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docx
12页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6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且具有重要临 床价值的一类抗菌药物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类药物诱发过 敏反应存在担忧,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肤试验被广泛应用 于用药前预测过敏反应然而,因为对药物过敏反应机 制、皮试意义的认识误区,许多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过 于依赖皮试,过敏史甄别欠细致、皮试适应证偏宽泛、皮 试操作不规范、结果判读不正确等现象仍普遍存在由此 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急救应对不足,浪费医疗资源,延误患 者治疗,缩窄抗菌药物选择范围等后果基于当前存在的 问题和皮试的重要影响,为澄清药物过敏反应机制和皮试 的临床意义,规范6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甄别和皮试临 床实践,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特制定 本指导原则一、皮肤试验及其诊断价值皮肤试验包括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目前国内抗菌药 物皮肤试验常规采用皮内试验以下提到的皮肤试验均指 皮内试验,简称皮试一)药物过敏反应与皮试的预测作用药物过敏反应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分为I、H、B、IV 四型I型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数 分钟到1小时之内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H型为抗体介导的溶 靶细胞过程,例如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om型为免 疫复合物介导,例如血清病、药物相关性血管炎等V型为 T细胞介导,例如药物接触性皮炎、固定性药疹、 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H、 B、IV型为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1小 时之后直至数天发生6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患者 体内是否有针对该类药物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IgE 抗体(specific IgE, sIgE ),预测发生I型(速发型)过每攵 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 预测H、B、IV型过敏反应不是皮试的目的,皮试也无法检 测药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成分二)青霉素皮试青霉素本身的分子量小,为半抗原,其代谢、降解产物 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可引发过敏反应的完全抗原青霉 素的6内酰胺环开环形成的青霉噻唑基,占其分解产物大多 数,被称为主要抗原决定簇,其相应的批准上市皮试试剂由 青霉噻唑基与多聚赖氨酸共价结合制备而成,称为青霉噻唑 酰多聚赖氨酸(penicilloyl-poly-lysine ,PPL)青霉素还可 形成其他降解物、重排物或降解中间体,例如青霉酸、青霉 噻唑酸、脱羧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青霉胺等。
这些分解 产物量少,构成次要抗原决定簇,其批准上市皮试试剂包括 青霉酸、脱羧青霉噻唑酸等次要抗原决定簇混合物(minor determinant mixture,MDM)青霉素G本身亦可归为 次要抗原决定簇所谓的〃主要〃和〃次要〃是指两类分解 产物量上的差异,两者免疫学及临床重要性等同国内目前 暂无已批准上市的PPL及MDM试剂此外,半合成青霉素 侧链结构也可成为抗原决定簇,诱发过敏反应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快速、 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完整的青霉素皮试,其检测试剂应 包含青霉素G、MDM、PPL、半合成青霉素,并做阴性对照 (生理盐水)及阳性对照(组胺)研究表明,通过完整、 规范的皮试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试的阳性预测值为50%,阴 性预测值为70%〜97%三)头孢菌素皮试头孢菌素分解产物尚未完全明确,但现有的证据表明头 孢菌素类的抗原决定簇主要由其侧链结构所构成头孢菌素 之间的交叉过敏性可能主要是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C7位 的R1侧链(见附表)迄今尚无批准上市的头孢菌素皮试试 剂,且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亦 未确定四)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交叉过敏反应。
青霉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性较多见,可 达10%但第二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率 仅为2%〜3%,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的交叉过 敏反应率更低至0.17%〜0.7%目前研究认为头孢菌素C7 位的%侧链与青霉素C6位的侧链结构相同或相似是导致交 叉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见附表)二、皮试适应证使用6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试,由医师 基于以下适应证判定需进行皮试者,应由医师开具皮试医 嘱后进行一) 青霉素类目前我国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均要 求在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二)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皮试对过敏反应的临床预测价值 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说 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均未要求头孢菌素用药前常规进行皮试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仅以下情况需 要皮试: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I型(速发型) 过敏史患者此类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并具 有专业人员、急救条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用与过 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见附表)进行皮试,其结果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应 当向药品提供者进一步了解药品引发过敏反应的机理,皮试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要求提供 相应皮试试剂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 性皮炎、食物过敏和其他药物(非6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 发生头孢菌素过敏的几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应用头孢菌素 前也无需常规进行皮试但上述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过敏反 应,症状可能会更重,应加强用药后观察三)其他6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6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皮 试适应证和方法可分别参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单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 类等其他6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皮试预 测作用,给药前无需常规进行皮试若这些类别药物的说明 书要求使用前皮试,参照头孢菌素类处理氨曲南侧链结构与头孢他啶C7位侧链结构相同,研究报道二者之间存在交 叉过敏,有明确头孢他啶过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氨曲南三、皮试操作基本原则与结果判读(一) 皮试液配制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 须知》规定,以注射用青霉素G或青霉素G皮试制剂稀释为 500U/ml的皮试液前者需多步稀释;后者仅一步稀释,可 节约操作时间和人力,并减少误差及污染。
