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ppt
98页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主讲人:于洪超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学科定义¡1.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 研究对象 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变态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侧重于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发展历史¡1. 发源时期: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他认为,人 “疯狂”的原因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这个推论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形¡2. 残害时期:公元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宗教¡3. 复兴时期: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发展三、各学派的解释¡1. 精神分析学派 1》两个命题: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弗洛伊德的推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④“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⑤人们为了防止 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心理防御机制。
3》该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说明:①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②由于“自我”必须要随时理性的处理“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③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4》评价:①用“力比多”替代了上帝的意志;②该理论仅仅是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③泛性论的观点1.口欲期(0~1岁)2.肛欲期(1~3岁)3.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12~18岁)¡2. 行为主义学派 1》巴甫洛夫先通过动物实验,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2》他认为神经症的产生是因为兴奋与抑制的冲突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造成的 3》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症的神经机制不一样: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症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4》行为主义学家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不良的学习造成的¡3. 人本主义学派: 1》提出“潜能”的概念,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单 A. 诊断 B. 咨询 C. 治疗 D. 特点 答案:D¡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 )单 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B. 存在与潜能的冲突 C. 潜能与本能的矛盾 D. 本能与社会的矛盾 答案:A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一、相关概念¡1. 正常的心理 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2. 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1. 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2. 心理学的原则 郭念锋提出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单 A. 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B. 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精神异常 C. 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 D. 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无法转换 答案:A¡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多 A. 顺利的适应环境 B. 正常的人际交往 C. 正确的反映世界 D. 幸福的享受人生 答案:ABC¡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单 A. 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B. 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获得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C.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D. 位于平均值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答案:C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对于精神障碍的患者,我们可以进行辅助咨询,但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 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一、认知障碍¡1. 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幻觉¡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可分为: 幻听:言语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与非言语幻听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2. 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妄想¡妄想的特点:⑴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⑵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⑶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常见类型: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3. 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2》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错构、虚构、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 3》智能障碍:心智发育迟滞、痴呆¡4. 自知力障碍 ¡5. 定向力障碍二、情感障碍¡1.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2.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3.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三、意志行为障碍¡1. 意志增强¡2. 意志缺乏¡3. 意志减退¡4. 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和不协调性¡5.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腊样屈曲、违拗(主动和被动)、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 关于“强迫观念”和“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单 A. 强迫性穷思竭虑属于强制思维 B. 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 C. 强迫性怀疑属于强制思维 D. 强迫性对立属于强迫观念 答案:B¡情感低落的临床表现包括()多 A. 面带愁容、表情痛苦 B. 自恋 C. 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D. 喜欢独处 答案:ACD¡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 )单 A. 坚信配偶不忠 B. 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C. 痴迷某种观念 D. 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答案:A¡出现思维奔逸症状时,人的行为中容易出现( )单 A. 语词杂拌 B. 答非所问 C. 思维广播 D. 随境转移 答案:D¡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多 A. 精神活动不协调 B. 自知力不完整 C. 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D. 生活极端懒散 答案:CD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一、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1. 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类型: 1》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荒诞、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 2》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3》紧张型:主要表现为紧张型抑制和紧张性木僵,两者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 4》单纯型:起病缓慢,表现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淡漠、兴趣减退、行为脱离现实¡2. 偏执性精神障碍 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性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3.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共同特点是:①在两周内急性起病;②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③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④在2~3个月内痊愈二、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1. 躁狂发作¡2. 抑郁发作¡3. 双相情感障碍¡4. 持续性心境障碍躁狂发作¡起病急,大约几天时间,持续几天到几个月,然后突然停止¡主要表现: 1. 心境高涨或易激惹; 2. 思维奔逸; 3. 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发作¡逐渐起病,几周至几个月,发作有一过程,通常持续几个月,然后结束¡主要表现有:1. 抑郁心境; 2. 兴趣丧失; 3. 精力下降; 4. 自我评价低; 5. 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 6. 自杀观念和行为; 7. 昼夜节律性变化; 8. 躯体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1. 