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三大平台” 课程体系改革.doc
5页浅析“三大平台”课程体系改革龚小勇I(1.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重庆401147)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院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文化基础、专业基础、 职业技术三大平台的基本思想指出了在建立三大平台时应注意专业归类、对传统三段论课 程体系进行改进、既要体现面向岗位群的培养,又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学 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创造条件、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关系、课程整合、专业基 础平台的可伸缩性、专业基础平台与职业技术平台所含模块在衔接上的灵活性等各种问题, 最后给出了建立计算机技术专业基础平台的实例本文为高职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归类;高职教学管理我院一直致力于高职教学改革,近年来学院提出以教学科研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质量的 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建立一条主线、突出两个结合、设计三个平台,提岀四项要求的 教改思路即一条主线:以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为主线;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 校与企业相结合;三人平台:文化基础平台一做人的基本素养,专业基础平台一专业能力的 重要支撑,职业技术平台一适应就业的体现;四项要求:教师的双师型索质要求,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形式要求,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要求,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的要 求。
在这个教改思路中,三大平台将以模块形式开岀(每个模块乂包含若T•课题),文化基 础平台针对所有专业、专业基础平台针对人类专业(如电子类、计算机类)、职业技术平台 针对具体专业在三人平台构超过程中,涉及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学生 成绩评价、实训条件保障等许多方面的改革在具体实施时,主要涉及到以下儿方面的关键 问题:%1. 专业归类对文化基础平台建设,应区别文科类专业和工科类专业对专业基础 平台建设,应将课程紧密相关的具体专业归并为一类大专业如电子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 财经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等专业归类是建设专业基础平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 有些交叉型或边缘型专业的归类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我院开设的电子商务专 业,如果归并为计算机类专业,该专业将成为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利用商务 知识建立商务平台的T科专业;如果将其归并为财经类专业,该专业将成为以商务知识为核 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商务活动的文科专业乂如影视节目与广告制作专业,既可以归并 为电子类、计算机类,乂可归并为艺术类,不同归类涉及的专业基础不一样,这就直接决定 了该专业的不同发展方向二、对传统“三段论”课程体系进行改进。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很人程度上仍 然采用以培养学科型人才为标准的模式,将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即 传统的“三段论”具体请况是,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专业基础理论课门数较多,相对本科生 而言,大部分课程乂降低了理论难度,但对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不够 这实际上就成了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模式n这种模式,其目标是培养某个领域的通才但髙 职学生的基础差,不可能对所有理论知识都掌握(尽管降低了难度)直接后果是,当学生 学完了全部课程,会感到什么也没学到,理论不精通,实践技能乂不强,在社会上很难找到 丁•作三大平台的构建,应对文化基础、专业基础、职业技术的课程比例(建议按2: 4: 4 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特别是在专业基础平台的建设上,不是将多门理论课程浓缩,而是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在某人类专业中,找出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将其整合成相对独立的 模块作为专业基础平台既包含了理论部分,乂包含了实践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这种体系结构就避免了传统“三段论”中只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不 够的弊端三、既要体现面向岗位群的培养,又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方而传统的本科压缩型模式还有相当的市场,另一方而忽视文化知识和专业基 础知识教育而偏重职业技能训练的职业中学模式也在发挥着作用目前,我院招收的学生中 既有普高生,乂有人景中职生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差异较人,如果按本科压缩 型模式设昼课程体系,对普高生不利,I人I为他们学不到技能;如果按职业中学模式设宜课程 体系,对中职生不利,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层次的提高高职教育十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现实 实用性,即与现实岗位的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讲求实川,是否会牺牲学生未来的 发展,导致洋生对变化的职业豪无准备?这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最近召开的全国职教T作 会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仅要为学生当前就业服务,而且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 务,把现实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是髙职课程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三人平台的建设应很 好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既强调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保证一定数量的课时分配,同 吋通过职业技术平台模块的灵活设宜,补充面向岗位群的培养要求四、为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创造条件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重要保障 三人平台的专业基础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以计算机类专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例,H 前适合我院学生的计算机类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三类,一■是教育部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是人事部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三是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我 们在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基础平台时,应根据这儿类考试共同涉及到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来敕合模块学生学完这个基础平台厉,再灵活选择职业技术平台的相关模块,就有能力 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n五、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关系高职教育和社会职业变化紧密关联,使 得课程必须及时反映职业变化的最新要求如何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呢?