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古籍书叶结构.ppt
66页古籍书叶结构 古代的册页图书由一叶一叶双面折叠组成,每一个叶都有一定的格式,印叶上的每一事项都有一定的名称,概括起来有三类: 版式结构 正文结构 内容结构 外形结构宋代书籍印刷的典型版式图片版面结构•版面•版框•栏线•卐字栏•竹节栏•花栏•博古栏•朱丝栏•乌丝栏•行款•版心•书口•象鼻•鱼尾¨《稼軒長短句》¨(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仿趙孟頫字體)版面• 古代纸张质量不高,一般为单面印刷 • 指每面上印版所占范围• 一块版所占的面积称为“版面”,或“匡廊”版框•是指书版四周的边框•版面四周黑线叫“版框”,叫“边栏”,或称“栏线”,简称“线”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叫栏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称“左右栏”或“边栏”•一道栏线叫“单边”或“单栏”;两道栏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单栏多是粗线:双栏则是一粗一细,外粗里细四周双边的又称文武边栏 卐字栏• 是在板框四周刻上类似卐字的图案花纹,如明万历间金陵唐氏书坊富春堂所刻《绨袍记》、《白兔记》竹节栏• 形似竹竿构成的栏线边框称“竹节栏” 。
• 清刻本有一种《陶渊明集》就用的竹节栏花栏•用花纹组成的栏线边框称”花栏” •咸丰八年(18 5 8)的大清宝钞博古栏• 用各种古器乐、古器物组成绚丽的图案边框 • 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实录》这样大部头的书就是用红色画的界纹组成的图案边框称“博古栏”• 清刻本的《词坛雅致》、清内府五色写本的《金刚经》,都曾用博古栏清藏文滿文大藏經朱丝栏•朱指红色,用红色画、印的格边框•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实录》,即以朱画界栏 乌丝栏• 乌指黑色,行格边框用黑色画或印的称“乌丝栏”• 李肇《国史补》云:“宋毫间有织成界通素绢,谓之乌丝栏引伸用于书上,印红格的叫“朱丝栏”,印墨格的叫“乌丝栏”唐以前有用铅画栏的《大唐书仪》云: “写以黄纸,界用铅栏”• 清朝末年,还有专画界栏的作坊,以画殿试册子为业 行款• 又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和每行字数,通常是以半页为准的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X行X字”,有的径称”X行X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宇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X行X宇”,若双行字与章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 同一时期,不同刻家刻印的书,行数、字数往往不同因此, “行款”也是区别版本的一种依据清江标著有《宋元行格表》,可据以考核版本 傅增湘《藏园东游别录》著录善本,倘若每行字数不一致,则取其最少及最多者记之,另注“不等”二字,或用一个“至”字以连接之如说:“十四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或“十五行,行二十七字至三十字” 版心•古籍一页书的正中间位置,通称“版心”,也叫“书口” 明崇祯六年毛晋汲古阁刻本 宋版书各种“版心”(中缝)的形式图片书口• 书叶正中间折缝处,俗称“书口”• 书口印有墨线的称“黑口”;未印黑线的称“白口”• 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窄的称“线黑口”或“细黑口”• 刻在上栏的称“上黑口”:刻在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刻有黑线称“上下黑口”• 书口黑线本是作折叶时折齐的标线元末明初黑口较多• 为了便于检阅,书口多刻有书名、卷次、叶数、每卷小题、刻家室名和刻工姓名等 翟金生用泥活字排印的泥版试印续编图片明代则以黑口为贵黄丕烈《藏书题跋续编》说:“书籍有明刻而可与宋版埒者,惟明初黑口版为然。
所藏有《周职方诗文集》,所见有天顺本《丹崖集》,皆黑口,称为珍本 《元史》 210卷 明洪武三年 象鼻黑口本版心上下的黑线,好似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所以又叫”象鼻” 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鱼尾在版心中缝处常刻有记号,因其开头好像的鱼的尾马,故名“鱼尾”鱼尾”多刻在版心的上节或下节,它也是折叠书叶的标志刻一个的叫“单鱼尾”,刻两个的叫“双鱼尾”黑的叫黑鱼尾,此外还有“线鱼尾”,“花鱼尾”元末刻本在目录、小题上常刻有“花鱼尾”顺鱼尾正文结构书耳二节版三节版黑钉墨围阴文白文大题小题前序后跋书尾书牌子宋余仁仲万卷堂塾刻本书耳• 是指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像是人的耳朵,称为耳格或书耳• 耳格内多刻本书的小题,以便于检索所刻的文字,称为耳题• 凡边栏外左上角所刻的文字,称为左耳题;右上角所刻的文字,称为右耳题• 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二十一史》中的《南齐书》二节版、三节版此种版式多用于带图或有评注读特两节版”一般是上图下文;“三节版”则是上图、中间评注、下文 《大圣天王像》,其形式上图下文,构图复杂。
