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格大解析 内存一开始就叫.doc
20页规格大解析 内存一开始就叫“DDR”?内存,是电脑硬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配件;对于我们新手而言,现在所见到的内存几乎都是 DDR 系列内存;但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叫 DDR 吗?其实,内存已历经数代变迁,名称也相应而变但从它的变化,我们可以读懂PC 的发展解读“内存”内存对于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内存(Memory),简而言之就是内存储器、内记忆体作为电脑中其它部件与CPU 进行沟通的“桥梁” ,其用于暂时存放 CPU 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其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台计算机的速度及稳定性从硬件存在方式上看内存,内存芯片除了可以直接焊接(板载)在主板上使用,也可以组成不同容量的内存条独立使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内存” ,就是这样的独立内存条(图1)内存条,从其组成来看,其一般由内存芯片(内存颗粒)、PCB 电路板、金手指(插口金属片)、SPD 芯片及各种贴片电阻电容等部件组成而形态的不同,形成了内存条种类的差异图1 这是我们常见的 DDR 内存使用内存要对号入座内存条要想在主板上使用,就离不开内存插槽不同种类的内存条必需与其规范相同的插槽配合才能使用比如,DDR2的内存插槽只能直接插接 DDR2规范的内存条,DDR3的内存插槽只能插 DDR3的,强行将不同规范内存条插入不合规范的内存插槽,会损坏内存条金手指或内存槽。
在内存条上和内存插槽旁一般都标注有种类当然,也有部分主板会同时支持两种内存(图2)图2 这款微星的主板就同时支持 DDR2和 DDR3内存,安装内存时需注意插槽的类型,要根据主板标识和说明书的指导来操作内存的变革内存一开始并不叫“DDR” ,FPM、EDO、SDRAM 等名字都曾被使用过当然,这也是根据内存当时的各种特性而定的1.早期产品扫描最早的内存都是焊接在主板或扩展板上使用,没有独立的形态随着286主板的推出,扩展更方便的独立内存条开始批量出现FPM 内存便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FPM 是 Fast Page Mode(快速页模式)的简称,其金手指脚数有 30线(30pin,下同)和72线两类(图3、图4)图3 上面的为早期用于286主板和386主板上的30线内存条,下面的则是72线内存条EDO(Extended Data Output,扩展数据输出内存)则是在1993年至1996年间流行的内存条种类它有72线和168线之分,5V 电压,基本速率40ns 以上其主要应用在当时的486主板及早期的 Pentium 主板上凭借着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单条 EDO 内存的容量已可达4MB、8MB 或更高,成对使用的这类内存已可轻松实现16MB 乃至32MB 的“大”容量(图4)。
图4而 SDRAM 内存则是 Pentium、PentiumⅡ、PentiumⅢ时代的座上宾SDRAM 内存(常简称为 SD 内存),168线接口,英文全称为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同步”是指内存工作需要同步时钟,内部命令的发送与数据的传输都以它为基准;动态是指存储阵列需要不断的刷新来保证数据不丢失;随机是指数据不是线性依次存储,而是自由指定地址进行数据读写其为第一代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标准,其常见的频率规范有PC66、PC100和 PC133,以及后期出现的 PC150和 PC166规范等图5 两个缺口是 SDRAM 内存条的鲜明特征此外,在早期的 Pentium 4平台上,还出现过一种叫 RDRAM(RAMBUS DRAM)的内存产品RDRAM 内存是当时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可提供600MHz、800MHz 和1066MHz 三种速度,232线,主要有64MB、128MB、256MB、512MB 等容量规格号称能提供三倍于 PC100 SDRAM 的性能但由于成本过高、专利技术的限制,让其生不逢时,很快被 DDR 内存淘汰出局,纵使有 Intel 的强力支持也无济于事。
图6 RDRAM 要维持内存数据传输通道的连续性,需在空着的内存槽口插上 RAMBUS 连接卡(图片上方的两条),当有内存扩容需求时,只需将相应的连接卡换成 RDRAM 内存即可2.DDR 系列称王DDR SDRAM 是 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简称,是由 VIA 等公司为了与 RDRAM 相抗衡而提出的内存标准,为第二代 SDRAM 标准其常见标准有 DDR 266、DDR 333和 DDR 400,是 Pentium 4、K7及早期 K8平台的标配作为 SDRAM 的更新换代产品,DDR 内存采用2.5v 工作电压,184线接口,它允许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这样不需要提高时钟的频率就能实现双倍的 SDRAM 速度 ——例如 DDR266内存与 PC133 SDRAM 内存相比,工作频率同样是133MHz,但在内存带宽上前者比后者高一倍这种做法相当于把单车道更换为双车道,内存的数据传输性能自然可以翻倍DDR2(Double Data Rate 2)SDRAM 是由 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开发的第三代 SDRAM 内存技术标准,1.8v工作电压,240线接口,提供了相较于 DDR SDRAM 更高的运行效能与更低的电压,同样采用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拥有两倍于上一代 DDR 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 数据读预取能力),其常见的频率规范有DDR2 400\533\667\800\1066\1333等,总线频率553MHz 的 DDR2内存只需133MHz 的工作频率。
