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6月学考模拟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15页2023年6月杭嘉湖金四县区高一年级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如表是我国新石器时期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文化遗存( )特色文物铜镜彩陶盆蛋壳黑陶杯玉龙玉琮分布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中下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A. 分布高度集中 B. 呈现多元起源 C. 体现华夷有别 D. 神话色彩浓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在黄河上游、中游、中下游、辽河上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均有分布,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呈现多元起源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相对分散,排除A项;华夷有别和神话色彩浓郁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2. 孔子的思想赖以流传的最初载体很可能是( )A. 龟甲兽骨 B. 青铜器具 C. 竹简木椟 D. 绢帛纸张【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竹木简,因此根据孔子生存的年代可以判断出当时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C项正确;龟甲兽骨是商朝时期书写的载体,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有一些铭文,并非是主要书写载体,排除B项;纸张作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排除D项。
故选C项3. 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如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三司”“政事堂”“枢密院”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了宋朝为加强君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故选C;其他选项均与图示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D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C.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D.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2132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一条分界线,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B项;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同时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材料中没有描述相关信息,排除C项和D项。
故选A项5. 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的含义是指( )A. 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 B.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战略转移C.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可知,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程,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正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转移是指长征,时间是在1934-1936年期间,即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9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事件中,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的是( )A. “双百”方针的提出 B.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C. “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 D. “一国两制”的提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被誉为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宣言书,B项正确;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而十四大的时间是1992年,排除A项;“两个凡是”坚持的是“文革”错误思想,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初步构想,且材料和“一国两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 某河流定期泛滥,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河边的沼泽中盛产莎草、鸟类和鱼类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古代文明是( )A. 古埃及文明 B. 古印度文明C. 古希腊文明 D. 古巴比伦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某河流定期泛滥”“莎草”并结合所学可知,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给埃及发展农业提供肥沃的土地,埃及人利用莎草制作成莎草纸,故与材料描述相符的古代文明是古埃及文明,A项正确;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印度河与恒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没有定期泛滥的河流,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有关的文明是两河流域,不定期泛滥,排除D项。
故选A项8. 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当时这个国家采取的举措是( )A.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 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 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 D. 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可知,公元7世纪,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最终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中国化运动”,即“大化改新”,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B项正确;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是在幕府时期,排除A项;德川幕府时期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日本的改革,而非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9. 依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地图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C. 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分布图 D. 苏联解体后的东西欧洲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英占区、美占区”苏占区西德“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可知,该地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没有苏联,排除A项;欧盟成立时,苏联已经不存在,排除C项;苏联解体后,地图上不会再出现苏联,排除D项。
故选B项10. 有学者认为,“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此,下列举措与“冷战”有关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B. 推行马歇尔计划C.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世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目的是加强对西欧的控制,遏制苏联,是美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的“冷战”措施,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了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渡过危机,和“冷战”无关,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为了打败法西斯,和“冷战”无关,排除C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是为了配合苏联工业化建设,和“冷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
他意在强调( )A. 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 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 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王的暴政,而是涉及多个角度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12.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某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A. 察举制 B. 科举制C. 禅让制 D. 九品中正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按照家世、出身、门第进行选拔官员,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现象,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时期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排除B项;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排除C项故选D项13. 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 法制和利权意识的增强C. 官员执政水平亟待提高 D. 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民间风气上也出现“尚讼”风气,D项正确;宋代时理学兴起,儒家的影响力提升,排除A项;法制和利权意识的增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只描述了宋代的“尚讼”风气,与官员的执政水平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14. “东北”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下列选项中,朝代与东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 )A. 汉朝——西域都护府 B. 唐朝——安西都护府C. 元朝——宣政院 D. 明朝——奴儿干都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