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大发现.doc
8页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大发现192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并命名的齐家文化类型,注定要有一 次大发现只不过人们没有想到,这次发现來得如此突然2008年7~11月,廿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廿肃临潭陈旗(今王 旗)齐家文化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意外地发现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齐 家文化墓葬群2009年1月14日,尚未结束的发掘就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列 入“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一,获此殊荣的发掘项目全国仅有六个2009年3月31日,齐家文化考古发掘成功入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甘肃临潭,这块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之地,再次吸引了中国考 古学界的目光名动京城2009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中国考古界的 精英云集于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研究所及考古杂志社协办的“考古学论坛一一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正在进行中堆叠在一起的人骨、闪烁着光泽的金饰、被铜锈包裹着的青铜器…… 一幅幅幻灯片在演讲者的解说中缓缓打开,一个被人遗忘了数千年的史前 部族渐渐地浮现在中国考占学界血前沉寂了无数时光的甘肃临潭陈旗(今土旗)齐家文化墓地露出了冰山 一角。
西北大学的钱耀鹏博士是该项目组代表,他说:“经专家遴选,本项目 作为入选的六个项目之一,应邀参加了 2009年1月13日上午的讲演……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大厅里坐满了来自北京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 院校的学者本项目的内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评议专家土仁湘 研究员作了评议和肯定,与会学者争相举手提问,但受时间限制,难以一一 满足演讲效果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王仁湘是论坛 指定的甘肃临潭陈旗(今王旗)齐家文化墓地发掘项目的评介人,他认为这 一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为进一步认识齐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了解 西部地区古代民族的迁移及其Z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齐家文化墓地名动京城,并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了 “2008年中国考古新 发现”最大墓地就在2008年7月18日,钱耀鹏、毛瑞林等人还在为如期开工而发愁临潭县陈旗(今王旗)磨沟遗址,距离陈旗(今王旗)乡政府南约1公里, 此处位于沈河北岸,是一个马蹄形的山间台地人们先后在此地发现了仰 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存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在磨沟 村北血100米靠近沈河的台地上,血积约8000平方米。
临潭陈旗遗址在发掘以前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发掘是为了 配合九甸峡水电工程而开展的抢救性发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 究员、此次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毛瑞林说抢救性发掘就意味着时间紧、任 务重,为此廿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合作开展这一项目毛瑞林和他的同事谢離、西北大学考占系钱耀鹏教授 以及他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一大批农民工参加了这次发掘2008年7月中旬,考古队伍抵达现场时,大片大豆和小麦长势正旺,再 过几天,就将迎来收获的日子考古队首先动手清理现场,大豆拔了,小麦割了,尽管有些可惜,但时 间紧张,不得不如此这几年,为配合九甸峡工程,我们进行了不少抢救性发掘项目,发现 了许多史前遗址,但规模都比较小,原本以为这也是一个普通的发掘项 目齐家文化类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根据碳14年代测定,齐家文化 出现的年代大约在距今4200〜4100年到3800^3700年间这是新石器晚期 文化类型,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192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 生首次在广河齐家坪发现而得名1996年,齐家坪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发现至今的几十年间,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发掘地比较多,但墓地 还未进行过较为完整的大面积考古发掘,考古学界还未充分认识齐家文 化。
