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主旋律中的不和谐之音.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5267833
  • 上传时间:2022-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主旋律中的不和谐之音[摘要]《创业史》谱写了一曲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赞歌,弘扬着时 代主旋律然而我们却从中听到了几许不和谐之音:在弘扬公有制、集休 化的同时展现了个体劳动的美质,在人民专政有理的口号下实录了阶级异 己者的合理诉求这些不和谐之音闪动着人性的光辉,构成了对国家意识 形态的颠覆和消解,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关键词]《创业史》主旋律不和谐之音个体劳动 合理诉求[作者简介]闫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副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柳青以《创业史》对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完成了文学描述,谱写了 一曲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赞歌,《创业史》仿佛成了一张过吋的老唱片, 满面灰尘,蜷缩于历史的一个角落哑然失语可是无论时代之风如何转向,谁也无法抹去当代文学史上《创业史》 这个真实的存在,这个经典的存在,你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果不 抱以偏见,而是以现代人敏锐的听觉,仔细倾听这曲斗志昂扬、鼓舞人心 的社会主义赞歌,我们就会在时代主旋律之中发现与时代节拍极不协调的 咅符,认真地注意到被革命法则所遮蔽的口然本性与合理诉求一、展现个体劳动的美质作为新政权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方式,农业合作化运动 不像土改运动那样翻天覆地,它是以把FI常生活革命化、神圣化的方式进 行的。

      主人公梁生宝就善于把日常生活提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去认知「'这 难道是种地吗?这难道是跑山吗?啊呀!这形式上是种地、跑山,这实质上 是革命嘛!这是积蓄着力量,准备推翻私有财产制度哩嘛!”正因为有了这 样高度自觉的政治热情,才催生了 9他在互助合作事业中发挥无穷的力量 与智慧,成为表现显在主题的核心人物但是无论作者如何提纯农村H常 生活,赋予它多么崇高的政治意义与历史使命,长期以來,乡土社会传统 观念中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敬意,都是根深蒂固、无法抹煞地盘结于 作者的内心深处农民对土地具有天然的依附关系,土地是农民的根,勤 劳是农民的木性,一切的希望都实实在在地寄托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世世 地演绎着永恒的土地亲情他们活着要把汗洒在自己的田里,死了也要把 魂葬在自己的地头真实的农民不会像知识者那样,把土地看作一卷浩繁 的历史文化,也不会像政治家那样把土地看作革命的有效工具而柳青作 为一个把文学之根深植于农村热土的作家,当然不能不与土地结下深厚浓 重的感情因此在文本中他细致地刻画了劳动,由衷地赞美着劳动,尽管 这是典型的通过个体劳动实现个人发家的明证,与作者主观上要弘扬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方向背道而驰。

      田间地头的农耕劳作是文本中很重要的场景作者本意要表现互助合 作是走向社会主义美好明天的必由之路,因此大篇幅地描绘了梁牛宝为互 助组买稻种、带领互助组去终南山砍竹的情节,同时也批判了各色人等的个人发家致富私念毫无疑问,脱离互助合作的个体劳动与特定时代的政 治主潮逆向而行,作者本应该将之作为私有观念大加鞭挞可是文本中对 这种个体劳动的“工笔”刻画却明显起到背离显在主题的作用土改之后 思想“退坡”的党员干部郭振山就极端热衷个人发家他在翻身渠西面平 地时“越干越起劲儿,一个人又用蹶头挖土,又用铁锹往土车里装土,一 个顶俩!……脱了上衣干!”插秧时“兄弟俩把裤子卷到膝盖以上,并排站 在泥水里,倒退着插秧他们赤着上身,被日头烤成紫铜色的脊背上,汗 水以脊梁骨为分水岭,刷刷地向两边淌着他们劳动着,用光溜溜的胳膊 揩额上的汗珠那份全力投入、舍得付出的劲头不能不令人动容,心生 敬意劳动者只知道实打实地付出才最踏实可靠,而读者却品出一种只有 劳动才具有的独特的美时间已过正午,整个田里已无他人,但是郭振山 兄弟俩宁肯不吃不喝也要做完活计农民靠天吃饭,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 朝天,付出巨大的体力与心血,只有在田野的劳动中他们才得到心灵的安 宁和追求的满足。

      不用说梁三老汉这样在地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庄稼 汉,就连富农姚士杰也并非游手好闲、讲究享福Z辈,虽然有过剥削的历 史,但同时也是个好劳力,对料理农村事务样样在行从解放前梁生宝父 子租种吕二细鬼十八亩稻地的那股劲到新社会中郭振山兄弟使出吃奶的 劲劳动,这里似乎丝毫不见作者的批判之意,反而是欣赏与理解的作者 仿佛忘记了互助合作劳动的先进性而不由自主地为个体劳动辩护,以抒情 的语言咏叹道:“劳动是人类最永恒的崇高行为!”对劳动的这番赞美甚至 大胆到直接“混淆”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无论思想有什么错,拼命劳动这件事,总是惹人喜爱,令人心疼,给人希望对党的干部郭振山专 注于个人“致富策略”,作者抱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一一如果适逢邓小平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东风,他一定会率先以诚实劳动奔向小康生 活,并以此证明:“共产党员们向庄稼人宣传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一点 不假!”可惜,这无疑又是一个剪辑错了的故事广大农民作为个体在经济上耍求翻身、发展和富裕的冃标是明确的、 愿望是强烈的、动力是巨大的虽然新的政权为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而 试图依据国家意志、党的威與、政府的权力,人为地过快地改变所有制形 式,向农民描绘美好前景,但是农民有权怀疑和观望。

