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两重到双跨.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49016400
  • 上传时间:2023-04-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3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两重到双跨: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时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面临新 挑战、新机遇、新期待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坚持将国家 进步、社会需求、传媒变革及自身优势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两 重”和“双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蕴含新时期新 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重构应着力处理好的三种主要关系:即专 业能力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技术训练与 价值教育的关系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新闻传播业正处在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一方面是社会转 型、社会变革需要新闻传播的正确引导和助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舆 论传播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影响,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不 断涌现,传播媒体在不断进行调整、融合因此,紧密结合媒介融合 发展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情况,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成为国内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努力 方向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国家社会的发展、传媒行业 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两重”和“双跨” 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两重”是既要重视学生坚实基础知识的形成,同时又要注意学 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 其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注重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教学,最终实 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无缝对接;“双跨”是跨媒体、跨学科,与就业 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与新闻传播领域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紧密相连。

      两重”和“双跨”旨在培养的新型人才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的期许:一是具备高度责任感与职业精神,二是拥有较高境界和较宽 视野,三是充分适应新型传播方式两重”为新型传播人才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双跨”则为新型 新闻传播人才构筑了发展通道抓好“两重”才能实现“双跨”,两 者实际上相互渗透,互为一体,其中蕴含媒介融合时代新型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应着力处理好的三种关系一、专业能力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作为最早发展世界高等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国家,除了在教育理论 上提倡“通识教育”,美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实践,在历经多年变迁 之后,也逐渐发展出以社会科学为主要基础、以跨学科的传播学为主 流的教育模式,学科领域和教学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新闻专才 而转向传播通才早在20世纪20年代,威斯康星大学的布莱尔就提 出新闻专业通识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并逐渐成为美国各高校培养新 闻本科生的主要模式到20世纪60年代,新闻教育的主流就从传统 的培养报纸记者的职业性方向,转向更广阔的空间,重视各学科的融 合,重视研究,重视大众传媒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情 境研究[1]尽管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在目前仍然是国内大学教育的主流,但是 专业教育带来的种种现实弊端越来越无法回避,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 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广阔的思考视角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专业 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无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识教育 的培养有助于消解因强调专业能力而造成的功利主义弊端,弥补专业 教育所缺乏的理论基础,增强专业思考的深度广度。

      在此意义上,通 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展和深化,是专业知识在应用过程中的思想指 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施的“两重”、“双跨”人才培养变革, 旨在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融会贯通人民大学是一所 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新闻学院在制定本科生培养计划 时,充分利用了学校人文社会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通专结合,以通 为本,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大思维,掌握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 领域的基本知识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型、科学、先 进的课程体系建设,既发扬传统优势,又不断汲取国内外著名高校新 闻传播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从2009年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特色 办学,推出六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基础知识,又能 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课程数学、统计学这 些课程都是新闻系本科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在安排课程时采用了强迫 教育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掌 握有相对充裕的课时和投入,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提高了授 课效果;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把新闻教育的课堂学习与新 闻实际运作有机结合,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淡化了专业界限,基本思路 是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包+学术应用选修课程包, 学科基础课的组成既包括本学院的史论等基础课程,也涵盖学校其他 学科的一些课程,如法律、经济、政治、社会等学科的课程,仍然重 在打基础,旨在让学生获取较为宽广的知识传授。

      跨学科有两层含义,一是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建设,在新闻传播 类学科内部跨出各专业的界限,学生不能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眼界 打不开,适应能力差,发展潜力低,本科教学必须勇敢地跨出这一步, 让学生得到更为广泛的专业教育,这一点在人大新闻学院的教育实践 中已经基本实现二是侧重于学生的通识教育跨出新闻学科,充分 利用学校资源,使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互补,方式主要以 辅修和联合培养为主,2011年学院已经启动了与法学院、国际关系 学院联合培养的实验班,除此之外学院积极鼓励并安排学生辅修或副 修其他学院专业的课程,力争每个本科毕业生都能有除本源之外其他 学院专业的学习记录,具有两个专业以上的系统知识二、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对应于 相应的知识,但又不完全依赖于知识,实践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 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技能同时,实践能力又 是知识的表现形式,是知识的执行载体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 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 科,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关于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培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 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的国内教学实践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两重”“双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两重” 就明确指出既要重视学生坚实基础知识的形成,同时又要注意学生基 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 时注重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无 缝对接通过建设新闻传播学主文献制度,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主要包括 新闻学、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学科方向中一些最为经典和标志性的 文献,三分之二以上采用英文原版,三分之一以下的则采用中文版 这些中文版书目中,还包括港澳台以及中国大陆的各种经典文本通 过还原书籍的原貌,使得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都有一个清楚 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树立 宏观大局意识,新闻学院专门设置了学科前沿课、国情与传播课和学 术指导课学术前沿课,即请国内外一线的专家学者,进行理论前沿课的教 学,主要是业界和管理界以及其他学校的精英,培养学生的前沿洞察 力;社会与传播课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社会各重要领域的构造规则、 走向和判别标准,洞悉社会上各种事件的原委始末;学术指导课目的 是打破学生和教授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用于人才培养这 种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钻研积极性,同时也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新闻整体资源的配置和共享。

