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赤壁怀古析大家乡音.doc
16页1读《赤壁怀古》 析大家乡音王义然《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苏轼曾任密州太守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这位大家在任期间,修建超然台,写下《超然台记》 ,并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笔者籍贯诸城市,对苏轼的作品情有独钟青少年时期就读过《赤壁怀古》 ,感触颇深的确,这首词全文百字,写景状物,忆古思今,气势恢宏,感情充沛,堪称千古绝唱文章之妙,竟使《念奴娇》这个词牌平添了《大江东去》和《酹江月》两个别名国人对这一佳作的肯定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笔者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首词押韵不出色,可从未见有人指出过作为初学者的我当然不敢多想近几年,潜心研究语言文字,有些收获,对这个存疑数十年的问题,终于想说且自信正确而敢说自己的见解了重新审读《赤壁怀古》 ,笔者看到以下情况:一、 《赤壁怀古》有四处韵脚不和众所周知,诗词属于韵文韵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押韵但是,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甚至是名人名作的语句,却不符合押韵的要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属此类我敢断言,绝大多数的读者,在初读《赤壁怀古》时,读完前三个韵脚,仍然不知道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读完全文便会发现,八个韵脚,就有四个不符合押韵的要求。
这里列示原文,并用现代汉语拼音标出八个韵脚的韵尾,详作点评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u)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i)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e)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e)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e)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a)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e) 为了分析全篇用韵情况,这里把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和近代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全文列示于后,并对其韵脚作相应标注,以便比较1、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e)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e)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e)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o)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e)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o)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e)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i) 2、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e)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e)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e) 谁人曾与评说(o)?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e) 。
3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e)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o)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e) 通过以上三篇《念奴娇》韵脚的标注,可以清楚地看出, 《念奴娇》这个词牌共有八个韵脚 《昆仑》的八个韵脚是“色、彻、鳖、说、雪、截、国、热” ,其韵尾都属 o、e;《过洞庭》的八个韵脚是“色、叶、澈、说、雪、阔、客、夕” ,有七个韵尾是 o、e,一个韵尾是 i;《赤壁怀古》的八个韵脚是“物、壁、雪、杰、发、灭、发、月”只有四个韵尾是 e,其余四个韵尾则分别属于u、i、a、a通过这样的列示比较,我们可以初步断定,三首词押的都是o、e 韵站在普通话标准音的角度看, 《赤壁怀古》的韵脚“物、壁、发、发”和《过洞庭》的韵脚“夕”不符合押韵要求,应属失韵对此,笔者作如下分析:汉语是可以通过押韵进行充分的音韵表达的语言,因而是最适于吟咏唱诵的语言汉语戏剧有数百个剧种,汉语的说唱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古往今来,几岁顽童说几句韵语,来一段顺口溜、脱口秀,都算不上什么稀罕事汉语的这一特点,与汉语的语音构成密切相关汉语语音,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所有音节都是开音节,每个音节的结尾都是声带振动且没有发音长短限制的韵母,在进行韵文写作时,没有象英语那样独立发音的辅音的障碍,特别是声带不能振动的清辅音的障碍,所有的字都可以做韵脚,押韵比较容易实现。
另外,汉语中还有许多读音不同的同义词,可以互相替换,在语法上,还可通过词序的倒装加以调整所以,对一个具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来说,选取韵脚字,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对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来说,更是小菜一碟如《赤壁怀古》这样的大家名作,真正失韵是不可能的从文面上看,全文4八个韵脚就有四个不符合押韵要求,难道是作者故意放弃了词作押韵的基本要求么?显然不是,这里肯定另有原因笔者通过研究方言,在《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一文提出并证明了方音取韵的历史事实证明在普通话出现之前,国人没有统一的标准语音,只有方言而从语音的角度考察,方言的一般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读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写作韵文,选取韵脚,只能根据各自的方言语音,别无选择这是历史的局限,任何写作高手,都不可能超越这样的历史局限据此,笔者认为, 《赤壁怀古》中的“物、壁、发、发”四个韵脚字,是苏轼所处方言环境的方言特征示性字只要按照当地方言语音去读这四个字, 《赤壁怀古》全篇韵脚就会处处谐和现在我们感到不符合押韵要求,是因为作者所处方言环境对这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读音存在差异的缘故而这种读音差异,正是笔者研究这些方言特征的区分标志。
