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分析(一).doc
4页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分析 (一 )1 伦理观念的重构 ——生态道德系统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当社会经济发展 到一定阶段,人们逐渐懂得了合作比不合作好的道理时,道德就产生 了同时,道德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与经济学有非常密切 的关系讲道德并不是不言利,正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才有道德要求, 因此,有的学者把道德看作是 “为了大家的利益而要求牺牲自己一时利 益的一种行为规范 ”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的制约,来自于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在时 间和空间的维度上能否以 “非零 —和”代替 “零—和”的博弈模型,从而实 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主要 体现在确立一定的伦理规范,去调节人类的经济活动这就要求可持 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模式, 必须建立在新的道德伦理观基础上 因此, 探讨经济发展的理论和道德,呼唤新的伦理道德标准,建立一种为人 类持续发展而约束自己的新道德精神,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伦理道德是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放大和延伸,二者的 分界和区别只是体现在涉及范围、内容和评判坐标上的差异,以及由 此带来的合作博弈的复杂性等方面。
如果说,传统道德把凡是能够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就看成是道德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所持的伦理 道德,则要求在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 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构建的道德规范主要有: 第一是平衡原则, 即人们进行一切经济活动决不能局限于局部利益,而应考虑到自己的 行为所引起的全局性的长远的生态后果,努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 态第二是恒久原则,即克服对待自然资源唯利是图的态度,在对待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上,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第三是洁 净原则,即要求任何个人和群体,为了全社会的利益,停止污染环境 的行为,对已造成污染要尽快治理,恢复大自然洁净的面目第四是 群体原则,即要求人们要有一种反映群体生态环境利益的道德意识, 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使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其 目的在于把价值观、权利观、伦理观推广到自然界中,建立人与自然 之间的道德规则和规范2 人自身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出发点和归宿 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是我们提出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 条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含义就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能力为主旨,而 特别关注那些迄今为止缺乏这种能力的人群。
对于贫困,不仅要认识到贫困的表现,而且要重视贫困的成因,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贫困的本质,才能有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贫困和环境恶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国尚未解决温饱而处于绝对贫 困状态的人口,基本上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 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我国贫困和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中,贫困实际 上是起作用的主要方面实际上,贫困地区的人对于环境与贫困之间 的恶性循环关系是相当清楚的,他们对当地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生物量 竭泽而渔的行为,不是出于无知和不顾后果,而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 本能反应然而,这种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只能便原本贫 穷的地区和人口进一步贫困化这就是贫困导致环境破坏,环境又进 一步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本质虽然贫困的原因与相对不利的资源环境禀赋有密切关系,但贫困的本 质原因还在于人本身的贫困,在于人的能力的贫困,即人文贫困具 体表现为: ① 与人力资本相关联的体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陷入极端的 缺乏状态②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程度低、缺乏安全感、社会性歧视③ 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在这样一种含义中, 贫困意味着一些基本能力的缺乏,使得陷入这种状况的群体不能很好 地履行必要的生产、生活职能。
其含义是包括寿命、健康、居住、知 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发明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因而限制 了人的选择因此,要想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和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根本的策略在于注重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培育, 注重人的发展能力 法国学者佩鲁于 1983年发表的《新发展观》一书中,通过对 “增长”与“发 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也展现了对人的关注他认为,增长应该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发展则包含着更为广泛 的内容其含义有:关注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强调结构的变革和演进, 而结构的这种演进过程, 又表现为 “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都有机遇获得效力和能力 ”;把人类生活 质量的提高作为其终极目的 应当说,这种发展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3 哲学观念的更新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永恒话题之一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 类得以长期存在的现实选择,在哲学理念上体现了理性与价值双重尺 度的整合所谓理性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它追求的是 “是”,它侧重于客体性原则, 是人在活动中的 条件性原则,它更多地关注什么是 “能做的 ”。
而所谓价值的原则就是人 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要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 存和发展,它所追求的是 “世界应是什么样的 ”,它所侧重的是主体性原 则,是人在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更注重的是什么是 “该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