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下课外诗词赏析参考.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W****
  • 文档编号:236313662
  • 上传时间:2022-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解】: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长啸:长声呼啸韵译】: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评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3、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5、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6、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解】: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韵译】: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评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卫生与保育》形考任务1-3+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教育学》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Android核心开发技术》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答案.docx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内蒙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贵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1月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物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甘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陕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1(原卷+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