黑钉书叶正文中,偶有四方或长方黑块,俗称“黑钉”黑钉表示缺文 墨围• 刻印的书叶正文中,偶有某字用黑线圈起,叫“墨围”• 如注、疏以表示下文是注、疏有“墨围”较为醒目阴文为了醒目或引起读者注意,特将文内某字刻成阴文,其作用与墨围略同白文•古书经典著作,多有注疏刻在正文之下,有的书只刻正文未刻注疏,这种刻本叫“白文”如《白文五经》•书籍中的“白文”和印章中的“白文”涵义不同,印章中的白文亦即阴文《冊府元龜(南宋眉山坊刻本)大题、小题“大题”是指书名的总称,“小题”则指书中某卷或某章节或类别的题目宋本书中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如《汉书注》,“文纪第四”在上,“班固”在中,《汉书》如下 前序、后跋作者编著书成后,为要说明编著经过,或简介书中内容,尝自作序,戚友、师长、同年辈为了广泛向社会人士推荐,为之写作序言、题跋、识语,以壮声色,藉广流传序跋的作用既可进一步了解著作本身,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的社会关系,学术渊源,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一般是序在正文前,跋在正文后,故称“前序”、“后跋”序跋也有时倒置书尾指一部书全文的末尾末后文字如有缺文,俗称“不到尾”。
谈论一部书的全与不全,通称“到尾不到尾” 书牌子刻书者往往在一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刻有刻书家的姓名、室名、堂号或书坊字号的牌记,俗称“书牌子”,也叫“木记”牌记的形式不尽相同,有的进行了艺术加工,刻成钟式、鼎式、荷叶龛式,但多数是四周边框长方形式牌记的刻牌年代是鉴定版本的可靠依据书贾作伪,常把牌记挖掉,冒充旧本明万历三十九年汪氏环翠堂刻本外形结构封面藏章印记印鉴帮手软体楷体书品宋体硬体界行边栏线装书的栏封面 封面多在封皮内的第一叶一般的形式是封面四周印有边框,刻三行字,中间一行是书名,右行刻某人著作编选,左行刻某某藏版或样行,也有在上边框外刻刊版年月的封面在鉴定版本时也是一种依据明清两代的坊间刻本多刻有封面《古今图书集成》书影藏章、印记、印鉴“藏章”是藏书家或读者在书上针盖的印章,也称“印记”或“印鉴”藏书家为了表明对书籍的珍爱与收藏,常在书的卷首、卷尾、或序目前,钤盖自己的姓名、别号、室名、堂号或闲文章等印章印章有真伪,印泥有优劣藏章在鉴定版本上也是佐证之一,通过藏章可以了解古藉流传情况印章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增加鉴赏的内容宋刻本东观余论帮手• “帮手”亦即助手之义,在古藉版本鉴定上可以借助其判定版本时代的东西。
• 如书内钤有名家藏章印记、题跋识语等,可用作鉴定版本时代和真伪的参考,所以把经称作“帮手” 书品•书也有品,“品”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书籍本子的大小,俗说“书品宽大”,指书的本头既长且宽,也就是开本较大;一是指书籍新旧完损的程序,如“书品太坏”,指书籍破旧程度较为严重书品好”,是说流传既久,犹完好如新日本东京大学善书库库藏宋本《咸淳临安志》,传至今日将近千年,原装原样,好像新书一般 公元1242年朝鲜刻印的高丽藏经折装软体、楷体•手写楷书字上版的书,其字体在清刻木中叫做“软体字”,又称“楷体”•《故宫版本现存目》题辞说:一杨州诗局刻多用软字,密行端楷,酷肖宋镌宋荣刻《圣祖御制诗集》于苏州,亦用软字九经算经九卷宋体、硬体明代正德嘉靖间兴起翻刻宋本书,刻印当代著作形成一种横平竖直,横轻垂重的方形字,俗称“宋体”,追至清代,显得更为板滞生硬,故又称“硬体”此是相对软体而言这是从明朝后期以来形成的印刷《春秋繁露》17卷 明正德界行指的是文字行与行之间织、画的界线,也称边准 •不分界行的称“白文”《大藏经》西夏文版本《本草衍义》(宋江西转运司本)边栏是指文字周围织、画的栏线,也称边框。
• 古书边栏的由来,可以上溯到简策的编绳• 编绳是用丝、麻和皮条做的• 在简策盛行时期出现的帛书上,有了画上去的界行和边栏,这种画上去的边栏就是古书边栏的雏形如马王堆发现的乙本《老子》,上面的边栏和界行都是用笔画上去的,线条不是很直,无疑是受简策的影响,起着使文字整齐和区分行界的作用• 李致忠在《中国古代书史》中指出:“一直到印版书籍出现以后的版框与界行,仍带有竹木简及帛书、纸书边栏界行的余韵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简牍版式的影响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老子(道德经)》(1975年《马王堆汉墓帛书》)就可以看到帛书上清晰的边栏、界行李肇《国史补》云:“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素娟,谓之乌丝栏、朱丝栏说明在帛、素、缣等丝织品上有专门织成界栏,供写书之用的,称为乌丝栏、朱丝栏 金银火焰印花纱(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印花边栏的演变• 帛书和纸写本的卷轴装书的边栏,都是单线,可见古书的边栏最初是单栏的• 到了唐代,我国有了雕版印刷术• 为了使雕刻的字在版面上排列整齐,需要有参照物,而边栏正能起这种参照作用。
