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王府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设计研究.pdf
9页66 恭王府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设计研究Restoration of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Xi-JinMansion in Prince Kung's Palace撰文 陈彤 马京涛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恭王府位于北京西城什刹海前海西街,因清代咸丰元年赐予和硕恭亲王奕而得名,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其前身是庆王府,庆王府的前身为乾隆晚期大学士权臣和的宅第, 约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到五十一年(1786年)恭王府西路最后一进院名为“天香庭院”①,十分隐蔽幽静,院内正房名“锡晋斋”,它是目前恭王府内檐装修遗存最多的一座建筑,但也仅为原状的一小部分通过对锡晋斋现状的调研勘测,结合历史资料,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初步复原了锡晋斋内檐装修的历史格局,重现了昔日的流光溢彩摘 要关键词恭王府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设计从样式雷图档入手,结合历史照片,通过对现存内檐装修、已缺失内檐装修的历史遗痕以及相关文献及图片资料的考证研究,同时利用计算机三维模型辅助分析手段“重现”了乾隆时期锡晋斋内檐装修的历史风采,对文物建筑内檐装修复原设计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内檐装修 复原设计锡晋斋首层复原平面67恭王府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设计研究Restoration of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Xi-JinMansion in Prince Kung's Palace1 锡晋斋历史沿革锡晋斋在和时期名“庆宜堂”,俗称楠木房堂名据说源于乾隆御赐“庆颐良辅”的匾额,这座楠木房后来成了和的罪证之一嘉庆四年(1799年),和被诛并被抄家籍户,其府被一分为二:东路归和孝公主与和之子丰绅殷德,中路及西路被赐予庆亲王,“庆宜堂”匾额被庆王继续保留②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将此府收回,转赐其弟恭亲王奕恭亲王时期,庆宜堂便成了奕的读书起居之所现在锡晋斋的室名据启功先生考证,来源于晋代陆机的《平复帖》③,光绪六年(1880年)奕得到《平复帖》,后来其孙小恭王溥伟袭王位,特意将珍藏《平复帖》的“庆宜堂”更名为“锡晋斋”④(锡为赏赐之意)1937年,恭王府产权归辅仁大学,府邸部分作为辅仁大学女院,为了便于使用,辅仁大学对建筑室内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锡晋斋的后半部仙楼就被拆除⑤,成为女院的娱乐活动室,建国后,锡晋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图书馆使用,又有部分内檐装修被拆改。
2 锡晋斋现状概述锡晋斋在整个恭王府建筑群中的形制最为独特其它院落的主体建筑均为三间或五间的硬山房,形制也较为简单,唯独锡晋斋面阔七间,前后带廊,后出五间歇山顶抱厦,平面呈凸字形内檐前部正中三开间及后部抱厦五间均为两层高的共享空间,之间为二层的东西阁道,使东西梢间、尽间的仙楼彼此相连南面的共享空间中仙楼成东、西、北三面围合之锡晋斋二层复原平面锡晋斋模型轴测图恭王府示意图68 首层各类内檐装修统计列表(二 层略)69势室内木柱均为楠木包镶,色泽沉着古朴,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楠木装修雕饰精美大厅吊顶为海墁天花,色彩艳丽,整体气氛及室内空间感受极似宁寿宫的乐寿堂锡晋斋的柱础为覆莲柱础,同宁寿宫花园中的倦勤斋,雕刻精美为恭王府所仅见地面与宁寿宫的许多大殿一样,采用名贵的花斑石(俗称豆瓣石、子母石),这在恭王府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经过仔细勘察可知,虽然锡晋斋正中三间大厅的装修保存得基本完好,但已做过较大的改动,而且这些装修也只是原有装修的一小部分自辅仁大学女院进入恭王府开始就对室内进行了较大的拆改,时至今日,许多空间格局已面目全非首先,后部五间抱厦的仙楼及东西阁道被拆除,北面共享空间中仙楼的东、西、南三面围合之势不复存在,抱厦部分成了五开间的共享空间,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空间形态。