      他们把自己维系在 这块土地之上,有个人的具体目标和现实打算,只相信眼前看得到的物质 利益这使得他们对劳动无限膜拜,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一种口我实 现,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它关系到人的发展权,展现日常牛活的 美质二、实录人性的合理诉求新的政权废除旧的制度,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一一 “在人民内部实行 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敌人遭到镇 压,低头认罪把过去骑在人民头上的剥削者踩在脚下,再踏上一万只 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新政权下公认的法则,没有人质疑它的合 理性这也是中国朝代变迁中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 到我家而对于“人民”与“敌人”,毛泽东界定得十分清楚:“在建设 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 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 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经过土改,地主 阶级消灭殆尽之后,此时只有富农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与采取破坏活动,而 徘徊在两极中间的富裕中农等也会因时因地改变立场,从而构成了两条道 路、两个阶级的斗争这些“异己者”在“专政”的铁拳下,一般不敢肆 无忌惮地大放厥词。

      但是情急之下也会有所流露,以简单的言辞表达反压 迫、反不平等、反言行不一的合理诉求乡人民代表高增福意外地发现白占魁岀现在活跃借贷的大会上,本能 的阶级警惕性使他对这位前国民党军下士刨根问 底,穷追不舍,那架势 简直就是法官审讯犯人的翻版白占魁因而大发牢骚:“新社会不压迫人? 他妈的!不往死里压迫人! ”这个白占魁是沾染了一些恶习,吊儿郎当、不 务正业,但也真是穷得丁当作响面对居高临下的质询,产生逆反心理与 抵触情绪是十分正常的表现在白占魁看来,高增福所代表的新社会,并 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也存在着颠倒过來的压迫如果说I口政权的压 迫表明了一种不合理,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那么在这样的新社会中是 不是应该有更先进的政治理念,在基本权利方面做到人人平等呢?富裕中 农郭世富到黄堡集粟粮时,注意到粮商和国营粮食公司在抢生意在标榜 贸易自由的名义下,粮食公司以国家名义堂而皇之进行非公平竞争,他们 拿着口铁皮传话筒(这显然是国家话语的隐喻),呼吁卖粮者支援城市建 设,并上升到爱国层面,同时恫吓粮商牢记“五反”教训,“不耍把自己 的特殊利益摆到国家利益上边去貌似自由买卖,实质通过话语权剥夺 这种自由权。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自相矛盾,这种强买强卖的做法令郭世富 极为反感:“啥世事?贸易自由!啥自由?……”他偏偏要把粮卖给私商这 其中既有商人的狡黠也有对政策言行不一的倔强反抗在文本中与社会主义道路最对立的顽固分子就是姚士杰人的心理往 往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满意现时“没土匪,没贼盗,没苛捐杂税,不抓兵, 不派款,不打人骂人”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当政策有损于富农利益时他会 也产生不满情绪,釆取对抗行动应该承认,这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内 核例如他质疑:“分了财东的地,喊共产党万岁;借了咱们的粮食,也 喊共产党万岁讲理不讲理?”俗话说知恩图报,虽是不得己,但毕竟是 这些富裕户把粮借给了贫困户,贫困户却没有丝毫谢意,这很难让他们获 得心理平衡和满足在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姚士杰拒不执行指派的交粮 任务:“粮食多少不当紧,这口气,我咽不下去!他妈的!这是买粮吗?他们 说了宣传教育,不强迫我就要顶一顶,试试看到底强迫不强迫!”结果, 成百个庄稼人涌进四合院并且威胁要把他的问题“交给乡上,看政府怎么 办!”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是姚士杰在土改中见识过的,至今仍心冇余悸; 政府不容置疑的权威也是姚士杰早已领教过的,不能不考虑后果。

      在强大 攻势的合力打压下,他只能服软认输可是你能说这是自愿吗?这不是强 迫吗?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办法如何让富农真正转变态度,拥护各项 政策呢?尤英是动辄借助人民的力量实现国家意志,用政治孤立、恐吓的 方式达到一己目的,其行为的合法性是需要质疑的人人都有这样一项权利,……让你得以保全你的生命、身份和拒绝 力,这一权利并非一种法律上的抽象,也不是什么梦幻般的理想,一一应 该说它是我们历史性的存在的一部分,绝不应将它抹去在中国,长期 以来,最基本的天赋人权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但是这一愿望和要求又总会 固执地随时地表露出来无论什么人,甚至不分阶级、阶层,在受到压制 之时,都本能地要求政治的公平、人格的平等、政策的认真执行土改中 地主被打倒之后,富农阶层(中产阶层)人心惶惶,姚士杰、郭世富划分 成分前的卑躬屈膝、战战兢兢,表现了一种大政治运动对人由外在到内 心的巨大冲击在社会安定之后他们当然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这些“恶 毒攻击”新社会的言论,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两条路线斗争的一正确性,相反 在更深层烦上却彰显了人或阶级的某种合理诉求,需要认真地倾听和反 省作家柳青三度易稿多次修订,最后完成了《创业史》(第一部)这部史 诗性作甜,按照主流意识形态配合党的农村政策,以文学的方式完成了这 场自上而下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预设目标。

      当这段历史渐行渐远,这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范Z作也日益黯淡这是文学从命于政治的共同宿 命但是换个角度和思维而言,存在就是一种合理而且“任何作家都不 可能意识到自己全部潜在的力量和它外化于作品中的多种意义和它的丰 富的内容作家创造一个形象,这个形象的信息量总是大于作家意识到的 范围因此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站在人类意识的高度,重新审视这 部作品,重新建立新的意义秩序,还原一种更加接近本体的历史真实,是 十分必要的作品中这些看似极不和谐的音符,无论是作者有意隐含在作 品中的矛盾心理的折射,还是作者用作反面事例以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 要与正确,客观的结果却使得《创业史》闪动着人性的光辉,构成了对国 家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消解,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