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供参考.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W****
  • 文档编号:228727238
  • 上传时间:2021-12-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2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释①思:语气助词②矣:语气助词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④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⑤昔:从前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赏析赏析一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赏析二《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整理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

      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整理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

      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整理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整理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节选)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整理,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2.出自汉代诗人佚名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赏析  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  “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真的“远望可以当归”吗?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见到了故乡吗?没有。

      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故乡何在?亲人何在?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哪里还有家?无家可归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张衡在《四愁诗》中说:“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连结用东西南北四个比喻来象征自己有志难伸,忧伤失意李白在《行路难》中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行路难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欲渡河无船”也应作如是观,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的思乡之情,他的痛苦遭遇,很想向人诉说,但有许多难言之隐,不敢乱说,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

      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3.煮豆持作羹煮豆持作羹是《七步诗》中的开头第一句《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诗词原文  煮豆持①作羹②,  漉③菽④以为汁  萁⑤在釜⑥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⑦自同根生,  相煎⑧何⑨太急?注释译文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l):过滤  ⑷菽(shū):豆的总称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本:原本,本来  ⑻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⑼何:何必  ⑽燃:燃烧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整理被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诗歌典故  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享年40岁作品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植犯错,曹丕有意放他一马,知道曹植有七步成诗的智力,所以就命他七步成诗人物简介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为曹操之子  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引起曹操二年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卫生与保育》形考任务1-3+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教育学》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Android核心开发技术》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答案.docx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内蒙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贵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1月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物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甘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陕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1(原卷+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