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师重教经典故事.doc
5页尊师重教经典故事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回顾从古到今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礼记·学记》中还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为: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尊师难以持之以恒初学尊师并不难,但是学生逐渐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老师时,尊师就很勉强了这也是有些人终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 尊重教师的人格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学生和老师谈话时,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同老师谈话,要集中精神,姿势端正,双目凝视老师,有不同看法时,可及时向老师请教、探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 礼仪行事见到老师应问好、行少先队礼或鞠躬行礼;上下课要起立迎送;进老师办公室时要轻轻敲门或喊报告,然后开门进去,行礼后说明来意;在老师办公室、寝室不能乱翻动老师的物品;休息时间最好不打扰老师;到办公室或老师家不宜逗留过久,办完事应尽快离开等等。
张良拜师 秦朝时,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名叫张良他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然后,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 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张良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罢,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
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张良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高情商: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故意让他捡鞋、穿鞋,他都能一再忍住性子,帮老人捡了又穿;当老人要教他本领时,他能一次比一次去得早,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赖,授之以决胜天下的兵书,助其成就大业历史又一次证明:高情商是成功的最大秘诀!对情绪的有效管理实在是太重要了!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为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并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某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寐程颐明知有两位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醒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而恰巧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开始下起雪来待到老先生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毛泽东尊师重教故事 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尊师方面, 也为我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 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這位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 机敏过人, 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這位老师.1959 年, 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 请韶山的老人吃饭, 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這位老师敬酒时, 毛宇居老人說: "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 "毛泽东却說: "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 最敬佩两位老师, 一位是杨怀中先生, 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杨怀中先生又名杨昌济, 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修身、教育、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认为, 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为有這样一位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而欣慰.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 讨论問题, 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毛泽东, 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徐特立先生后來参加了革命, 并于1927 年入党, 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 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1937 年徐老60 寿辰时, 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說: "您是我20 年前的先生, 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寿辰时, 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給他, 表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感人的是, 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 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 对当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這样.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 引起学生不滿, 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 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解放初期, 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 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 而是一直在学校教书, 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說, 张干当时很年轻, 很有能力, 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 而是老老实实教书, 這就說明他不错. 后来, 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給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
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作为大学生自身文明素养的一个体现,“师恩”当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