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学血液生理2演示教学.ppt
47页1第三章 血 液2第一节 概述3一、血液的组成血血液液血血 浆浆plasmaplasma血细胞血细胞blood cellblood cell红细胞红细胞 erythrocyteserythrocytes白细胞白细胞 leukocytesleukocytes血小板血小板 plateletsplatelets5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2,比重全血红细胞血浆-血浆蛋白3,黏滞性全血红细胞血浆-血浆蛋白4,血浆渗透压正常值:300mOsm5,酸碱度正常值:7.35-7.45酸中毒碱中毒6血液的组成7血血浆浆蛋蛋白白65-85 65-85 g/Lg/L白蛋白白蛋白40-48g/L40-48g/L球蛋白球蛋白15-30g/L15-30g/L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调节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调节水平衡;维持酸碱度;运输水平衡;维持酸碱度;运输防御;运输防御;运输与血液凝固有关与血液凝固有关血浆蛋白(plasmaproteins)83、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910一、红细胞一、红细胞(erythrocyte RBCerythrocyte RBC)(一)、形态、数量及功能(一)、形态、数量及功能1 1、形态:双凹圆盘形,无核、形态:双凹圆盘形,无核2 2、数量、数量 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200g/LRBC或Hb低于正常值为贫血3 3、功能:、功能: 1.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2.缓冲作用 第三节 血细胞1112v(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v(1)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v0.6%-0.8%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v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v0.35%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13v(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vv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ESR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即第一小时末,玻璃管中析出的细胞的沉降速度即第一小时末,玻璃管中析出的血浆柱高度(血浆柱高度(mmmm)v魏氏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v血沉快慢取决于v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v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v 血浆成分改变141.红细胞的生成特点:体积细胞核从有到无胞质中血红蛋白从无都有,并逐渐增多(三)、血细胞生成与破坏15红细胞生成和常见贫血红细胞生成常见贫血造血部位骨髓再生障碍贫血主要原料铁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调节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16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为120天血管外途径(主要):肝、脾内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途径(主要):肝、脾内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内途径(次要):受到冲击、碰撞而破裂血管内途径(次要):受到冲击、碰撞而破裂17二、白细胞(leucocyteleucocyte,WBCWBC)1 1、形态:无色有核细胞、形态:无色有核细胞 数量:数量:(4-104-10)10109 9/L/L 中性粒细胞: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1-4%白细胞 嗜碱性细胞:0-1%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0.12-0.8 109/L, 3-8% 淋巴细胞:0.8-4.0 109/L, 20-40%1819白细胞分类计数:每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每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所占的百分比20、中性粒细胞: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增多、中性粒细胞: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增多,具有吞噬功能具有吞噬功能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3 3、功能:、功能:21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外周血) 巨噬细胞(组织)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 、淋巴细胞:具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具免疫功能T 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B 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22三、血小板三、血小板 (thrombocyte/platelet PLT)(thrombocyte/platelet PLT)1 1、血小板: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的、 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2 2、数量:、数量:(100-300100-300)10109 9/L/L一)、形态、数量及功能(一)、形态、数量及功能23(二)、特性(二)、特性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24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25(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2.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v(1).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 :v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v(2).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v临床上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13 min 1.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26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7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血浆 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一)凝血因子1.概念: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2.种类:12种,即凝血因子FIFX(无FVI)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见PP64表3-23.特点:(1)本质:除因子为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28(2)存在形式:因子、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丝氨酸蛋白酶,但正常情况下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激活后才有活性3)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中合成,有些因子(、)合成还需要VitK存在,故严重肝病或缺乏Vitk均能导致出血倾向29v(二)凝血过程:三个基本步骤v第一步:凝血酶原酶激活物形成v第二步:凝血酶的形成v第三步:纤维蛋白的生成v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v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这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30v内源性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来自于血液内其始动因子是因子v例如:损伤血管内膜或抽血至玻璃管内时发生的血液凝固v外源性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外源性凝血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其始动因子是组织因子FIII31内源激活途径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外源激活途径(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3233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 (三三) ) 、抗凝系统、抗凝系统2. 肝素: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1. 抗凝血酶III:能与凝血酶结合而失活产生抗凝342 2、凝血过程的延缓和加速、凝血过程的延缓和加速影响因素加快减慢或抗凝接触面粗糙光滑温度适当的升温低温化学物质维生素K草酸盐、柠檬酸盐、肝素35三、止血栓的溶解三、止血栓的溶解生理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生理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 ,血流通畅血流通畅, ,防血栓形成。
防血栓形成 激活物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36第五节 血型和输血 (BLOOD GROUP AND TRANSFUSION)37一、血量( blood volume )v概念: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v成人血量约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 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38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39一、一、ABO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一)、命名法(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的类型而命名凝集原(agglutinogen):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凝集素(agglutinin): 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A 凝集原B 凝集原抗A 凝集素抗B 凝集素40A 型 A 抗BB型B 抗AAB型A B 无O型 无 抗A 抗BABO血型的分型41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凝集原和B凝集原可将ABO血型分为四种血型血型红细胞上凝集原血清中凝集素AA抗BBB抗AABA和BO抗A和抗B42避免发生凝集反应,首选同型输血v配血相合 主、次侧均无凝集。
v 基本相合 主侧无凝集,次侧有凝集v 配血不合 主侧发生凝集43三、输血原则4445二、Rh血型系统 (一) 、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等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Rh阳性:有D抗原 (汉族99)Rh阴性:无D抗原 (苗族12,塔塔尔族16)(二)、 Rh血型抗体1、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2、Rh血型系统的抗体主要是不完全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461、输血:2、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三)、临床意义47三、输血 (Blood Transf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