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枝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docx
6页浅析枝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 一、立克次氏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立克次氏体是为了纪念美国科学工作者立克次(H.T.Ricketts)而命名的一类原核微生物,1909年,美国医生H.T.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能导致植物疾病的立克次氏体叫类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细胞宽0.3~0.7微米,长1~2微米,有球形、杆形或球杆形,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呈G?菌,营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通过二分裂法进行繁殖,与衣原体的不同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体内,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在其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中,但不会使这些动物致病在立克次氏体中有不少为人体和其它动物的病原体,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可引起人得斑珍伤寒、恙虫热、Q热等,也可引起牛、绵羊发生心水病,患畜发热,甚至可导致死亡如立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落基山斑点热、普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流行性斑疹伤寒、穆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地方性斑疹伤寒、伯氏考克斯氏体可引起人类患Q热以及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恙虫热。
一般通过通过蚤、虱、蜱、螨的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体和其他动物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便随粪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当节肢动物再叮咬病人吸血时,病人血中的立克次氏体又进入其它人或动物体内增殖,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了一种必须从一种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例如,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普氏立克次氏体和引起战壕热的五日热巴尔通氏体由人类体虱传播,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斑疹克次氏体由鼠蚤传播,引起洛基山斑疹热的立氏立克次氏体和引起埃利希氏病的犬立克次氏体由蜱传播,引起恙虫热斑疹伤寒的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和引起立克次氏体痘的螨立克次氏体由螨传播伯氏考克斯氏体还可通过空气或摄入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大多数由立克次氏体感染的疾病,都与心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有关致病性立克次氏体侵入人体后,常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引起细胞肿大、增生、坏死、形成血栓等病变,导致临床上皮疹的出现同时也常在肝、脾、脑、心脏等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造成组织器官病变病原体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当内皮细胞肿胀破裂后,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立克次氏体血症,立克次氏体含有内毒素样脂多糖成分,死亡后释放毒素,使感染者常伴有体身性中毒症状。
立克次氏体病通常伴有特别的高烧和称为平丘合疹性皮疹的皮疹,这种皮疹最初以斑点的形式出现,因而立克次氏体病也经常称为斑疹热立克次氏体曾给人类酿成严重疾病,并常伴随着灾害、战争和饥饿,曾长期的与人类的痛苦、灾难联系在一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仍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造成人类大量死亡至今它们还是产生许多疾病和痛苦的根源我国由于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传染病已被控制或基本消灭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高热、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近年来发现东方鼯鼠和牛、羊、猪、骆驼及其寄生蜱中均可分离出普氏立克次氏体,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病原体普氏立克次氏体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人虱肠壁细胞中,其体含有毒素,感染后可引起明显中毒症状,基本病理特征为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血管病变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斑疹伤寒结节”,上述血管病变发生在皮肤时表现为皮疹;发生在脑膜及脑实质时出现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于心肌则表现为心肌炎其他器官如肾上腺、肾脏、睾丸、骨骼肌等亦有同样病变本病潜伏期为5~21日,一般为10~12日。