• 现在所见到的早期雕版印刷物,如成都卞家的《陀罗尼经咒》、王咸通九年刻的《金刚经》以及五代越王钱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都是四周双栏线装书的栏• 线装书是中国图书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而成的最为完善的书籍形式• 陈国庆在《古籍版本浅说》中说:“中国图书的装订术,演进到线装是最为进步的了,从艺术性说,到了线装,也是最为美观的了 线装书版式里的栏线• 清乾隆年颁布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对《武英殿聚珍版书》版式等做了若干规定,其中规定边栏为文武栏上下边栏在缣帛、纸张上描绘上下边栏,在每行文字之间画上界行,其边栏看上去就像编连竹木简的上下两道绳线而一条条的界行,就形成了一根根的竹木简这种古老的书籍制作形式,一直演变成四周有边栏、中间有界行、竖写文字的雕版印刷书籍的版式 宋《列女传》 插图版式图片《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天头、地脚• 在每张印纸上,版面印出以外的部分,其在上者称“天头”,在下者称“地脚”,合称“天地头”左右部分各称为“边” 内容结构•考校、考异考校、考异•训诂训诂•校勘校勘•别裁别裁•辑录辑录•书证书证•释文释文 •凡例凡例•序、序言序、序言 •跋跋•题记题记考校、考异考校、考异• 某些古籍刊行后,未经过系统整理,加之长期流传、转抄翻印,以致文字讹脱漏之处很多,有的甚至难以卒读。
有的收在当初撰写时就疏于考核,如对史事人物、地理沿革、典章制度等语焉不详,有的因古含今演变而难于理解• 考校的目的是用确凿材料指出其错谬,说明其所以错的原因 牡丹亭记 明刻套印本训诂训诂• 解释古书字义现指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书语词 一般包括:一、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翻译方言,以共名释别名,辨析同义词二、解释文意,分析名读,串讲大意,阐述语法,指明典故出处三、注明读音,校勘文字,考证古文名物制度 训诂方法大致分三种:一、形训,包括字义解释和字形分析,了解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本义二、声训,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同义,推求语源,说明假借三、义训,又分直训、义界、描写譬况几种情况直训指用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另一字义界是用词组、句子直接说明词的含义描写赢况,指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能等加以描写说明,或用类似事物来譬况,解释语词意义 凡例凡例• 称例言是工具书及某些汇编、选辑书编纂原则和体例的说明阐明本书出版意图,读者对象,编排程序,取材来源和选材标准,以及对符号、索引、注解、插图、表格、数据、附录等的说明 不同书籍凡例不尽相同。
语文类辞书凡例一般包括条目安排,字形、词形处理,注音语音系统,释义、注解标准和范围,检索方法,符号用法等专业工具书百科词典或汇编书凡例还有编选原则,取材范围,依据资料,古今中外纪元,外文标注法,断代时间的上下限年代,简繁异体字的使用办法等等校勘校勘• 指对古书版本的比较审定,比勘章节的异同,审定正文的真伪,以恢复原本面目古书在长期写刻过程中,文字多有脱落,校勘学者从本书文字、训诂、语法、前后语气、义例等方面找出线索,证明错字、脱文,称为“内证”,而提出的论断又从外来材料订正本书谬误者,称为“旁证”或“外证” 校勘方法有三种:一、对校,将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发现其不同之处二、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摘出其异同,找出谬误三、他校法,用他书来校本书,凡书里有采用前人的部分,用前人的书校;有后人引用的,用后人的书来校;史料有同时代其他书载的,用同时代人的书校 校勘也称“校雠”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不少辞书把校勘与校雠认做同义但现在出版界通常把校雠视做校对释文释文• 一、“释”训作解,指解说文字音义,考订古文字(如甲骨文、金石文字)的说明文 • 二、对学术著作中的专名术语、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的方言土语所作的解释性文字。
