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体育教学对改善农村“留守学生”人际交往作用.doc
8页试论体育教学对改善农村“留守学生”人际交往作用摘要: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事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是由 于监护失控、教育的缺失、社会关注失衡,留守学生出现很 多现实问题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形成的合作、竞争、 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的社会生活、学习和 工作中,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利用体育这一特 殊的功能作用能改善留守学生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使得这 一特殊的群体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词:留守学生人际交往体育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和生活幸福的 必要前提随着农村大规模劳动人口的非正规迁移和流动,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攀升到5800万,学龄儿 童多达4000万人,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双方或单方 的监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表现 这些问题和表现,不仅关系到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关 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发展,'‘从心理一社会学上看,如果缺 乏积极的人际关系交往,亲子间心理一一社会关系就无法有 效确立,无法向健康方向发展"所以留守学生在社会交往 方面出现的问题与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 点。
国内学者认为父母外出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是影响 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发展最直接的原因刘允明(2005)指出, 祖辈抚养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中,其自身就 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 心,也很难与孩子进行畅通的交流;其他亲友抚养者的家庭 环境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更为不利,在亲友的立场上是 不便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的,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友家中找 到归属感这些都决定亲友抚养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只能是粗 放型的,对留守学生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 怀,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则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 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同时和学校监护无法协调国外学者认 为,与父母分开的心理伤害是导致亲属抚养儿童出现人际交 往问题的根源,同时由于抚养人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教 育观念、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交流情况等不利因素造成亲属 抚养儿童遭受冷落和忽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心理上的辅 导,中西方学者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一、农村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类型主要特点1•留守学生的家庭交往一一父母严重缺席,导致孩子心 理不健康或亚健康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父母另一方单独抚养, 孩子在家庭中常常欠缺父爱或母爱。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 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会产生情绪和人 格上的偏见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 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亲教养的孩子,可能有害羞、抑郁、 沮丧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 养,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 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 的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对孩 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 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引导三是亲友照管的留守子女亲友照管就是把孩子托付给 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照顾亲友不便对他们要求太严格 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 责任,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2.留守学生的同伴交往一一过于密切而失去监控和引 导留守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控的情况下与同伴活 动的时间会逐渐增加,同伴关系将给他们提供亲子关系和师 生关系无法满足的情绪支持、情感和思想交流同伴关系是 儿童发展社会能力、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的重要源泉,也是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所必需的,并对儿童 的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哈图普(Hartup, 1997) 指出,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 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 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而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一种 非正式群体,作为同伴交往的重要形式存在,对学生的心理 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体育课中老师合理引导,发挥非正式 群体的积极作用,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彼此相容,相互接近, 相互吸引,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成绩3.留守学生的师生交往 教师对学生容易形成偏差 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学生长期在情感上得不到支持,学业成绩往往 不够理想,出现问题行为(儿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 各种有碍其心理发展的行为),因此一些教师在教育经验基 础上容易形成偏差,认为对不守纪律、打架、逃学、偷窃等 外向的攻击性行为要注意,而不爱交往、抑郁、容易沮丧等 内向的退缩性行为不那么重要另外,一些教师在分析学生 行为时存在归因偏差,一种是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 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即在教育之前教 师首先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把问题的责任退给学生另一种是出现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归因不一样,即当优等生 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 部因素;而对后进生的同样行为,却往往归结于任务简单、 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这一偏差对于本来问题就多的留守 学生来说发展极为不利,即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 难以得到教师的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
长此以往势必影 响到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 仅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 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 我们在教育中,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着眼于学生的积极 方面,总是看到学生的进步,而把学生的问题看成是成长发 展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认为 自己的责任在于给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信息交流,在因势利导中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加强师生之间交往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活动和交往 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 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 展,可充分利用体育课特有师生肢体和语言交流的特点,减 少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另外,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更是 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师生的交往比在课堂 教学中更加多样化,师生双方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师 生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二、体育教学对改善“留守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1.体育活动能促进留守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健康心理的形成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的特殊形式,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多彩,有深刻的寓意和无穷的趣味,通过体育所提供的时空 条件,养成交往习惯,即参与体育活动的留守学生,在无意 中会受到诸如“角色分工”、"位置规范”等一系列社会内 容的“感化”。
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 要途径,体育的课程价值除了增进身心健康和获得体育与健 康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 课的学习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 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 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意 识2.体育活动能促进留守学生人际关系发展中良好合作 精神的形成合作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行为,但合作的心理品质不可能 通过讲座和讨论形成,合作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 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 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体育特有的集 体运动项目正是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3•体育活动能促进留守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竞争作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代表着个人 或团体追求成就和成功的动机体育以“公平竞争”(fair play)作为宗旨,体育规则制订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双方或 任何人是平等的"公平竞争"同时又是一种道德教育,人 们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形成权利和义务、成功和失败、机会 和风险对所有人应是均等的意识和观念。
身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塑造过程,这一塑造过程需要 以某种载体为依托,载体要能够对塑造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 力,才能使培养过程获得良好的效果,并能长期不间断地坚 持下去体育活动就是具有这一属性的活动司科特(Scott, 1986)将体育的心理效能归纳七个方面,改变态度、提高社 会交往能力、提高知觉和反应的敏感性、促进良好的心理状 态、有助于身心松弛、提高身心解脱方式和获得运动操作技 能我们应让留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构建解决"留守学 生”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培养“留守学生”的独立性,以 及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并引导“留守学生”个性 心理特征正常发育,进而培养他们个体与社会群体和谐融洽 发展教育模式同时也呼吁社会从各方面关心和支持留守学 生,让每个孩子脸上多一些笑容,让每一个家庭多一份希望参考文献:[1] 叶仁範,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学 生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06, (11).[2] 都振,崔丽娟.留守学生界定标准探讨[J] •中国 青年研究,2007, (10).[3] 张新友.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天中学 刊,2001.[4] 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北 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 (3).:5]李星•从家庭结构看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J] •科 教文汇(中旬刊),2008, (11).[6] 李香萍,亓凤华•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建设和谐社 会[J].科技信息,2008, (28).[7] 蔡玉军,邓喜芬,罗国芬•留守学生社会化研究的 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 报,2005, (03).[8] 朱永良•农村留守学生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 甘肃科技,2007, (12).[9] 吕建虱家庭生态与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55).[10] 唐红明.农村留守学生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05).[11]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 分析,2009, (02).[1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