头孢菌素皮试液配制:头孢菌素皮试不引发皮肤非特异 性刺激反应的推荐浓度为2mg/ml若确需进行皮试,需将 拟使用的头孢菌素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mg/ml浓度配制成 皮试液设立阴性对照(生理盐水)及阳性对照(0.01mg/ml磷 酸组胺),有助于排除假阳性反应及假阴性反应二) 皮试操作方法用75%乙醇消毒前臂掌侧下段皮肤,对乙醇敏感的患者 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洁使用1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皮试液, 先排净针管内空气用一手绷紧患者皮肤,另一手持针,针 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5°进针,皮内注射皮试液0.02〜 0.03ml,形成直径3mm的皮丘三) 皮试结果的判断与解读进行皮试后15〜20分钟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 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23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 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在排除假阳性反应的前提下,皮试阳性有临床意义,提 示患者有发生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皮试阳性 (除非皮试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不应记录为〃过敏〃,而应 记录为〃皮试阳性〃既往仅皮试阳性的患者,并非皮试的 禁忌证,可在密切观察基础上重复皮试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在于:① 皮试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IgE 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②我国青霉素皮试检测 试剂仅含青霉素G,部分医院加入了半合成青霉素,但未包 含PPL、MDM,皮试的灵敏度有限;③未常规采用阳性对 照,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
因此即使皮试为阴性,在药物使 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四)皮试注意事项1. 皮试有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的可能,皮 试区应常规备有相关抢救设备及药品,且相关人员应接受 过严重过敏反应抢救的正规培训;4〜6周内发生过&内酰 胺类药物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皮试,由于sIgE在严重 过敏反应发生时已被大量消耗,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结 果如需进行皮试,建议在反应发生4〜6周后进行2. 有些药物可抑制皮肤反应,导致假阴性结果,故皮试 前应询问近期用药史,并在病情允许时停用可能干扰皮试 结果的药物全身应用一代抗组胺药物停药至少2〜3天, 二代抗组胺药物停药至少3〜7天,全身较长时间应用糖皮 质激素停药至少7天,丙咪嗪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抗精 神病药停药至少7天,对皮试的影响才能消除如用药史 不明,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停药或停足够长时间,应以磷酸 组胺作为阳性对照"明确皮肤反应性是否受抑制而导致假 阴性3. 哮喘控制不佳或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皮试,一旦 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症状会更重,因此皮试最好在哮喘控 制期进行;若必须在非控制期进行皮试,需加强监测4.0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影响对严 重过敏反应的救治。
有严重过敏反应高危因素的患者,皮 试前应至少停此类药物24小时5. 皮试液浓度过高会引起皮肤非特异性刺激,操作者手 法较重、注射量大及注入气泡等均可导致假阳性反应6. 皮肤反应性增高(如部分荨麻疹、皮肤肥大细胞增多 症)的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影响结果判读,应以生理 盐水作为阴性对照7. 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皮肤反应性差,可能出现假阴性结 果8. 皮试液抗原性低或失效可导致假阴性反应,因此皮试 液应尽量现配现用,如需保存应4^令藏,且保存时间不应 超过24小时四、过敏史的甄别与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皮试仅为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之一,其预测作用仅限 于少数药物弓I发的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预防和降 低过敏反应风险应更多依靠:①详细询问和甄别过敏史; ②用药期间的密切观察;③配备过敏反应抢救药品和设 备;④医务人员熟悉严重过敏反应救治措施采集和甄别过敏史,应认真询问并详细记录:①可疑药物 品种;②给药途径;③给药与出现疑似过敏反应的时间间 隔;④临床表现;⑤处置与转归;⑥经治医师所做诊断应注意鉴别患者所诉的〃过敏反应〃是否为非过敏性的药 物不良反应如考虑过敏反应,还应尽量区分为速发型还 是迟发型。
记录过敏史时,尽量具体到药物品种而非笼统 表述为某类药物过敏;既往仅皮试阳性患者,应为〃既往 皮试阳性〃,而不应表述为〃过敏〃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救治的首要目的是维 持有效通气及循环抢救的首选用药是肾上腺素糖皮质 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并不是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首选用药糖皮质激素起效慢,对于严重过敏反应急性期无效,仅适 用于预防严重过敏反应迟发相反应(少数患者严重过敏反 应可为双相,即速发相反应消失4〜8小时后症状再次出 现,称为迟发相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措施包括:① 立即停用导致过敏药物,静脉给药者更换输液瓶及输液 器,救治过程严密监控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② 肾上腺素(1:1000 ): 14岁及以上患者单次0.3〜0.5ml 深部肌内注射,14岁以下患者0.01ml/kg体重深部肌内注 射(单次最大剂量0.3ml),5〜15分钟后效果不理想者可 重复注射,注射最佳部位为大腿中部外侧;③保持气道通 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暂无条件建立 人工气道,紧急情况下可先行环甲膜穿刺;④建立静脉通 道(两条或两条以上),静滴晶体液维持血压(液体用量 20。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