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杨克曼对比分析与翻译ppt课件.ppt

57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82547035
  • 上传时间:2019-02-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04.50K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onstruc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By Yang Keman,,The Views on “Translation”,1.国外翻译家及学者 著名捷克学者Levy(1967/1989: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的表达出来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文体而言 纽马克认为,通常(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的方式移入另一种文字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加以代替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国际译联主席安娜?利落娃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口头和笔头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存在于一种语言的口说的或者书面的话语(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并保持原话(原文)内容基本不变。

      作为翻译的结果,译作是原文的类似物2.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 张培基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刘宓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王宏印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所谓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是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冯庆华认为,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陈宏薇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能 许余龙认为,翻译过程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表达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对应的表达法的过程My view 翻译是一种根据交际目的,通过转换语言形式以达到传达原语篇或者原话语意义的过程 翻译涉及到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转化,所以不难看出翻译理论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Marton(1981a:169)认为,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分析练习 Hatim(1997;1) 也认为,要观察对比语言学是如何工作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探究翻译过程,一个有趣的方法是考察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决策。

      The Content: 1.对比分析与翻译理论 (1)翻译理论与研究 (2)Catford 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3)Hatim 的对比篇章语言学翻译理论 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 (1)词汇对比与翻译 (2)语法对比与翻译 (3)篇章对比与翻译 (4)语用对比与翻译,,翻译理论与研究 争议:翻译研究是一种“ 科学”,还是“ 艺术”? 一些人建议将“translation studies”用作这一学科的专有名词,也有人用新造的“translatology”一词(金堤1989、1994) a subject: 英国:translation theory(翻译理论) 加拿大: translatology(翻译学) 荷兰和比利时: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国外发展历程 20世纪40-50年代以后,语言学派在国外兴起该派研究者将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从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分析和讨论翻译中的等值和转换单位等核心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立下来翻译研究”作为这一学科的名称,是由Holmes于1972年在德国举行的应用语言学第三次国际会议上提交的一篇题为“翻译研究的名称与性质”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Holmes的翻译研究总体框架(见《对比语言学》,许余龙,P235),,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霍尔姆斯“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这篇带有宣言性文献的发表,各种翻译研究论著不断推出,翻译研究机构纷纷设立翻译教学在全球数百所高校陆续开展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近年来,一些研究学者(如Toury 1991; Chesterman 1993)注意探讨Holmes框架中各类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 Holmes的翻译研究总体框架,只是代表了翻译研究的不同视角、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知识层面,或许还称不上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理论 ——许余龙,,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的第一部著作1946年出版的《翻译》(Bible Translation).他的一生的主要的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为了使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的、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 动态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我国翻译界研究情况 在中国,早在1951年,董秋斯先生就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题为“翻译理论建设”的文章,明确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详尽论述了研究翻译理论的必要性,这标志着我国译学发展史的开端 1984年,董宗杰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发展翻译学,建立专业队伍”一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翻译学的性质与内容进行了简要描述,提出应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翻译学专业 80年代以前:文艺学派占主导地位:罗新璋的《翻译论集》(1984)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核心概念 80年代以后:语言学派成为研究的主流:杨自俭、刘学云的《翻译新论》:“新”在语言学分析模式的运用,,有些学者采用“兼容并包”的方针: 金堤提倡将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结合起来构成第三个学派;提出建立一个由基础理论、本体理论、专项研究和技巧研究等四大门类组成的翻译学研究框架 金堤先生在在古今中西翻译理论结合方面,吸收了严复、奈达的经典理论创造出了“等效翻译理论” 刘宓庆(1988)提出的语言学、美学、文化学三足鼎立的翻译理论总体结构:多视角、多元化研究,,王佐良教授在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他的翻译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英文专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论诗的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等专著和许多论文中他特别注重使包括翻译作品在内的各种作品面向读者,一再强调“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后完成” 他认为,翻译的理论不能永远停留在只是津津乐道于前人总结的“信、达、雅“三个字上,而应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在诗歌翻译方面,他更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不论是翻译外国诗歌或中国诗歌,不仅要在音韵和节奏等形式因素上接近原作,而且应忠实原作的风格和“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杨自俭,1977 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海洋大学从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和翻译学的教学和研究 主要论文:《关于对比语言学中的共性问题》、《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 《论我国近期的翻译理论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和翻译理论建设》、《试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几点认识》 代表性著作:《翻译新论》与刘学云合编(1994) 《翻译新论》共分为三个部分:各类文体的翻译研究:译学研究:跨学科研究。

      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学从备受争议不被承认的边缘逐渐走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心,成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期间经历了多重困难,其发展渗透了翻译学界人的心血和汗水 以下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1978年到2007年在内地主要外语研究期刊上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国内机构出版的翻译研究著作,以及全国重要的翻译研讨会等小结 中国的翻译理论是评点式、印象式、随感式,讲究综合辨认,话说的比较笼统,呈开放性,可以做出多种解释如传统的翻译理论“信、达、雅” 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中西理论的结合,希望在自己的理论和西方理论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西方翻译理论则往往采用分析法,针对某一具体的文本建立一种理论,比较精确和系统,往往针对某一种文体,应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如“动态对等”西方学者的主要着眼点主要在创新Catford 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人物简介 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C.Catford)于1917年3月26日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先后就学于爱丁堡皇家中学(1925-1935)和爱丁堡大学(1935-1939),专攻法国语言文学,其间曾在法国的巴黎大学专门研习语音学(1937-1938)。

      他的学业曾被世界大战的炮火中断战后他在英国的伦敦大学研修俄语和其他斯拉夫语以及东方语言和非洲语言(1948-1952),于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卡特福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语音学方面的,如1957年由英国语言学会出版的《苏格兰方言的元音系统》卡氏论翻译的代表作就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 卡特福德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的教学与研究,能流利地使用法语,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俄语和现代希腊语,还略懂德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等语言,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语言学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 本书采用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爱丁堡大学,特别是M.A.K.韩礼德博士提出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受J.R.弗斯的著作影响 基本观点: 1. 翻译理论有关语言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比较语言学是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共时性(状态)与历时性(演变)的比较语言学 3. 翻译是一个过程,它始终是单向性的(uni-directional),它始终在一个给定的方向上进行,即从原语(Source Language)到译语(Target Language.) 4.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找译语翻译的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界定翻译等值成分的性质和条件。

      翻译的定义及基本类型 定义: 用另一种语言(译语)的等值的(equivalent)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来替换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穆雷 将一种语言(源语)的篇章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 ——许余龙 定义中的篇章材料并不是指整个篇章 在篇章的某个层面上,会出现非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换源语篇章材料的情况如语法对等,词汇不对等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你”,“您”在英语中只有”you”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翻译”与“移植”(transference)的区别翻译的三种类型 根据替换程度:全文翻译/整体翻译(full translation)VS 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 ——同参与翻译过程的原语文本的范围有关 全文翻译:全部文本被纳入翻译过程,也就是说,源语文本中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的材料来替换 部分翻译:原语文本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些部分是未翻译的,只需要把它们简单的转移并掺和到译语文本中即可 1 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一方面,某些词汇不可译(untranslatable);另一方面,译者有意要将“地方色彩”(local colour)引入译语文本.) 2 音位翻译一般都只是部分翻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