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教版找规律.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63549924
  • 上传时间:2022-09-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找规律1》教学设计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 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的生存 服务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应是惟一的目的学习 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 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 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认识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 算方法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凸现找规律的内 容,能切实地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 学生获得的才是真知,才能为持续发展积蓄能量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 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 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全单元编排 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 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 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突出数学化过程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 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 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 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1) 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第4 8页例题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情境里的数学内 容从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 数据中,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规律的初步体验教学这道例题,学生看图 回答三个问题很容易,初步发现规律可能有些困难。

      为此,在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后,可 以指点他们把手帕的块数和夹子的个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相差1再分别把蘑菇个数 与兔子只数、篱笆片数与木桩根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也相差1这样,学生就看到了 规律,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这时的发现 仅是初步的,只要讲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2) 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试一试”是操作题,既有十分具体的一面,也有比较抽象的一面具体的一面指 小棒根数与圆片的个数,同组的两个数量仍然有相差1的规律抽象的一面指如果用小 棒代表例题里的夹子、兔子、木桩,那么圆就能代表例题里的手帕、蘑菇、篱笆小棒 与圆的关系,可以代表例题里相应的关系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具 体的一面,数数根数与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 致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两题抽象的一面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向理 性认识上升的过程,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已具有普遍意义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第48页“想一想”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其他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 意义:(1)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 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

      现在他们初步认识了间隔 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 教学所期望和应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 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料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 更清楚、更牢固教学“想一想”的时候,教师应有充分的预案如果学生暂时打不开 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想想做做”第3、4题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 情境的变式看到它们间的不同,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2 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规律的稳定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性在第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许多具体事例,夹子与手帕、蘑菇与兔子……柳树与桃树, 学生初步理解了间隔现象共有的规律在第二部分教学中,继续利用种树、排队、放盆 花等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间隔现象的普遍规律,体会与间隔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是 多样的,解决各个具体问题要灵活应用规律1) 由少到多、由看到算,体会规律是不变的第50页例题配合要解决的问题呈现了完整的情境图题目说“林阴道上栽了7棵 树”,图上就画出7棵树;题目说“5只兔子排队做操”,图中就画了5只兔。

      这样, 7棵树栽成一行有6个间隔,5只兔子排成一队有4个间隔,既能从图中直接看到,也 能通过7 — 1 = 6,5 — 1=4算得"试一试”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学生 就不能从图中看到有几个间隔,只能按10—1=9算得从5只兔到10只兔,从图 中能直接看到间隔个数到必须按间隔现象的规律算得,不只是量的增多,而是质的提高 学生能从中体会,不管兔子只数、树的棵数是多还是少,棵数(只数)与间隔的个数始 终相差12) 从求路的长度到求摆花的盆数,从两端摆花到两端不摆花,体会应用规律 时的灵活性第50页例题求得林阴道全长18米后,“试一试”从这条林阴道的一端到另一端 摆盆花,这是间隔现象实际问题的变式它们的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不同:前者已知 栽树的棵数和相邻两棵树的间隔米数,求路的长度;后者已知路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 间隔米数,求花的盆数它们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不同:前者要从树的棵数减1算得 间隔的个数,后者要从间隔个数加1算得花的盆数这两个实际问题有一致的间隔现象 规律,但对规律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学生既能认识到间隔现象规律的稳定性,又能 灵活应用规律想想做做”在走廊放花,求放花的盆数走廊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距保持不 变,创设了走廊的两端放花与不放花的情境变式。

      学生通过画一画来体会,或是经过想 一想来理解,对应用间隔现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必定有自己的感受3)在开放的设计活动中体会应用规律要灵活在第一步的教学中,学生初步知道沿河堤植树与沿圆形池塘的边植树是不同的情 境第5 1页第2题通过在直跑道的一边植树与在正方形草坪的四周植树,再次体会两 种有差异的间隔情境开放”是这道题的特点,学生的植树方案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 愿望设计相邻两棵树的间距可以保持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相邻两棵树的间距都相 同,间隔的米数由学生自定可以在直跑道的两端都植树,可以两端都不植树,还可以 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可以植树,也可以不植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 开放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主张大胆设计,要认真组织各种方 案的交流,要抓住各个方案中的间隔现象的本质特征,要评价各个方案对间隔规律的具 体应用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 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自主发现规律,并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木偶娃娃实物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谈话:(教师出示一个木偶娃娃)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木偶娃娃, 并教给学生“木偶”的手势和拼音)那你 们喜欢木偶娃娃吗?既然同学们都喜欢木 偶娃娃,那我们就一道去木偶商店看看好 吗?2、 出示CAI课件谈话: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木偶商 店你们观察一下,柜台上有些什么?帽 子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木偶娃娃又各是什 么颜色的?当学生说道帽子和木偶娃娃时,教师 板书:2顶帽子 3个木偶娃娃谈话:现在有一位小朋友走进商店里 来了,他的名字叫小明小明对售货员阿 姨说了什么?可是这里有3个木偶娃娃和 2顶帽子,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小明这个忙好 吗?1、学生跟老师一起学“木 偶”的手势;积极配合老师的 提问实物导入,引 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2、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作 出回答学生读出画面文字:“头 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 子”察能力二、自主探究,感知规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件进入下一步)谈话: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会选择 哪个木偶娃娃呢?又会选择哪一顶帽子 呢?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在课件上——演 示出来……这样演示下去,势必出现重复 或遗漏的选配方法,教师这时因势利导:同学们很聪明,各自都说了自己喜欢 的选配方法,方法多种多样。

      但看上去显 得很混乱,有重复的选配方法,也许还有 遗漏呢那没有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板书课题)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 木偶娃娃和帽子也可让学生操作学生思考继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设疑,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三、引导探索,获得新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教学第一种方法:教师将三个木偶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 区提问: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配几种不 同的帽子?(两种)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两种搭配演示出学生观察后回答这个环节,既 是对学生动来接着,让学生自己演示,并手能力的培提问:那么第二个、第三个木偶娃娃回答养,更是让他呢?(都可以配两种帽子)们养成独立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学生思考后回答思考的好习先选木偶)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惯下同)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教师板书:2 + 2 + 2 = 62、教学第二种方法: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将两顶帽子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接着,让学生自己演示,并提问:第一顶帽子可以配几种不同的回答木偶娃娃?(三种)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三种搭配演示出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那么第二顶帽子呢?(也可以配三种木偶娃娃)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帽子)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培养学生的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符号感知的有)能力教师板书:3 + 3 = 6学生上机操作。

      如画不全,3、教学第三种方法:画图连线法让其他学生补充学生一般对师:如果有的同学对以上两种方法不电脑帽子的清楚,那么我们还可以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兴趣很大,进说明:这里,我们用三角形表示帽子,一步激发求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知欲,也培养出示课件,教师先示范连一条线,再学生思考了学生的动请学生仿效,教师其他学生在课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