对 此,应对不同内容区别对待,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应相对稳定,而职业针对性较强 的职业技术平台应强化内容的动态性可通过职业技术平台所含模块的及时更新或以模块柴 合形式来解决六、 课程整合高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不可能学完某人类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 和专业课,但对学生知识而的要求乂不能太窄(否则难以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因此必 须对课程进行整合课程整合不同于课程圧缩,而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实际岗位群以及相 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坚持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将多门课程重组 在i起,同吋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
课程整合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贯穿到 三大平台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七、 专业基础平台的可伸缩性专业基础平台的构建是三人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必 须考虑其伸缩性问题以计算机类专业基础平台为例,如果将计算机软件基础模块作为其中 的j部分,那么对计算机类软件专业和网络专业的学生來讲,他们对软件基础的要求是不一 样的因此,在构建计算机软件基础模块时,可按软件专业的要求在该模块中设立若T个课 题(例如30个)对软件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须全部学完,而对网络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学 其中的部分课题(例如25个)这样就使专业基础平台具有更强的通用性避免了在专业基 础平台和职业技术平台对某类课程的重复开出八、 专业基础平台与职业技术平台所含模块在衔接上的灵活性这-点是指在具体课 程设置的时间安排上,可先学完专业基础平台的所有模块,再学习职业技术平台模块,也可 以将两类平台的模块穿插进行(当然必须考虑模块间知识体系的先后关系)这样既体现了 知识的连贯性,乂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下而以计算机类专业基础平台的构建为例,谈一谈具体的做法计算机科学从层次上包含了三个领域,即计算机基础理论领域、计算机应用理论领域、 计算机实用技术领域。
髙职就是培养在计算机实用技术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就日前而言,计 算机实用技术领域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技术:硕件技术、控制技术、软件技术、安全技术、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筹等对某个专业,不可能把这些技 术全部学完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技术中找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技术这些技术白然就构成了 计算机专业基础平台,计算机类所有专业或计算机与其它学科交叉专业(如电子商务)的学 生都必须学生这些内容具体分三步走:1、选择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技术根据计算机技术n前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院高职学 生的实际,可以将以下技术作为专业基础平台的组成部分: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 办公自动化技术2、选择课程构建模块在构建具体的模块吋,不可能把某种技术的所有课程都包含进去,只能选择其中的基础部分,同时加上相应的实训内容,构成完整的模块计算机类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构成如下:办公自动化模块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实训:随堂实验硬件基础模块课程: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整周实训软件基础模块课程:数据结构、C语言实训:随堂实验网络基础模块课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局域网组网整周实训3、课程整合。
将每个模块的所有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对职业技术平台不一定密合成 一门课程),一门课程中包含若干课题,同时考虑其内容的伸缩性以及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的衔接关系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基础平台的学习,可以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再学习职业技术平台的相关模块,学生就可以参加程序员考试或国家信息化工程师的中级认 证考试构建好专业基础平台后,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用下图來描述:三人平台的构建涉及到高职教学中专业归类、对传统三段论的改进、面向岗位群培养与 学生川持续发展、课程体系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课程桀合、模块的对伸缩性、课程改革与职 业资格证书等多方面的改革问题这些问题是n前高职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 制约高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它的研究和解决对髙职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职业技术教育IT专业及课程改革项hl-IT类高职专业培养方案(福建省教育厅出版,教育部推荐人才 培养方案)[2] 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紧缺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推荐)[3] 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 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简介:龚小勇(1970-),男,硕士,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计 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软件工程。
通信地址:重庆渝北区龙溪镇金龙路600号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龚小勇收 邮政编码:401147联系:023-67630162 (0) 023-67914928 (H) 66660985 (M)E-Mail: g x y h m@yahoo. com. 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