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九章 类比与假说.ppt
20页第九章 类比与假说 第一节 类比推理 第二节 假说第一节 类比推理一、含义 是一种从个别推出个别的推理,它通过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推出这两个对象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二、种类(一)正类比 相同 相同 相比较的对象 相比较的属性 A a b c d B a b c 所以,B对象也有属性d(二)反类比(对比推理) 相异 相异 相比较的对象 相比较的属性 A a b c d B a b c 所以,B对象也没有属性d三、特征(一)一种独立的推理类型(二)或然性四、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一)如果是同类或者是在属种关系上相邻近的类,那么其可靠性就越大(二)相比较的如果是对象的本质属性,那么其可靠性就越大(三)相比较的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性越高五、类比与比喻的区别(一)类比:逻辑学研究的范畴,目的在于推出结论(二)比喻:修辞学研究的范畴,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或形象地说明某对象与另一对象相似六、类比推理的应用(一)在科学上的应用 1、模拟:以模拟物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2、仿生:以模拟物为原型的研究方法(二)在法学上的应用第二节 假说一、含义 是人们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所提出的一个假定性解释。
二、作为科学的假说的特点(一)是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科学原理为根据(二)要能解释所要说明的事实或现象(三)具有推测性,并最终具有可检验性二、建立假说的过程(一)收集资料(二)提出假说(三)提出假说的验证方法(四)验证假说(五)评价假说v例1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据传说,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宫殿,需用很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树当时还没有锯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树,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就亲自上山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时候,一只手拉着细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拉破了,流出血来鲁班非常惊奇,一根小草为什么会这样厉害?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他发现丝茅草的两边有许多小细齿,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了一个口子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丝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试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有了锯子,木料供应问题就解决了v例2古时,浙江句章县,有一个妇女谋害了丈夫后,怕官府追究,立即放火把房子烧了,然后哭着告诉别人,说房屋失火烧死了丈夫死者之弟怀疑此事,靠到县衙当时句章县一位检验官名叫张举,他验了尸后当众向这一妇人宣告:“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
凡烧死的人,死在火中,烟熏火烧,呛得喘不过气来,迫于呼吸,口中势必吸进一些灰尘,而你丈夫口中却一点灰也没有这个妇女不服张举就叫人取来两头活猪,杀死其中的一头,然后将活猪和死猪同时放到柴堆里点着火烧火灭后,取出两头焦猪来检查,活猪烧死的,口中有灰,而死猪口中无灰杀夫的妇人才不得不供认了谋杀亲夫的经过v鲁班和张举都运用了类比推理鲁班从丝茅草划伤手指是因为丝茅草边缘有许多小细齿,推想到:在铁片上制造许多小齿也许能割开树木张举从猪与人在生理上有许多相同的情况出发,进行推论:既然活猪烧死后口中有灰尘,那么活人烧死后口中亦有灰尘;死猪烧后口中无灰尘,人死后被烧口中亦无灰尘由此可见死者不是失火烧死的v类比推理的形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A有属性a1、a2an、b B有属性a1、a2an 所以,B也有属性b第五节 假说v一、概述v 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占有材料、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水平等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总会有一个未知的领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社会实践的需要和人类意识的能动性使得人们在已知领域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及其逻辑方法,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的未知领域。
而假说即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逻辑方法v所谓假说,也称为假设,是人们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未知事物或现象做出一种推测性解释、假定性说明的逻辑方法v假说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方法,不仅是自然科学发现和发展的先导,而且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学领域,不仅一些法律制度的创立本身是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如民法中的“宣告死亡”制度),而且司法实践中的刑事侦查假设也是假说其实,我们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是在多次假说的基础上完成的v科学的假说应具有以下特征:v1、以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v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奥妙的猜测有主观臆想、妄想、迷信和假说等,但假说与其它的猜测有本质的不同即假说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它不能违背已有的事实材料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如果假说不能修正推翻某一科学理论,就不能与这一科学理论相矛盾而主观臆想、妄想以及信等则是毫无事实根据可言的v2、要能解释所要说明的事实或现象v提出假说的目的即在于对需要解释的事实事现象予以解释如果假说能够对事实给予充分的解释,就可以被人们接受;而如果假说无法解释客观事物,假说就需要修改,甚遭到被否定的命运科学理论、定律常常是以假说为起点的。