原来北部仙楼下的碧纱橱、槛窗、几腿罩、落地罩、木板墙、“春夏秋冬”一套四件的四季诗木贴落板墙等丰富的内檐装修均已荡然无存了原有与装修相关的楠木包镶也被同时拆除,而涂刷上了乳黄色油漆其次,为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现存南部仙楼上下划分私密空间的板墙、门窗、落地罩、栏杆罩等装修也被拆除最后,原位于东西尽间的两个木楼梯由于过窄而被拆掉,二层楼板上的楼梯开口也被用木板封堵,现在西尽间的室外楼梯与东尽间的单跑楼梯均为后改3 内檐装修复原设计依据 3.1 以“建筑考古”手段获取历史遗存材料对于残损或仅存遗迹的文物建筑进行复原考证,首先要获得遗物、遗痕的考古学材料在拥有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再结合历史图档、历史照片、文献等材料进行复原考证研究锡晋斋的地面、楼面、墙面、柱面、吊顶仍保留着内檐装修拆除后的大量历史遗痕通过对这些遗痕的精细测绘、科学分析即为复原设计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3.1.1锡晋斋首层历史遗痕 北部抱厦的仙楼被拆除后,各类装修痕迹清晰可见,木柱上仙楼楼板梁的卯眼仍在支撑北部东西二层阁道的四根梅花柱的柱顶石被挖除后用方砖填平,东梢间小密道的板墙、“春夏秋冬”四季诗木贴落墙拆除后,地面也被用小砖条填平,这些痕迹在花斑石地面上十分明显。
各个与装修相连的柱顶石在内装修被拆除后,其历史信息也凸现出来有的柱顶石局部无莲花瓣而为一定宽度的麻面;有的柱顶石平面被切除;有的甚至为局部突起的异形柱顶,这些柱础遗痕成为历史上此处装修隔墙定位、尺寸的直接依据,同时也证明古人对建筑设计、内檐装修设计、固定家具设计乃至室内陈设是统一设计、同步进行的,彼此密切相关内檐装修的设计施工与土建设计施工互相协调,故土建对内装有相应的“预留”,这就减少了无用功,加快了施工进度在地面、包镶柱面上还保留了大量的卯眼及木装修的印痕,这些都是各种罩(几腿罩、落地罩、栏杆罩、炕罩)及木板隔墙的遗迹东西尽间的楼梯洞口已被封上楼板,但楞木上原洞口的楞木卯口仍在令人遗憾的是锡晋斋南部的东梢间的地面早已被换成400×400的方砖(锡晋斋南部的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效果图1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效果图270 东尽间和北部抱厦西梢间的地面因有地暖,现存400×400的方砖为历史原貌),这使得地面遗痕荡然无存,我们只能通过柱面、柱顶石、梁底面有限的历史痕迹来探究历史原貌了3.1.2锡晋斋二层历史遗痕北部抱厦二层仙楼拆毁部分的装修遗痕已无处可寻,尚保留的部分虽然内檐装修已被拆除,但几十年来,地面并未遭受很大的扰动,所有装修遗痕均十分清晰完整。
可明确推断出碧纱橱、木板隔墙、门洞、落地罩的位置和尺寸就连宝座床都在楼板油灰面上留下了清晰的印痕仙楼东西梢间的白樘篦子吊顶保留得基本完好,顶屉下还残留有裱糊的石绿银花纸在仙楼东尽间的外窗抱框、间框内侧也残留有同样的花纸,这与宁寿宫花园倦勤斋满堂银花纸的内装裱糊十分相似二层东山墙的墙面局部向内凹入7.5cm,长约6m,且顶天(吊顶)立地,在此长度内的两根圆柱也在吊顶以下被削砍成与墙面相平的方柱我们推测这就是和第十三条大罪中楠木房“仿照宁寿宫制度”的“多宝阁”遗痕在二楼近期编号为“北上东27”的槛窗隔心与后换的玻璃之间,还发现了残留在缝中的蓝色夹纱,这与宁寿宫乐寿堂的夹纱色彩也是一致的3.2 清恭王府府邸样式雷图,中国营造学社1937、1947年实测图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张恭王府府邸的样式雷平面图,无年款有人认为是同治四年图档,不确我们结合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相关文字档案,经研究后分析这可能是一张道光三十年至咸丰元年恭王府府邸的改建设计图,虽与恭王府的现状有多处不合,但仍是一张极具参考价值的珍贵历史图档在这张图中,锡晋斋名为“抱厦殿”二层仙楼直接粘贴于首层之上,十分直观其形制、内檐装修与现状锡晋斋及其它历史资料对比基本吻合。
另一份珍贵的历史图档是现藏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实测草图(中国营造学社1937、1947年手绘)⑥ 1937年恭王府产权刚归于辅仁大学时,中国营造学社派社员对其进行测绘、摄影当时辅仁大学女院尚未迁入,恭王府内一片衰败景象,但内檐装修保存得基本完好37年测稿中涉及锡晋斋的重要草图两张:一张莫宗江绘制的编号为(16-6)的锡晋斋首层平面图,另一张是刘致平绘制的编号为(16-11)的二层局部装修平面图及装修横剖面图1947年编号为(14-3)的测稿是一张简略的横剖面图,编号为(14-9)的测稿描绘了锡晋斋外檐的一些细部,如彩画、柱础等37年测稿是草图,许多细节未及描绘,个别之处表达不清,但当年的内檐装修布局明确,许多细节尺寸尤为珍贵,对复原设计起了关键的作用3.3 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照片和陈鸿舜老照片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设计虽有1937年实测草图、清样式雷图档及历史痕迹为依据,但建筑空间、内檐装修立面形式、细节还需要照片资料来弥补对于复原设计来说,历史照片是最直观、可靠的资料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向我们提供了收集到的锡晋斋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其中最珍贵的是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测绘恭王府时拍摄的⑦,这几张锡晋斋的室内照片可与1937年测稿互相映证、弥补。
