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资料.doc
9页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 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 (1)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3)竞争性 两种药物→竞争结合同一蛋白→置换→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如:保泰松→结合型双香豆素→游离型→浓度增加→出血倾向 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新生儿核黄疸症 此外,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时,血浆蛋白在体内的各种作用暂时消失,但是与药物分离之后,血浆蛋白各种性质基本不变,继续发挥原来的作用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1、实验目的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3、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兔子一只2、设备与器械712分光光度计、 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 丝线 、广口瓶 、 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5%三氯醋酸溶液0.1%亚硝酸钠溶液0.5%氨基磺酸胺溶液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4、试验方法1、试剂的制备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透析液(PBS):pH7.4的 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2、血浆制备兔心脏采血,肝素抗凝,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3、透析将管状半透膜一端折叠,用纱线扎紧,保留结扎线段10cm左右,以调节袋内外液面在同一水平,加血浆样品2.0ml于上述半透膜袋内,并扎紧口袋另一端,袋口不得污染血浆将两端扎紧的半透膜置于盛有9.75ml透析液的30ml广口瓶中,用袋两端线段调节袋内外液面,加0.05mg/ml的磺胺嘧啶钠溶液0.5ml于各瓶袋外透析液中置广口瓶于冰箱中,平衡透析约60h左右吸出袋外透析液少许,加等量磺基水杨酸试剂,无浑浊,说明无血浆蛋白漏出取出半透膜,用滤纸吸干袋外壁透析液,小心解开透析袋,使袋内血浆流入干净试管4、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袋内外溶液中磺胺药浓度取袋内外溶液各0.5ml,加水15.5ml;加15%三氯醋酸4ml,混匀,静置2min,过滤,取试管3支,各加入滤液5mL,为测定管;取试管3支,加入空白对照液5mL,为空白管;取试管3支,加入应用标准液5mL,为标准管,在以上各管中各加入0.1%亚硝酸钠溶液0.5mL,混匀,放置3min,各加入0.5%氨基磺酸胺溶液0.5mL,混匀,放置2min ,各加入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2.5mL,充分混匀,放置10min,用721分光光度计在550nm波长处比色:以空白管校正光密度到0点,读取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并用公式计算:测定管光密度游离磺胺药含量 (mg%)= —————— × 应用标准液浓度×样品稀释倍数 标准管光密度 5、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Dt - Dffb= --------------×100% Dtfb:血浆蛋白结合率;Dt:血药总浓度(透析袋内血浆药物浓度);Df:游离药物浓度(透析袋外缓冲液中药物浓度) 五、实验结果1、结果记录 表一: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的测定结果 样一 样二 样三 平均值透析袋外 0.006 0.008 0.011 0.008透析袋内 0.065 0.090 0.061 0.072标准液 0.690 0.701 0.680 0.6902、游离磺胺药含量的计算计算得:透析袋内药物浓度=0.000044mg/ml 透析袋外药物浓度=0.00039mg/ml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计算结果:兔:fb=88.9%六、结果讨论与总结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
由于应该使用一套比色杯来测定吸光度,而在实际操作中比色杯使用混乱,而且并没有做到严格的润洗,所以吸光度的测量存在较大的误差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为了防止光电管疲劳不测定时必须将比色皿暗箱盖打开,使光路切断,以延长光电管使用寿命2)拿比色皿时,手指只能捏住比色皿的毛玻璃面,不要碰比色皿的透光面,以免沾污3)清洗比色皿时,一般先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洗净每次做完实验时,应立即洗净比色皿4)测定有色溶液吸光度时,一定要用有色溶液洗比色皿内壁几次,以免改变有色溶液的浓度另外,在测定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时,通常都按由稀到浓的顺序测定,以减小测量误差5)在实际分析工作中,通常根据溶液浓度的不同,选用液槽厚度不同的比色皿,使溶液的吸光度控制在0.2~0.72、总结动物的种属、生理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可以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理论上当蛋白浓度足够高时所有与蛋白作用的药物都能被结合但实际情况下,当亲和力较低时不可能达到这种所谓的足够高的蛋白浓度蛋白浓度一定时,一定范围内当药物浓度增加结合的药量会随之增加,但结合分数降低相反,当药物浓度下降时,结合分数增加并逐渐趋向于一个最大值, ,因此不同药物在低浓度时的最大结合率各不相同。
平衡透析法是一种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所用三角瓶、移液管、试管等并没有经过彻底清洗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不同的动物种类以及相同的动物的个体差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还有操作人员的失误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药物浓度和血浆蛋白浓度对结合率都有影响在报导血浆蛋白结合率时,必须同时注明实验过程中所用的药物浓度和蛋白浓度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