二、四个韵脚包含着三个方音特征首先说明,用现在的眼光看,本文提到的四个不符合押韵要求的韵脚“物、壁、发、发” ,两个“发”字是重复的,但根据原文的语境推断,两个“发”字本来不是同一个字,前一个是发芽的“发” ,其所对应的繁体字是“發” ;后一个是头发的“发” ,其所对应的繁体字是“髮” “發”与“髮”只是读音相同,字义并不同所以,两个“发” ,应按当时的情况,视为两个不同的韵脚字那么,按照苏轼的方言, “物、壁、发、发”这四个字该怎样读呢?根据这首词通篇押的都是 o、e 韵的初断,这四个字方言读音的韵尾也都应是 o 或 e所以可以断言,苏轼的方言读法是:“物”读“卧” 、 “壁”读“别(去声) ”、 “发”读“佛(上声) ”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的“物、壁、发、发”四个韵脚,就包含这样三个方言特征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这三个方言特征早就存在笔者从5形声字中归纳出来的方音序列中有与这三个特征相对应的序列,是这三个特征历史存在的充分证据这里对这三个特征作如下阐释:1、读“物”如“卧”的方言特征这种方言特征笔者称之为u—o(uo)混读特征其一般表现形式是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u 视同为 o 或 uo。
笔者从形声字中归纳出来的方音序列中有反映这一特征的序列:u—o(uo)混读序列 “擭=护” , “蒦”读音 huo, “逫”读音zhu蜀濁 度踱 出拙 屋握 足捉 擭蒦 幕莫 逫叕 屈煀 固個 塑朔 狱嶽 忽锪 这一方音序列中的“度踱、屋握、幕莫、塑朔”等字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个字是形声字,另一个字是它的声旁字,且前一个字的读音韵母是 u,后一个字的读音韵母是 o 或 uo序列的存在,是人们制造形声字时,按照方言语音选取声旁字的必然结果可以证明,读“物”如“卧” ,u—o(uo)混读的方言特征,在人们制造这些形声字的时候就已形成在造字者看来,这些形声字与其声旁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韵母都是 o 或 uo2、读“壁”如“别”的方言特征这种方言特征笔者称之为i—e(ie)混读特征其一般表现形式是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i 视同为 e 或 ie笔者从形声字中归纳出来的方音序列中有反映这一特征的序列:i—e(ie)混读序列吉结 昔借 砌切 啇谪 渍责 力劣 6必柲 敝鳖 乞疙 至耋 七切 契锲 酏也 这一方音序列中的“吉结、七切、渍责、敝鳖”等字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个字是形声字,另一个字是它的声旁字,且前一个字的读音韵母是 i,后一个字的读音韵母是 e 或 ie。
序列的存在,是人们制造形声字时,按照方言语音选取声旁字的必然结果可以证明,读“壁”如“別” ,i—e(ie)混读的方言特征,在人们制造这些形声字的时候就已形成在造字者看来,这些形声字与其声旁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韵母都是 e 或 ie3、读“发”如“佛”的方言特征这种方言特征笔者称之为a—e(o)混读特征其一般表现形式是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a视同为 e 或 o笔者从形声字中归纳出来的方音序列中有反映这一特征的序列:a—e(o)混读序列 哈合 喀客 衉各 铡则 踷者 瑘耶 嗲爹 夾悏 啥舍 它驼 化货 犮钹 那挪 娲呙 乍作 髽坐 差蹉 麻摩 这一方音序列中的“铡则、犮钹、差磋、麻摩”等字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个字是形声字,另一个字是它的声旁字,且前一个字的读音韵母是 a,后一个字的读音韵母是 e 或 o序列的存在,是人们制造形声字时,按照方言语音选取声旁字的必然结果可以证明,读“发”如“佛” ,a—e(o)混读的方言特征,在人们制造这些形声字的时候就已形成在造字者看来,这些形声字与其声旁7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韵母都是 e 或 o以上三个方音序列可以充分证明,苏轼在《赤壁怀古》的韵脚中所表现出来的读“物”如“卧” 、读“壁”如“别” 、读“发”如“佛”的三个方音特征,在历史上早就存在。
这种方言语音信息已经深深地渗透在具有表音功能的汉字之中因为这三种特征都属于韵母特征,所以,这种语音信息也深深地渗透在世代相传的诗词韵脚之中这三个方言特征,在先秦、汉代及以后的许多韵文中都有表现,笔者在《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一文中已经论及,这里不复赘述这些方言特征,一直在华夏大地传承苏轼只是这三个方言特征若干传承者中的一个三、三个特征在苏轼的作品中具有自身统一性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反映了方言语音的稳定性实践证明,一个人一旦被某种方言特征所左右,这种特征就会伴随终生,在他的语音实践中始终如一地表现出来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一个人的方言语音的自身统一性苏轼在《赤壁怀古》的韵脚中所表现出来的读“物”如“卧” 、读“避”如“别” 、读“发”如“佛”的三个方言特征,在他的其他作品中,都充分表现出这种自身统一性这里仅举一篇《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为例加以说明其原文如下: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i)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e)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e)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o) 江表传,君休读(u) 狂处士,真堪惜(i) 。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e) 8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u)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e) 这首词的九个韵脚中包含“色、客、说、瑟、鹤”五个韵尾属于 o、e 的字,可断定这首词押的也是 o、e 韵众所周知,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言志名篇《满江红》 ,全篇九个韵脚字的韵尾都属o、e,应当属于步苏轼原韵的作品按照现代的普通话语音标准,苏词中的“碧、读、惜、忽”四个韵脚,都不符合押韵要求所以这四个韵脚字属于苏轼的方言特征示性字只要按照其方言语音去读这些字,这首词的押韵肯定不存在什么问题与前面《赤壁怀古》韵脚中所表现出来的三个方言特征相对照,这首《满江红》中的“碧、读、惜、忽”四个韵脚所表现出来方言特征,与之完全一致其中的“碧、惜”二字,如同《赤壁怀古》中的“壁”字,韵母都是 i,却与韵尾是 o、e 的字一起押韵证明作者具有稳定的 i—e(ie)混读的方言语音习惯,读“碧”如“别”、读“惜”如“写” 其中的“读、忽”二字,如同《赤壁怀古》中的“物”字,韵母都是 u,却与韵尾是 o、e 的字一起押韵证明作者具有稳定的 u—o(uo)混读的方言语音习惯,读“读”如“躲” 、读“忽”如“锪” 。
很显然, 《赤壁怀古》中所包含的三个方言特征,在这里就出现了两个,而且,每个特征都重复出现了两次文末附有苏轼其他以 o、e 为韵的作品,证明这三个方言特征,在其不少作品中,都清楚、稳定地表现出来四、三个特征在三苏父子的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