v3、假说具有推测性,并最终具有可检验性v假说要能用事实加以检验,这是决定假说成为科学理论或被修正、否定的必然要求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就是假说被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如果一种观点是不能被检验的,就不能成为假说v二、假说的形成与检验v假说的形成方式复杂多样,但一般要经过初步假定阶段和完成阶段v首先研究者在掌握了一定的事实之后,就要以此事实和科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推理,尤其是运用非演绎推理,而做出初步的假定v在假说的初步假定阶段,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分析最主要的事实例如对于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的海岸线彼此正相吻合的事实,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他说,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出和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v方面就要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如果用罗盘仪在地球上测量一下,就可以看到双方的大小都是准确地一致的对这一现象究竟应如何解释?当时的地质科学理论都不能圆满解释魏格纳设想:在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称为泛大陆,它的周围是广阔的海洋,而后来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泛大陆分裂成若干块,这一块块陆地像浮水一样在水面上漂移,逐渐分开。
他设想巴西与非洲这两块陆地早先是合在一起的,后来才漂移开来v在形成假说的初始阶段里,初步假定具有明显的尝试性和暂时性此外,虽然初步假定的提出要以事实为根据,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假说只有在事实材料收集完全之后才能做出v其次,在初步假定做出之后,应以初步假定为基础,通过事实材为和科学原理的广泛论证,最终完成假说v在形成假说的完成阶段里,研究者往往要以初步形成的假说为中心,广泛地综合解释已有的事实材料,得到更多的支持假说的证据如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后,曾经系统地解释了以下各组事实:v各个大陆板块可以像拼板玩具那样拼合起来,大陆板块边缘之间的吻合程度是非常高的这是大陆漂移的几何(形状)拼合证据v大西洋两岸以及印度洋两岸彼此相对地区的地层层序(地层构造)是相同的这是大陆漂移的地质证据vv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遵循科学原理和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之间的关系 v假说形成之后,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方可作为真理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假说的检验只有在假说形成之后才开始假说的检验往往初步假定提出的同时就开始了,只不过假说形成之后的检验始具有决定的意义由于假说的内容不同,其检验方法也不同对于有些假说,如一些自然现象,可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检验;而对于一些科学假说,则需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甚至对立的假说的进行实验等方法予以检验。
当然,假说,尤其是一些科学假说的检验往往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乃至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同时,假说的检验具有相对性,即经过实践检验的假说虽具有真理性,但并非是终极真理,仍要经过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v假说的检验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从假说的内容引起申出有关事实的结论,二是验证这些事实的结论v在第一步,演绎推理的作用比较突出,一般是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用“h”表示假说,用“e”表示从“h”引出的结论,那么这个步骤可以用下列形式表示:v 如果h,那么ev往往从h引出的结论不只一个而是多个:v 如果h,那么e1v 如果h,那么e2v 如果h,那么e3v v 如果h,那么env在第二步,如果由假说引出的结论与事实相符合,那么这个假说便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在大量事实不断证实的情况下,一个假说便成为真理但是假说的证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尽管由假说引出的结论e1、e2、e3、en 都被证实了,由于这里所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非有效式(由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结论“h真”仍然具有或然性一种假说只有驳倒在同一问题上与之相对立的其它观点,并且能够清楚解释已知的事实还能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情况,它才基本完成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历程。
就是成为真理之后,它也具有相对性;而只要证明e1、e2、e3、en中有一个是假的,假说h就必然是假的因为这里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有效式(由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所得的结论“h假”具有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假说就不能成立,就被推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