最具代表性的此类平台包含 Intel 915/945系列(LGA775)芯片组的平台和支持 AMD 940(AM2)的平台DDR3 SDRAM 相比起 DDR2具备更低的工作电压(1.5v),240线接口,支持8bit 预读,只需133MHz 的工作频率便可实现1066MHz 的总线频率其频率从800MHz 起跳,常见频率有 DDR3 800\1066\1333\1600\1866\2133等DDR3是当前流行的内存标准,Intel 酷睿 i 系列(如 LGA1156处理器平台)、AMD AM3主板及处理器的平台都是其“支持者” 图7 虽然 DDR3(图下方的)和 DDR2都是240线,但其电压和针脚定义、缺口都不同,所以不能混插内存的封装在内存进化的长河中,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是影响内存进步的两大关键因素之一从早期的1.5μm(微米)到0.35μm,再到 DDR 内存颗粒广泛采用0.13μm 制造工艺,DDR2颗粒采用的0.09μm 制造工艺,以及 DDR3颗粒采用的65nm(纳米)制造工艺(1μm=1000nm)随制造工艺的进步,内存的电气性能变得越来越好,成本也得以不断降低在封装方式上,早期的 FPM 内存一般采用 DIP(Dual l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封装。
而在这之后,TSOP(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薄型小尺寸封装)的产品成为主流,其代表作就是 SDRAM、DDR 内存从 DDR2内存开始,BGA(Ball Grid Array Package,球栅阵列封装)及其演进版本的封装技术开始日渐流行此外,还有更新型的CSP(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其工艺水准更高,可以说 CSP 是缩小了的 BGA,可提供比 BGA 更高的组装密度图10 CSP 封装内存颗粒不但体积小,同时也更薄,其金属基板到散热体的最有效散热路径可小于0.2mm,可大大提高内存芯片在长时间运行后的可靠性,线路阻抗显著减小,芯片速度也可随之得到大幅度提高笔记本电脑内存和服务器内存虽然本文主要基于台式机内存作介绍,但在内存阵营里还有笔记本电脑内存和服务器内存之别各种笔记本电脑内存在技术上和同时代同规范的台式机内存一样,主要差别在于其更紧凑针脚更紧密,拥有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耗电低、散热好等特性服务器内存则主要在于加入了如 ECC(检测数据错误并进行纠错)、ChipKill(比 ECC 更先进的技术,可同时检查并修复4个错误数据位)、热插拔技术等,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图8 金士顿 DDR3 1333笔记本电脑内存图9 服务器内存更强调稳定性标准大解析之 细说 USB 那些事儿有一位朋友,一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其貌不扬,且随处可见它让闪盘,打印机,摄像头,鼠标等设备都乖乖地为我们工作,它便是 USB 接口你可能没用过 eSATA 接口,你可能不知道 PATA 接口是什么,你也可能压根儿就没听过 COM 接口的存在,但是,要说你没用过 USB 接口设备,估计没人会相信看看你的身边,、MP3、移动硬盘、鼠标、闪盘、数码相机……它们都在接受着 USB 接口的恩惠!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没有 USB 这小东西,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呢?那么,USB 究竟是何方神圣,能有如此能耐?下面且听笔者为你细细道来USB 接口 LogoUSB 诞生前的混沌时代现如今,我们拷贝点数据,不是用闪盘就是用移动硬盘前者少说也有2GB 的容量,后者更是有500GB 或1TB 的惊人海量!然而,在 USB 存储设备诞生之前,如果你想拷贝文件,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请出软盘“大哥” 在 USB 尚未崛起的岁月里,是软盘扛起了一片天地一张3.5英寸的软盘容量只有1.44MB,在那个年代不算小了。
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容量连一张图片也难以容纳此外,软盘还不能独立工作,必须搭配上一个软驱才能使用如果你所需拷贝数据的电脑,刚好没有软驱,那此时的软盘便无用武之地在没有 USB 接口的时代,出行前请先带上足够多的软盘那个软盘横行的年代,统治天下的还有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当时,电脑的外设种类非常之少,常见的也就是键盘、鼠标和打印机扫描仪而已,而它们用到的接口正是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25针的 D 型口就是并口(上) ,9针的则是串口(下) 串口和并口有两个致命伤,一是数据传输速度太令人失望了!二是每个串口或并口只能连接一个设备,而一台个人电脑顶多也就有两个串口和一个并口,根本不够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相继问世,串口和并口也开始日益显得苍老,它们被后起之秀取代也就成为了必然一声巨响,送来了 USBUSB 的全称是“通用串行总线” ,英文名称是 Universal Serial Bus,这小家伙可是经历了一番风雨才成长起来的时间回溯到1994年,IBM、微软、英特尔、NEC、Compaq、Digital、Nortel 等巨头齐聚一堂,为了解决以传输速度为首的几个问题而共同商讨最终,一个新的低成本解决方案被孕育而生,这就是最早 USB 的概念。
直到翌年11月,USB 通用串行总线规范才最终发布规范表明 USB 设备使用5V 电压供电,拥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并且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拔插常见的 USB HubUSB 接口最高可通过集线器(Hub)扩展多达127个外设,带宽由各个设备均分,这就好比一个小区的自来水管道,通过分流管口将水流分配到具体的各个房间如此先进的特性使得众巨头信心满满,他们相信很快 USB 就将雄霸天下另外,这个规范也是用来形成统一的个人电脑外设接口标准,各种外部设备都需要依照此标准设计产品,以保障完美的通用性和兼容性USB 接口规范生不逢时的 USB 1.0:转眼就到了1996年,随着 USB 1.0规范的发布,USB 正式实用化,众巨头决定大力推广之第一代 USB 拥有1.5Mb/s的传输速度,比起并口还要快上不少USB 的接口部分(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