文臣治理 天下 武将离去后的权力真空,给寒微才 俊进入仕途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尤其对 于江南士子更是如此原属南唐、吴越 的地区,远离干戈不息的中原,自成一 体歌舞升平太平之世,江南士子研习 文墨,善作文章,于重诗赋的科举最为 擅长 科举虽云唯才是举,在具体实施中 “ 南北”差异却极为明显开科取士后, 江南士子虽倾力投入,然而 “ 天圣(公元 1023-1031 年)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 人……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江南临川才子晏殊的经历颇有代 表性晏殊七岁能文,号为神童真宗景 德元年(公元 1004 年), “ 张知白安抚江 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 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 赏,赐同进士出身”但时任宰相寇准立 刻站出来极力反对,他给出的理由是晏 殊为 “ 江外人”寇准有刚直君子之称,但也难以摆 脱 “ 南北”成见。
好在宋真宗对晏殊厚爱 有加, 立即反驳说: “ 张九龄非江外人 也?”张九龄是唐朝韶州曲江人,以文举 进士而列玄宗相位既然唐朝可用岭南 人为相, 宋朝给江南人同进士出身,又 有什么问题?寇准这才无话可说 寇准反对赐晏殊同进士,并非仅仅 于科场歧视南人,而是忧心 “ 祖宗家法” 被破坏因为宋制规定:进士优异者,可 进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和秘阁供事而 只有馆阁之臣, 才有机会得到翰林学 士、知制诰的职务最高权力机关—中 书省和枢密院,只从翰林学士、知制诰 中选拔此时晏殊春风得意,一入馆阁, 极有望入中枢,就会破坏南人不为相的 陈规所以保守的寇准必然加以反对 纵观太祖、太宗近四十年间,确实 没有出现南人位列宰辅的情况,南人只 能望位兴叹到景德四年,宋真宗欲任 王钦若为相,宰相王旦奏称: “ 臣见祖宗 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 虽古称立贤无 方,然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沮抑 人,此亦公议也真宗无奈作罢史载 王钦若因窥探圣意,得到真宗器重,官拜 参知政事王旦先以祖宗、次拿公议来提醒宋真宗,重申南人不得为相的祖制 王旦病故后,真宗这才启用王钦若 为相,也拉开了南人为相的序幕王钦 若如愿以偿之日,由衷感慨: “ 王公迟我 十年作宰相。
宋仁宗当政后,科考录取上仍然有 南北之别当时有人提出, “ 将南省考试 举人,各以路分糊名,于逐路每十人解 一人”文坛新锐、南方人欧阳修立即出 来反驳:若不问各路人才多少,一律按 十人取一人之法,只会使人才多的地方 有遗贤,人才少的地方会滥选人才选 拔应不间东南西北,何处人才多,哪里 就多选宋仁宗也看到 “ 人分南北”选才 的弊病,开始 “ 公听并视,兼收博策,无 南北之异”随后以王安石、曾巩、曾布 为代表的江南士人、苏氏父子为代表的 西蜀名士,迅速在官场崛起,并在欧阳修 提携下,先后成为政声卓著的政治家 南人虽然发展壮大,但偏见并非立 即消弥北宋施政最重 “ 祖宗家法”,而 在北方人眼中, 江南人受传统束缚少, 凡事喜欢改弦更张随着南方士人在政 坛崛起,北人已预感到南人当国后一场 变革的风雨即将袭来 据宋人笔记记 载, 治平 (宋英宗年号, 公元 1064—1067 年)时,理学家邵雍闻杜鹃啼声, 便言: “ 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有所主 不三五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 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邵雍将南人 比作杜鹃, “ 所主”即暗示宋神宗准备启 用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时,所用之人多 是南方人,而反对变法的核心人物大都 是北方人。
保守派反对变法,与北人的 感情隔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神宗驾崩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 政,以守旧派司马光主国政,尽废新法, 南人朝臣暂时失势哲宗亲政后,又继 承神宗新法, 重新起用改革派章惇、吕 惠卿、曾布等人,北方官僚又遭贬谪 到北宋后期, “ 北人”反而有 “ 沉抑 之叹”经隋唐五代数百年开发,经济重 心已从黄河转移到长江 北方战乱频 繁,北人大批南迁,江南成人口稠密、物 象繁华之境 北宋前期人口统计显示, 南方人口已是北方的两倍随着南方经 济地位上升,宋朝不得不考虑使用 “ 南 人”的重要性所以到了中后期,多是赣 闽之人主政 而到了南宋时, 北方国土沦丧,政 治中心被迫南移, “ 南人为先”的用人倾 向自然更加明显据 《 大众日报》从 “ 专用北人”到 “ 南人为先”象棋各有五卒和中国古代的军队 编制有关 据说周朝军队的基本编制 为 “ 伍”,即由五个士兵组成这个基本 编制是根据当时所使用的武器而制定 的 那时有五种兵器:殳、矛、酋、戈、 戟殳,用长竹竿做成,端有棱,但无 刃,可顶倒敌人矛,在长竹竿上有金 属尖刀,可刺杀,殳和矛配合使用,可 把敌人消灭在还没接近自己时 酋, 类似矛,却比矛短。