2008年的四个多月中,共发掘了 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 葬346座、寺洼文化墓葬2座,出土了 2600余件(组)各种器物/毛瑞林 介绍说2600余件(组)随葬品中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金饰器,石 器和骨器多是生产工具,有研磨器、斧、凿、骨柄石刃刀、匕、铲、针、 签等谢徐给笔者展示了一把骨制匕首的照片这把骨制匕首长约15厘米, 宽约3厘米,匕首把上雕着一个非常古拙的人头像由于经常使用,握手处 非常光滑生活在磨沟村一带的齐家人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同猛兽 作斗争,一步步走向文明的毛瑞林说:“在沈河流域发现如此规模的齐家文化的公共墓地尚属首 次,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齐家文化墓地消失之谜齐家人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直是个谜团一般认为,齐家人是因为 气候发生变化,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来到甘肃的但关于他们是如何消失 的,却众说纷纭有人曾经这样写道:“4000多年前,一个神秘的骑马部族带着他们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艺出现在廿肃大地上于是,齐家文化和齐家古玉如春笋般 猛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三四百年后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 玉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临潭陈旗(今王旗)磨沟齐家墓地的发掘,或许会为寻找齐家人的消失 方向提供重要线索,甚至有可能成为解开齐家文化谜团的钥匙。
发掘结果 显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寺洼文化的基本耍素可能在 齐家文化晚期已孕育发生毛瑞林介绍说:“此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两 座寺洼文化类型的墓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墓葬和齐家文化墓葬 之间有着打破关系专家们发现,齐家文化墓葬和寺洼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 系初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神秘消失的齐家人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在甘 肃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五百年后,最终流向了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人 在陈旗(今王旗)这块地方逐渐向寺洼文化类型过渡这是一个空前的发现,为这两个文化类型Z间相互关联提供了非常 冇力的证据毛瑞林强调说首次发现伴随着发掘进展,还发现了一座编号为M100的墓葬,这是目前发现人 殉最多的墓葬,发现了五人以屈肢侧身葬的方式被埋葬在竖穴中这座墓葬是9月中旬发现的,发掘时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挖探方的 缘故,原本距离地表2米深的墓室,实际上距离地面只有1米多了,发掘的 难度大大降低了即便如此,对发掘人员来说,这仍然是一个考验由于墓坑狭小,人在里面工作本来就施展不开,既要确保文物的安全, 乂不能移动清理对象,还要将其完整地暴露出来我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 方法,挖到一定深度后,在墓坑中铺上塑料布,人站在塑料布上,一边挖,一 边后退,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谢離说。
全部清理出来后,考古专家发现,这五人埋葬在墓室中,呈现出侧身屈 肢的样子,似乎在向偏室中的主人卑躬屈膝,而主人在偏室中享受着有奴 隶服侍的生活然而,更多的发现还等待着考古工作者,但这个发现更让人们激动不 已,也使中国考古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齐家人这是什么发现呢?这就是临潭齐家人的神秘葬俗齐家人的葬俗非常独特,他们采用的 是竖穴偏室墓,而且出现了多人多次葬竖穴偏室墓就是从地面向下挖一 个坑,然后向两边开挖,挖出偏室后,再分别挖出头龛和脚龛,作为摆放随 葬品的地方此次发掘的竖穴偏室墓单偏室较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 为右偏室双偏室墓相对较少,还有少量上下偏室、内外偏室墓这些竖穴偏室墓多为合葬,单人葬较少合葬者少则两三人,多则10 余人,成人、儿童皆有,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现象,人数1〜4人不等, 但头向多与位于偏室者相反,口多俯身或屈肢内侧人骨大都被扰动,靠近 墓道者则多为未经扰动的一次葬毛瑞林说:“发掘现场的迹象表明,这些合葬墓有的是偏室塌陷后才填埋墓道的,有的是对同一偏室的人骨进行二次整理埋葬,还有的是重新挖 开墓道进行埋葬的钱耀鹏博士说:“本次发掘不仅证实了齐家文化中还存在大量竖穴偏 室墓(约占70%),并揭示出了磨沟齐家文化墓葬结构、埋葬过程及埋葬习俗 的复杂性。
竖穴偏室墓是齐家文化类型墓葬中的首次发现,为齐家文化的发掘和 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并为研究齐家文化的葬俗、葬制、社会结构、齐家 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等学术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重重悬疑在2008年的发掘中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在发掘的346座墓葬中, 竟然只出土了一件玉凿谢叙说:“那个玉凿仅仅比中指略宽一点众所周知,齐家古玉被文博界列为中国三大古玉其知名度和良 渚、红山古玉不相上下这些年,在武威黄娘娘台等地的齐家文化类型遗 址中岀土了近百件玉器为何临潭陈旗(今王旗)蘑沟遗址的346座墓葬中 仅仅出土了一件玉器呢?是发掘的墓葬标准不高,还是这个部族本身就不 擅长制作玉器呢?此外,有些墓葬中出现了两种器物群共存的现象,这是需要解释的一 个重要现象有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是齐家文化的新迹象,还是外来文化的 融入,亦或是后来者的借墓现象?”这些问题对探索齐家文化的渊源是非常重要的,进而为探讨廿青地区 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提供材料整个齐家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2008年已经发掘了 1700多平方 米,2009年继续进行发掘的面积近6000平方米,如此大的墓地内究竟有多 少墓葬,能岀现哪些令人惊奇的东西,将是非常值得人们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