根据病情及临床表现不同可分典型、轻型和复发型三型二、枝原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枝原体又称类菌质体或类胸膜肺炎微生物,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而呈现多形性形状多种多样,有球状、杆形、丝状和分枝状等,体积很小,大小一般在0.3~0.5um之间,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些球状的直径仅有0.2~0.3微米是已知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的最小原核微生物,与专性寄生的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相近,是G?菌,通过出芽进行繁殖枝原体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土壤、污水以及动植物体内外都有分布,有寄生的,也有腐生的,有些是动植物的病原菌,有些是人体的病原体它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已知种类超过150多种,造成的危害相当大,涉及人、动物、植物及昆虫等多个领域,多数对人蓄都有治病性,给人类健康和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人体分离的16种支原体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即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及发酵支原体支原体只能粘附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而不进入组织和血液支原体引起细胞损害的原因为: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的支原体从细胞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
肺炎支原体主要是经“飞沫”传染,是呼吸道感染、肺炎的主要原因,能引起非典型性肺炎、闭塞性支气管炎等;发病主要与肺炎支原体的黏附、上皮细胞的毒性变化、血液黏滞性增高、免疫调节机制异常等有关,肺炎支原体黏附于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膜的受体上,释放毒性代谢产物,造成上皮细胞损伤,部分患者由于上皮细胞严重破坏,在修复过程中产生大量肉芽组织,加之慢性炎症引发的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增生等引起闭塞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穿过呼吸道粘膜纤毛层,于粘膜上皮细胞结合继而侵犯支气管,淋巴,肺泡壁而引起间质性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原,产生特定的抗体,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其发病机制与直接毒性伤害作用及免疫功能紊乱损害两者有关;同时,又因肺炎支原体与宿主细胞膜具有相似的抗原万分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形成长期的寄居,在临床上表现为迁延的慢性感染且易反复发作的病程,也可能是风湿病患者迁延不愈呈慢性病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脲解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则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脲解支原体粘附于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表面,这种粘附有特异性,只能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上,致病机制与侵袭性酶和毒性产物有关,引起细胞损伤:(A)支原体的细胞膜上有磷脂酶在致病作中是最重要的毒力因素。
B)支原体产生神经氨酸酶物质干扰细胞代谢C)有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产生大量的氨氟,对宿主细胞有急性毒性伤害作用三、衣原体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衣原体具有原核细胞结构,呈G?,胞内缺乏产能系统,必须从寄主细胞得到能量,是一类严格细胞内“能量寄生微生物”,具有DNA、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和一个近似细胞壁的膜,能被抗生素抑制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在生活史中存在两种形态:一种叫小细胞或原生小体,体积小,直径约为0.2~0.4微米,细胞壁厚,对外界不良环境有抵抗力,具感染性;另一种叫大细胞或始体,体积大,直径约为1.0~1.5微米,细胞壁薄;小细胞侵入寄主细胞内发育成大细胞,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产生小细胞;当寄主细胞解体后,这些小细胞释放出来,侵入另一些寄主细胞衣原体在易感细胞内繁殖,抑制宿主细胞代谢,破坏宿主细胞,其代谢产物有内毒素作用和引起变态反应的作用目前已知衣原体为了在感染宿主内生存,进化出多种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识别以及免疫反应,其中包括通过抑制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抗原表达以及抑制受感染细胞凋亡来逃避宿主免疫识别以及反应,而衣原体毒性蛋白CPAF(ChlamydialProtease/Proteasome-likeActivityFactor)被证明在感染细胞内降解包括MHC转录因子RFX5、上游刺激因子1(USF-1)、广谱的BH3-only前凋亡蛋白Puma等宿主蛋白,以抑制宿主免疫识别以及免疫反应。
衣原体蛋白酶(体)样活性因子CPAF是一类序列功能都很保守的分子,它在所有种的衣原体感染宿主后都有表达,并显示出相似的蛋白酶活性CPAF通过降解上面提及的多种宿主蛋白从而使得衣原体能够逃避宿主免疫识别,并且能够在受感染宿主细胞中顺利生存繁殖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据抗原构造、包涵体的性质、对磺胺敏感性等的不同,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衣原体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三个种,这三种衣原体均可引起肺部感染,主要是引起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还可引起沙眼、肺炎、鹦鹉热这样一些疾病鹦鹉热衣原体可通过感染有该种衣原体的禽类,如鹦鹉、孔雀、鸡、鸭、鸽等的组织、血液和粪便,以接触和吸入的方式感染给人类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主要在人类之间以呼吸道飞沫、母婴接触和性接触等方式传播沙眼衣原体有15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能引起不同的疾病,其中A、B、Ba及C型的衣原体株能引起沙眼,L1、L2、L3型能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肿,D~K型主要寄生在人体泌尿生殖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尤其是柱状上皮细胞有亲和力,故不仅易引起眼结膜及泌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而且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以及其他器官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