三、指词典工具书中对条目所作的概述性、解释性或资料性文字 严密体例约束释文,不至漫无边际,又要释文层次清楚,答逻辑顺序释文的要求应做到文字简练,表述确切,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释文须突出重点,切忌平铺直叙,列流水帐;解释精当,不可含糊不清或引起歧义• 对某些比较复杂的、易误解的人和事,释文应用中性的语词,在客观的叙述中体现必要的分析批判,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不要乱贴“标签”释文的深浅详略,取决于读者对象和规模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释文,多出于众人之手,在体例规范、用语、写法、风格上要求一致,不能像论文汇编那样各行其是,因此,需要在编纂之前制订出一个共同信守的体例和技术规格 技术规格一般应包括:条目释文的书写格式,资料的处理(注明来源出处),纪年的表达,古地名加注,别称用法,参见用法,引文格式,外文注式,数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序、序言• 评述或介绍作品内容,交代全书框架或中心思想的文字,起个人入胜的作用也作叙、引、引言、弁言,今多称前言或前记这种文体与跋相同现今序一般多放在书的正文之前,但古代序多放在书末序是书籍的附件。
序分自序、他序与代序几种 作者自己撰写的叫自序自序通常侧重于交代写作缘起、资料来源、编写体例、创作经过和体会,也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一些观点作解释,对正文中某些问题作补充说明,有的还借此向赞助者、支持者表示谢意 他序是作者请人写的常见的他序是作者的师范长、朋友所写,或请名流、专家撰写,晚辈作序较少见他序大都对作者本人或本书内容给予介绍或评论名家作序,带有专家鉴定或提携的意味,师友作序带有纪念意义他序可以谈作者在自序中不便谈的东西 用相关文章充作序言的,叫代序 翻译外文的书,除原书的序(原作者序、原书他序)叫原序外,一般还有译序译序同样有自序与他序译序的内容应加述所译的书系依据何年何国何地何种版本重版多次的书,各版次的序(包括跋)都应一一译载,旧序不可略去 多卷本的工具书或丛书,大部头的作家文集,每卷卷首还有总序 出书以后,对初版书中的序称原告;若再版时改写序言,称再版序;若再版时修订补充内容而写的书,叫增订序 • 序文一般宜短不宜长,只要起到引导读者阅读正文的目的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长篇大论,对本书详加品评并与他书比较鉴别而写成学术论文,也可视为别具一格的序文。
序在书的刊印编排顺序上,译序先于原序,他译先于自序 跋跋• 书籍附件跋”训为足后,是刊印在书籍后面的文章说明本书写作和出版的主旨,编写体例,或者介绍作者经历,撰写情况,资料来源,版本情况,对作者和作品的评论,以及对书中某些问题的阐发性质和序相同跋也称附记、后记 跋也有自跋也他跋之分有的书籍的序文没有自序,只有他序,是作者将自序移于书后变成跋,这叫自跋有的书籍,编辑加工整理完毕,写下了自己对该书的感想,或交代编辑体例,或讲一些技术问题处理的编后记,以及由他人撰写的读后感,这类文字称他跋 别裁别裁• 古籍选本的一种源出唐代杜甫《戏为古绝句》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后来多作为诗歌选本的名称意思是所选作品,已将不符合标准的“伪体”剔除• 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就是选取唐、明诗若干首辑为选本辑录辑录• 辑和录的合称录”指记载、抄写,“辑”是把有关资料收集起来著录成书多用于古籍 ¨各种版本之花间集书证书证• 用古书一段文字,解释词的出处,叫书证• 如“以逸待劳”这一成语的书证是《孙子·军事》中“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题记题记• “题”指品评今多用以介绍本书出处、写作时间、背景、作家概况及对其人其文的评估古时多用为书籍、字画、碑帖题识,现多用于个人文集放在文前叫题,含有“额”的意思,放在文后叫跋,统称题记题记一般由编辑者撰写 册页图书的外形结构•书脑•书脊•书首•书根•书皮•书签•封面书脑书页经折叠后,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成形,这一地方便称为书脑书脊亦称书背,一书装订缝合处的侧面,成为书的脊背,故称书脊书首•经装订成册后的图书的最上部位称书首《春秋繁露》17卷 明正德书根•经装订成册后的图书的最下部位称书根书皮亦称书衣、书面、内封面护封,是一部古书的最外层,它起保护图书的作用书签亦称书皮题签 , 它 是粘 贴 在 书皮 上 的 题有 书 名 等事 项 的 长方形签条封面•也称封皮,是为保护图书内容在书皮之外附加装订的封页,介于书皮与正文之间,一般印有书名、撰注者姓名、刊刻地、刊刻者等事项,不少古书除书皮外还有封面《钦定书经图说》《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建安虞氏刻本,封面有插图)测试题•版心?•书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