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54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关于“阅读”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在“习作”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综合性学习”中也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单元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并留心观察,将观察内容表达出来无论是从习作角度还是综合性学习角度,都在强调“留心观察”这一核心词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依据这个主题和人文要素,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及对事物的描写我们会发现,这三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语句段的运用”均紧扣这一语文要素。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第10课《爬山虎的脚》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第11课《蟋蟀的住宅》则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正确认读“暮”“瑟”等24个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暮”“吟”等40个生字,正确理解“均匀”“空隙”等32个词语的意思2.通过理解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学习、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及具体生动的表达3.能积累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语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4.模仿课文的写法,尝试写观察日记第三单元总体构想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1.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体裁课时语文要素解析关注重难点课文9.《古诗三首》精读古诗2通过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象及表达的情感课后习题本课的三首诗分别描述了深秋时候、黄昏江边的景色,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和雪梅的特点。
重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10.《爬山虎的脚》精读散文2抓关键词句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及语言的生动1. 课后习题2.课后资料袋3.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4.习作要求本课描写了爬山虎的特点,重点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是理解爬山虎是如何爬的11.《蟋蟀的住宅》精读科学小品文2抓关键词句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并通过对比学习,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1. 课后习题2. 阅读链接3.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本课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的等知识,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课文的表达方法习作写观察日记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观察日记重点是把自己平时观察的内容具体、生动地写下来建议:1.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本单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2.鼓励学生借鉴作者的语言3.写完后小组内互相点评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学会观察相同事物的不同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的乐趣词句段运用词语运用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日积月累积累表示气象的谚语9.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题西林壁》3.想象诗歌《暮江吟》所描写的画面,感受夕阳下江边景色的美丽,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理解《题西林壁》《雪梅》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理解《题西林壁》《雪梅》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三、教学难点1.想象诗歌《暮江吟》所描写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理解《题西林壁》《雪梅》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 学习《暮江吟》(一)复习白居易诗词,导入新课1.复习背诵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2.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二)解诗题,初读诗文1.读诗题,“暮江吟”这三个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时间:太阳下山的时候;傍晚,夕阳西下时地点:江边事件:在江边作了一首诗2.指导书写:注意“暮”,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了,所以下面是个“日”;“吟”的最后一笔没有点。
3.这夕阳下的美景,谁能为大家朗读一下?(指名读)【设计说明】随文识字,关注书写,理解题目意思,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的障碍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放声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2.再次默读古诗,通过图文结合和看相关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字用“ ”标出来3.提出不懂的字词,集体交流学习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可怜”等字词四)理解诗意,品悟情感1.学习前两句,描述画面1)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预设:又大又圆的太阳,火红火红的,放出刺眼的光芒,慢慢地坠下地平线火红、摇摇欲坠、光芒万丈、金光闪闪……(2)看看江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预设:一道火红的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没有夕阳照射的江水呈现青绿色,而照射到残阳的水面一片红艳,似锦缎随风起伏3)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预设:“铺”字用得妙太阳光线斜贴着水面,平缓柔和,照在江面上,像锦缎一样波光粼粼4)和“铺”字意思相近的字还有什么?(“照”“射”“洒”)能不能换上这些词?预设:不能换,此时江面波光粼粼又是流动的,好似锦缎、丝绸,用“铺”最准确,让人感觉亲切,温柔5)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有感情地朗读)(6)诗人白居易善用色彩对比展现自然风光的美丽,在他的《忆江南》中也有所体现,是哪两句呢?与《暮江吟》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写法相似,色彩艳丽,对比鲜明。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景色奇特2.学习后两句,体会感情1)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预设: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比作“珍珠”,把“弦月”比作“弯弓”,表达了他对江边美景的喜爱之情,也烘托出他此时的心情非常愉快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种喜爱与愉悦之情设计说明】通过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在品析比较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与生动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想象,促进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古诗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五)感情朗读,拓展延伸1.再读古诗,此时白居易看到了怎样的美?试着填一填预设:远处——残阳美, 近处——江水美,脚下——露水美, 天上——新月美小结:这无处不在的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这首诗是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写下的,他离开朝廷没有丝毫失落感,反而心情非常愉快,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乐观豁达啊3.带着和作者一样轻松愉快的心情,想象画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设计说明】总结全诗,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体验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总结学法1.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呢?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2.接下来,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剩下的两首诗设计意图】 教授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为下面学生自学古诗做好铺垫学习《题西林壁》(一)谈话激趣1.提起庐山,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谁来背一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在庐山西林寺上的诗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题“”侧“”峰“”庐“”缘”指导书写:“侧“”峰”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缘”书写时,右边的第一笔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设计说明】随文识字,关注书写,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的障碍三)用方法,学古诗1.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1)解诗题,知作者①“题”是什么意思?说说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②简单介绍苏轼生平学生交流资料)(2)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句,抓字眼:“岭”“峰”各是什么意思?②查字典,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的图③说说“岭”“峰”的区别岭”:连绵不断的山岭;“锋”:高耸的一座山峰④说说诗句的意思A.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横 岭 侧 锋)B.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 近 高 低)⑤探究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预设: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⑥想象你在庐山不同的位置,会看到怎样的景物,并填空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因为 ,所以 之所以 ,是因为 ⑧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3)多诵读,悟诗情①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对庐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预设: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