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越边境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开发.docx
4页中越边境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周平虎内容摘要:在中国与越南交界处,共同生活着壮、岱、侬、拉基等多个民族, 因在生活习性、文化风俗等方面有很大相似性,学术界将这些民族统称为“壮岱 族群”长期以来,“壮岱族群”都有一个叫得十分响亮的文化品牌“歌圩”作 为壮岱族群共有的民间文化品牌,歌圩承载着中越壮岱族群发展演变及交流的历 史印记,对中越边境歌圩文化的挖掘、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整 个壮族的历史,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关键词:壮岱族群 歌圩 衰落 跨国合作人类学家范宏贵先生在其名作《同根生的民族》中指出,中国壮、布依、傣、 侗、黎、水、仫佬、毛南族,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泐、佬族,老挝 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的阿洪人等,总共约9000万 人口的3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这些民族起源于同一个民族,经过几百年、 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成多个民族犹如一棵大树,经过若十年的生长后,生出许 多枝十,各枝十虽彼此独立,但根是相同的在这些同根生的民族中,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侬、拉基、布标、山斋5 个民族关系最为亲密,学术界将这些民族统称为“壮岱族群”。
范宏贵先生根据 越南人口普查分析认为,到1989年,越南总人口为64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 口为845.7万人,占总人口的13.13%,而从中国迁入越南的少数民族共9个,计 4262.333人,占越南总人口的6.61%,其中属于壮岱族群的人口有2018.308人, 占越南总人口的3.13%如果按这个比例计算,到2009年,越南的壮岱族群人 口约272万人中越边境的壮岱族群由于同源异流,跨国而居,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着 密切的联系歌圩文化作为壮岱族群共有的闻名于世的传统民间文化品牌,承载 着中越壮岱族群发展演变及交流的历史印记,对中越边境歌圩文化的挖掘、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整个壮族的历史,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 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一、歌圩的溯源壮族歌圩民俗早在唐代就开始盛行《广东新语》卷八中载:“新兴女子有刘 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 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尝与白鹤乡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僮诸种人 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及昭州平乐县一带风俗 时载:“谷熟时里^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在历代 有关壮民族风俗的笔记、方志和诗作中,对歌圩的表达大致有“集会作歌”(《太 平寰宇记》)、“送老”(周去非《岭外代答》)、“飞驰”(周去非《岭外代答》)、“男 女歌答”(明嘉靖十七年编的《南宁府志》)、“圩会”(刘锡番《岭表记蛮》)等等最早以“歌圩”命名的大概要数清道光年间的壮族诗人黎申产了他在描写 广西龙州唱歌风俗的诗中写到:“岁岁歌圩四月中,欢聚白叟与黄童趁圩相 约去歌坡,籴米归来女伴多踯躅吮风残照里,牧童浴路唱山歌”从诗中可见, 歌圩是指每年四月乡间人们举行的唱歌风俗民国年间,更多的县志采用了 “歌圩”的称谓,描述也更为详尽《上思县 志》(1921年)载:“每年春间,值各乡村歌圩期,青年男女,结对联群,趋之 若鹫,或聚合于山岗旷野,或集于村边,彼此唱山歌为乐,其歌类多男女相虐之 词《龙州县志》(1936年)也载:“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 名曰'歌圩’”这里的“指地为场”指某个约定俗常的特定场所,而非任意指 定《广西边防纪要》(1940年)中也有这一习俗的记载:“沿边一带风俗,最 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歌圩在春忙前的农暇时候举行,其日子各地各不同, 今日为甲地歌圩,明日为乙地歌圩,已轮尽各村为止。
这里的沿边指的就是岭 南边境一带壮岱族群聚集的地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歌圩其实就是对人们聚众唱歌习俗的一种称谓 2007年9月出版的《壮族文学发展史》这样定义歌圩:“歌圩是壮族人们定期的 '聚合而歌’,并以男女对唱情歌,以歌择偶为基本内容的传统风习二、中越歌圩民俗的比较越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的《越南北方少数民族》一书也 对越南壮岱族群歌圩民俗做了相类似的描述如对岱族和侬族的歌圩风俗分别是 这样描述的:“每逢集会、赶集、节日,男女青年聚集在一起,组织对歌,互表爱慕之情, 许多夫妇就是在这种场合中结识的侬族男女相遇时,不受环境、时间的约束,总是以纯朴、愉快的歌声互相 问候致意这里虽没有“歌圩”二字,但所描述的场面与中国壮族歌圩内容相同许多 民族甚至连称谓都一样越南岱族对歌圩的称谓就与中国壮族的一些称谓相同, 如越南高平省下琅县一带称歌圩为“侬垌”,中国龙州金龙壮族泰支系也是这样 称谓的;越南侬族很多人同样称歌圩为“侬垌”在形式上,中国壮族歌圩有固定形式的歌圩和非固定形式的歌圩固定形式 的歌圩大多在节日里举行,有的地方是一年一次,有的地方是一年两到三次,各 村的歌圩日一般不重复。
