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青少年“非主流”现象产生原因.docx
2页浅议青少年“非主流〞现象产生原因 摘要:每一转型时期必然会带来一种具有转型时代特点的产物,现今80后、90后这代人所追捧的“非主流〞即使在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特殊产物非主流〞以丰富的表现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开展、关系着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本文拟从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三个方面分析“非主流〞在青少年中得以流行,大行其道的原因关键字:非主流青少年原因传统意义上的“非主流〞指与当前社会传统主流思潮、事物相对立的,不入流的那一小局部现行,、青少年和各界媒体给“非主流〞注入了一种新的含义,一度成为了80后,90后的标签,其突出特点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低龄化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本文中所指的“非主流〞表达为一种病态,消极,颓废,低俗的生活方式:使用让人难以理解的“火星文〞、奇异的衣着打扮、另类的自拍、PS图片、叛逆、张扬、狂野、诡异……“70年代的人似乎早已过时,80年代的怀旧已经开始,当下的主流是什么——即90后个性的非主流〞这句流行话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非主流〞在青少年流行开了,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在美国,曾出现过“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中国也出现了“非主流的一代〞(有些媒体更将其称为“脑残的一代〞),“非主流〞如此大行其道必有它的根源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对“非主流〞产生与流行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一、社会大环境1.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背景国内经济体制变革、经济转型、利益多元、文化振荡、道德体系由传统到现代转化、传统道德体系削弱在这个巨大的“转型场〞中,处于角色过渡阶段的青少年因不同思维观念的冲突造成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在现实中迷失自己,无法掌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转而追求社会不良风气的潮流,以此获得周围群体的认同非主流〞的多样性与奇异性正好满足了青少年对现实逃离的需求2.社会价值体系:破旧尚未立新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价值体系逐步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在各个阶层都经历着一种新鲜、解放、满足,又经历着一种艰辛、痛苦和无奈在破旧而新未立时,青少年难以区分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的好坏众多的选择造成青少年本来就未定型的价值体系混乱,使得“非主流〞容易在青少年身上找到滋生的土壤3.网络、影视等媒体推进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开展,传媒和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影响甚至左右了一局部人道德评判标准暴力游戏、、香港影视黑色会英雄、台湾校园肥皂剧、日韩之风越吹越大对江湖的认同、对侠客的崇拜、对灰姑娘遇上白马王子的憧憬……这种建立在非理性根底上的认同与膜拜,使得局部青少年在行为上表达出与社会准那么、期望的相违背二、校园小环境1.学校德育教育不尽人意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实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从大学开设的公共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概论?为5个学分就可以看出该科目算是各个专业学生的重头戏,不想学也得好好学但高校学生几乎不管文科生还是理工科学生都对这门课连连叫苦根本原因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拘泥于一种模式:政治理论化学术倾向严重,成为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高、大、空并且一些理论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重复多遍的学习,令人生厌学生从心理上已经开始畏惧此种类型的课了,即使是一种很有创新讲法的老师开课,同学们也会潜意识里进行抵抗2.校园主流文化不失势“非主流〞可以在高校暗地滋长到蔓延开来,不能不说校园主流文化没能抓住学生的心学校在科学文化教育、实用性知识的传授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对心灵文化即人的价值观、伦理标准、生活哲学等文化核心层面建设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有效的手段。
校园主流文化的过于单一,枯燥使得“非主流〞有了“市场〞青少年在成长的日子里需要文化去滋润,主流文化的弱势,不能满足需求,必然会造成“非主流〞的乘虚而入,去浸润青少年亟待滋润的身心;而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对文化的吸收是生吞活剥式的,区分能力和消化能力差因此,有学者论说,非主流文化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主流文化不争气造成的三、青少年面临的境地1.身心特点的特殊性青少年时期尤其是激荡的青年期,是心理上的“断乳〞和“动乱〞时期,他们身体与心理、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與落差,造成他们尚缺乏分析与自控能力当这一群体发现现实的世界与理想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时,不免会不安,急躁当自己接受“美好世界,美好人生〞的教育时发现世界不美好,人生不如意,转型时期的腐败现象的蔓延,种种社会不公平现象……青少年要么以随波逐流的方式顺应社会的浊流,要么就寻求其他的文化方式麻醉自己,就像“鸵鸟心态〞——自欺欺人,于是非主流文化就有了切入口非主流〞也许可以是一个无底洞,当青少年不知道要“逃〞到哪里去的时候,就沉迷到里面,无限坠落,然后自我救赎因为黑暗的东西可以暂时掩饰伤痛,这是它的好处与魅力所在2.教育改革下的心理失落我们的教育,也和经济一样,处于转变之中。
在传统和时代中不断变异,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群众化〞,一方面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追逐“精英化〞从小我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是“进好的小学、上好的中学、考好的高中、入重点大学〞80后、90后青少年正是在这样一种家庭期许与社会变革中成长,从小有竞争意识,“第一〞意识而现今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是那么的稀有,成长中的苦楚、茫然又常常被大人、被社会无视他们往往觉得很委屈,父母关心分数胜于了关心自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需要找到一个释放情绪、缓解压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途径因此,那些营造轻松气氛、虚拟和多样化文化空间的“非主流〞往往就轻而易举的“俘虏〞了青少年参考文献:【1】陈彤.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2021(4)【2】赖明谷徐彩球.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21(11)【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杨雪英朱凌志.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6)【5】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6】[荷]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刘利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注:该课题为2021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案工程重点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