      新闻学院还对全院的通用课程进行改造,为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两 门业务性专业课程,即音频视频内容制作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使学 生得以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掌握不同媒介 所需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新闻学院选派多名不同媒介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参与“跨媒体 实验课”教学与指导,尝试对学生应用多种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训和 引导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择报道主题和报道方式,完成一 份包括多种媒介形态的新闻作品在2012年第三届“接力杯”学生 跨媒体作品竞赛中,这些年轻的新闻学子用声音、图像、视频展现了 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乡土里的干旱记忆”“失落的山村”“北京黑 车司机”等都出现在他们的跨媒体作品中同时,学院也努力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平台,在全国建立了十几家 传媒实习基地,除了安排学生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外,学院还有一个 较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搭建起包括数字媒体、影视、 编辑、创意等系列的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师生均可利 用这个平台实践所教所学同时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媒体建设相结合,探索一种新的实验教学 模式在学院学生自主创办的《新闻周刊》基础上,创办学生网络电 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吸纳全院本科生阶 段性地到学生媒体中进行实习。

      学院新开设的专业课程“跨媒体传播 实验”是对学生的媒体实验进行指导和管理,指派专业教师具体承担 教学和指导工作,将每一个学生媒体的业务成果纳入课堂教学的点评 指导范围三、技术训练与价值教育的关系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会像新闻传播变化如此之快、 之新一种新技术、新媒体的产生将导致整个传播方式、内容以至价 值取向的改变,将导致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产生新闻传播学科 永远是年轻的学科,永远是“新”的学科,只要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传播的新技术、新媒体就会不断产生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 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这种理念在人大新闻学院 “两重”与“双跨”的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写出 常规文字稿件,也能够利用移动设备拍摄新闻照片;不仅能够出镜采 访,还能够进行视频拍摄剪辑;不仅能够熟练运用传统媒介的新闻传 播技术,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而且,人大新闻学院坚持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回归人文教育, 强调社会责任而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 值观的培育价值观是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和好坏的标准,它能塑 造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同时 也可能是最艰巨的挑战恰恰在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与建立,大 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纯粹知识的灌输或技术的训练,而应当成为培育并 奠定学生价值观的教化场域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都应以对 于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唤醒为其核心工作,使学生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 形成独立人格,激发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在多 元的价值观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培育学生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更是具有不可忽 视的重大意义,捍卫新闻工作的神圣性、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是每一个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前的“必修课”而新闻记者的 价值取向与判断直接决定其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和取舍,直接影 响社会和公众舆论的走向这种特殊的职业价值赋予新闻传播工作人 员必须要承担的厚重的社会责任,他们是“船头的瞭望者”,要洞察 时代的变化,守望社会的和谐,更要抨击假丑恶、讴歌真善美,维护 公平正义,捍卫社会良知这些必须担负起的社会责任需要新闻传播 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新闻知识与技能,比这更重要的则是正确的价值 取向和理性的价值判断两重”与“双跨”平衡了技术训练与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关 系,把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职业底线和基本行为准则,比如坚持正确 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提倡崇高的职业精神等等,作为基 本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特别是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领会之中,将价值教育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同 步化、一体化,使两者杂糅并进、不可剥离。

      培养学生形成与时俱进 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国际眼光、社会眼光, 全局眼光、发展眼光人大新闻学院的“两重”与“双跨”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需求 和专业需求两个方面出发,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又注重培养其自主 学习能力,其跨学科、跨媒体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贴合, 是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既大胆又切合实际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向 新闻传播一线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