戈,长柄横月酋 和矛适用于近身作战戟、矛上加钩, 特别是它的钩,弥补了前四种武器的 不足五种兵器,各有长处,由五个士 兵分别使用,构成交错战斗,充分发 挥了五种兵器的功能, 提高了战斗 力 春秋战国时的兵制, 也以五人为 伍,但增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 也是每方六人 由此可以推测:早期象棋,是象征当时 军事战斗的一种游戏后来,这五种兵器和五个士兵, 反映到中国的象棋上 来,就成了对阵双方五卒为一线的战斗 队形据 《 工人日报》象棋为何各有五卒:根据当时武器而制定过去的事儿,我们叫做历史, 然而, “ 史”的本意不是指历史,而 是一种官职名东汉许慎的 《 说文 解字》如此解释: “ 史,记事者也 也就是说, “ 史” 是记事的官吏 《 周礼》又说: “ 史,掌管官书以赞 治这里 “ 史”又是管理书籍的官 吏 古代的记事之官, 每天拿着 小本子,在国君前后跟着,有什么 事就记下来, 这因此让中国的历 史书籍很有现场感,很耐读 传说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史官 了,那时的史官名叫仓颉氏,因为 他是传说中文字的发明者, 所以 很有名还有一个史官,就不怎么 有名了,名叫沮颂渐渐地,人们 将史官所记录的书,也称为 “ 史”。
史官权力不大, 但国君或者 皇帝还是忌惮他们的, 因为百年 后盖棺定论,就看他们的记录了 宋朝某位史官妨碍了赵匡胤打 鸟,老赵敲掉他两颗牙齿,但事后 又害怕, 马上赔礼道歉并附加赔 偿, 但打史官这事还是被记下来 了 据 《 广州日报》“ 史”本是官职名在古代, “ 酋长”的 “ 酋”字当 “ 酒”字 讲这个 “ 酋”字没有水,只有从酒瓶中 冒出来的酒香气,所以我说,源于 “酋” 的酒香最醇厚 《 说文解字》曰: “ 酋,绎酒也从酉, 水半见于上 清人段玉裁注《 说文解 字》时也说, “ 绎酒”就是 “ 日久之酒”可 见 “ 酋”就是 “ 陈酒”的意思 甲骨文的 “ 酋”字,是个会意字,下 面是一个盛酒的大坛子,上面 “ 三竖”代 表酒坛里冒出来的酒香气 《 吕氏春秋 · 仲冬》: “ 乃命大酋,秫 稻必齐,曲蘖必时 《 墨子》: “ 妇人以为 舂酋这里的 “ 酋”都是 “ 酒”的意思,与 “ 酋长”没有丝毫关系 从 “ 酋”的会意性上我们可以看出, 酒与盛酒的容器密切相关 如今,与 “ 酒” 有关的汉字还都带有代表酒坛子的 “ 酉”字:造酒叫 “ 酿”,卖酒叫 “ 酤”,斟 酒叫 “ 酢”,进酒叫 “ 酬”,薄酒叫 “ 醨”,厚 酒叫 “ 醹”,滤酒叫 “ 酾”,美酒叫 “ 醑”,赐 酒叫 “ 酺”,等等。
就连配合的 “ 配”字,当 初也是为了调配酒而造的 没有这些可以密封的酒坛子 “ 酉”, 就没有香气袭人的美酒供大家品尝所 以说, “ 酋”字才是真酒,不用在媒体上 做广告,那冒出的香气就是好酒最有效 的商标好东西最容易被人借用, 再加上 “ 大酋” 是指专管卖酒的官吏 《 说文解 字》曰: “ 大酋,掌酒官也 “ 酋”字被部 落首领借走戴在自己的头上,就是很自 然的事了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 卉服之酋左思 《 吴都赋》: “ 儋耳、黑齿之 酋以及文天祥 《 指南录后序》中的 “ 二 贵酋名” “ 诋大酋当死” “ 与贵酋处二十 日”等,这里的 “ 酋”就不是 “ 酒”的意思, 而是 “ 酋长” “ 头领”的意思了 “ 酋”字作官衔用了,总得有个字来 代表 “ 酒”呀!人们便在代表酒坛子的 “ 酉”字旁边加上三点水,于是, “ 酒”字 便由头上的香气变成身边的水珠了 本来 “ 酉”字里面已经有了该有的 水,即 “ 从酉,水半见于上”,如今又给 它加上多余的水, 这让那些不法分子 受到了启发,动了歪脑筋,把已经酿好 的酒再加点水, 这样便出现了大量的 假酒 这也许就是人类勾兑假酒的开始 吧。
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酋”比 “ 酒”香公 告 姜华: 本院受理的申请执行人赤峰松山农村商 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八家支行申请执行姜华、 赤峰百典家具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 案,现向你公告送达我院 ( 2017)内 0404 执 2591 号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及 ( 2017)内 0404 执 2591 号执行裁定书, 限你自公告之 日起 60 日内来本院领取,逾期则视为送达 特此公告 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法院 二 0 一七年八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