固定歌圩的规模相对较大,一次歌圩通常要持续三天左 右非固定歌圩又可分为劳动歌会、婚礼歌会、圩市歌会等形式劳动歌会是男 女青年在劳动时或收工后组织的歌会,这种歌会多流行于中越边境的靖西一带; 壮族自古就有“答歌为婚”、“唱歌贺婚”的习俗,因此婚礼歌会在各地都很常见; 圩市歌会是男女青年趁圩赶集,对歌传情的一种形式这种歌会目前在百色、龙 州等地还能见到,但多为老年人越南的歌圩也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越南固定歌圩时间在文献中记载的很 少,但从现实情况看,位于中越边界的岱族和侬族的歌圩时间也多集中在农历二、三、四月,歌期与中国壮族相同越南高平省下琅县一个叫垌朱的地方,每年都 举行一次歌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刚好与广西龙州金龙歌圩时间衔接像中 国的壮族一样有时,越南的岱族、侬族也会因需要而随时随地举行歌会,从这点 上看,其歌圩临时性特征与中国壮族相同另外,作为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的写照,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山歌都具有 绘声绘色的群众语言,惟妙惟肖的形象比喻,生动灵活的艺术手法等特征纵观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中越壮岱族群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上,留下 了鲜明的同根生民族的印记三、当代壮岱族群歌坪的保护与开发当代壮族歌圩在经历十年文革的浩劫之后,出现了歌手断层,歌圩文化淡薄 的危险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 洋节目、洋礼仪等文化的普及和渗透,壮族歌圩文化再次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 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民间自发的山歌活动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报酬性山歌 演唱壮族歌圩文化也因此走到濒临衰微边缘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 800多个传统歌圩已基本消失,越南北部的侬族、岱族歌圩变迁与广西壮族相似, 传统的歌圩也越来越少见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文人相 继投入到对当地山歌的整理、挖掘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壮族歌圩分布表》、《壮 族歌圩研究》等一批著作先后出版,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山歌几十万首政府也对歌圩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鸣县政府就 坚持办三月三歌圩节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正式把农历三月三日定为 壮族歌节1999年,南宁市政府开始主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其影响力逐 步扩大到整个东盟地区2007年,广西歌圩文化正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但要保护好这个项目,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壮族歌圩要想在新时代下求的 生存之地,就必须融入到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中作为壮民族的传统文化,歌圩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聚居区域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发生了巨 大变化,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也迎来了人类共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化的多元化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壮族山歌只有顺应这个规律,才能发展壮大, 走向世界在近几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台上,壮族山歌与其他民族的民歌、 现代歌舞完美融合,让人们耳目一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壮民歌有新的认识把歌圩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壮族优秀文化的弘扬相结合将会大大促进歌 圩文化的发展广西山水秀甲天下,中越边关魅力无穷,在旅游产业蓬勃兴起, 旅游资源开发如火如荼之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歌圩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 发、壮族优秀文化的弘扬相结合,不仅可以让火红的旅游市场锦上添花,也可以 让歌圩及壮民族其他的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西双版纳泼水节, 白族民俗风情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借鉴加强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文化的交流合作将为歌圩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 平台作为同根生民族,歌圩民俗是中越壮岱族群共同的宝贵遗产由于亲缘关 系,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文化的特征十分相似,歌圩的内容、形式及在民间称谓和 文献中的表述大体相同,而且均陷入衰落的困境,因此,在歌圩的保护与发展上, 中越双方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近年来,中越不断加强的经贸合作和日益频繁的 交流往来也为双方在文化,特别是壮岱族群歌圩文化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成熟条 件在双方携手努力之下,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必然走上新的 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