另一批珍贵的老照片是陈鸿舜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晚于中国营造学社)拍摄的⑧,其中以锡晋斋室内照片为最多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效果图4锡晋斋内檐装修复原效果图371外檐柱及覆莲柱础外檐包袱彩画3.4 陈鸿舜与凯茨合写的《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此文刊载于原辅仁大学主办的《华裔学志》第五期,对恭王府及花园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信息从文中得知,作者进入恭王府的时间在辅仁大学女院迁入之初,文中多处涉及了锡晋斋精美的室内装修,为我们的复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字佐证3.5 现存内檐装修现存的内檐装修主要是南部共享空间东、西、北三面上下两层的碧纱橱、槛窗我们将现有的138扇隔扇逐一编号,逐扇测量尺寸,记录其细节特征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得知:现存碧纱橱、槛窗种类繁多,首层碧纱橱3种、槛窗4种,二层碧纱橱2种、槛窗5种根据对保留在隔扇及槛窗的边梃侧面、上下抹头上三个时期的清代墨题编号、隔扇的开启方式、固定扇与开启扇的位置以及隔扇上现存铜活(鹅项、碰铁、面叶、销子、钩子、钩鼻、栓袢、栓鼻)及其遗痕的勘察发现:现存大厅中看似完整统一的碧纱橱、槛窗其实是在缺失若干原配隔扇、槛窗的条件下“拆东墙,补西墙”无奈凑合的结果。
有相当一部分隔扇、槛窗并非原位,是从它处移来的,尺寸也不相配(有多处不得已用木条塞缝),有的则是后来补配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复原设计的难度通过对现有隔扇、槛窗的统计列表、甄别种类,确定其原装修位置,为复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复原依据3.6 现存锡晋斋原形——故宫乐寿堂宁寿宫乐寿堂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略早于锡晋斋乐寿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回廊四合,单檐歇山顶,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乾隆皇帝以此作为退位后的寝宫,又称宁寿宫读书堂⑨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假托归政尊养,模仿乾隆皇帝当太上皇时的生活方式,移居乐寿堂,以西暖阁为寝室乐寿堂正中三开间为一个大的共享空间,被一、二层的东西阁道分为主次两个空间乐寿堂东西梢间、尽间设夹层仙楼,中间阁道连接两翼暖阁(锡晋斋总的空间形制即与此相仿)乐寿堂为楠木殿,内檐装修全部用上等硬木制作,保持了木材的本色,色彩深沉而不失华丽其内檐装修以木雕为主,间以金属、珐琅、纸、纱做装饰,远比锡晋斋细腻繁复由于其内檐装修保留得极为完好,许多在锡晋斋已无存的装修形式都可在此找到原型如乐寿堂仙楼西尽间南端的“高低炕”、明间阁道下北向的宝床、单跑木楼梯、木板隔墙以及诸多的装修细部,都为我们的复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参考依据。
4 计算机三维模型辅助分析经过前期大量的资料调研及工作准备,我们进一步借助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手段对锡晋斋的内檐装修做深入的复原设计研究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但锡晋斋内檐装修的复原设计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首先这些资料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资料的准确性无法考证;多数数据资料只能提供平面二维数据,三维立体的信息无法提供;部分资料相对潦草,表示不清;还有部分资料因年代久远无法辨认等等而且各种资料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例如部分资料可以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