目前发作以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数小时内)为特征,至少持续2周躁狂和抑郁症状均很突出;¡2. 以前至少有1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或躁狂标准持续性心境障碍¡1. 环性心理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病程至少持续两年,但这2年中,可有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2.恶劣心境: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病程持续至少已2年,在这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歇期恶劣心境¡症状标准:以持久而轻度至中度的抑郁为主要临床相,有下列7项中至少3项:⑴兴趣减退,但未丧失;⑵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⑶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⑷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⑸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支持和同情;⑹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⑺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医,希望能治好¡要求无下列症状重任何一项:⑴明显的运动型抑制;⑵早醒和症状晨重夕轻;⑶严重的内疚和自罪;⑷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⑸不止一次自杀未遂;⑹生活不能自理;⑺幻觉或妄想;⑻自知力缺损三、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功能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存在意识层次的心理冲突 2》存在精神痛苦,喜欢诉苦 3》病情具有持久性 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常形和变形¡常形:⑴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⑵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变形:⑴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者只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⑵不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神经症的评分标准1分2分3分病程3个月以内3个月到1年1年以上精神痛苦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需要借助别人帮助才能摆脱别人帮助也摆脱不了社会功能只有轻微妨碍效率显著下降或只能部分工作完全不能学习和工作¡1. 恐怖症: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2. 焦虑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3. 强迫症:强迫思维、强迫行为¡4.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5. 神经衰弱四、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1. 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主要表现: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的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⑴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闯入性记忆;⑵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⑶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然、无快感和回避创伤性的经历;⑷伴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过度警觉和失眠;⑸焦虑和抑郁相伴随出现,可有自杀观念¡3. 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主要表现:⑴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⑵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⑶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⑷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五、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临床上常见的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常见于男性¡临床具体表现: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②对别人无意的、中性的,或是友好的行为常常猜疑,误解为敌意的,是在蔑视自己;③对极小的侮辱、伤害不能宽恕,耿耿于怀;④对挫折和遭人拒绝过于敏感,过分自尊,追求权利,自我评价太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⑤忌妒心强,常常猜疑周围人在利用他,对他搞阴谋;⑥对自己的多疑和固执很难被人说服,难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⑦好告诉或诉讼,不断的纠缠某些部门或个人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具体表现:①患者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奇特,与众不同;②对人情感淡漠,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③孤僻、好沉思幻想,总是单独活动;④行为古怪,不修边幅,不能随和与顺应世俗;⑤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体验;⑥缺乏进取心,回避竞争性处境;⑦性生活表现冷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主要表现: ⑴极端的缺乏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 ⑵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友情和骨肉亲情; ⑶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易激惹,常有冲动行为甚至暴力行为; ⑷他们缺少内疚心和罪恶感,常将他们的所作所为的责任推给他人,很难从所经历的处罚中吸取教训。
冲动型人格障碍 以情绪易激惹、情感爆发和行为冲动为其特征 主要表现:①对事物往往作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②易于爆发激情;③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不考虑后果,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心境反复无常;④易与他人冲突或争吵;⑤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⑥经常变换职业和酗酒癔症型人格障碍¡又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型人格,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是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①表情和动作有些做作和夸张,富于显示和表演色彩;②暗示性强,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易受到别人暗示的影响;③情感肤浅、脆弱、被动;④以自我为中心,吸引别人的注意,渴望他人的同情和表扬;⑤喜欢要挟、操纵、挑逗和依赖他人;⑥好幻想,以想象代替事实,理智易受情感蒙蔽,任性,不习惯于逻辑思维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和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①做事犹豫不决,思考甚多;②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反复核对,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③过于严肃、认真、谨慎,缺乏幽默感;④循规蹈矩,缺少创新与冒险精神;⑤坚持已见,要求别人按他的规矩办事;⑥焦虑和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
焦虑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缺乏安全感、自卑和社会性退缩或回避为特征主要表现:①患者自幼懦弱胆小,容易惊恐;②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③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惴惴不安;④有自卑感,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⑤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以回避某些活动;⑥个人交往十分有限,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依赖型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他人为特征,这种依赖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主要表现:①患者缺乏独立性;②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怕被人遗弃;③将自己的需求依附别人,过分顺从别人意志;④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⑤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终结时有被毁灭的体验;⑥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自恋型人格障碍 以极端自我中心为特点,有自大和自我中心倾向,但也常伴有阶段性的自卑感,此种人格患者缺乏“自我”的灵活性与交互性,几乎所有的活动均指向自己的内部而对他人忽视或不敏感 主要表现:①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或朋友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就激动暴怒;②常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想入非非;③缺乏道德感和义务感,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④在人际关系中爱占便宜,期待特殊的优厚待遇;⑤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批评;⑥适应能力差,习惯别人照顾,遭受挫折后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残忍伤害他人。
六、心理生理障碍¡1.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异食症¡2. 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发作性睡眠异常七、癔症 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1. 分离性障碍: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2. 转换性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梦游属于( )单 A. 分离性障碍 B. 转换性障碍 C. 睡眠障碍 D. 运动障碍 答案:C¡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出现( )多 A. 自知力受到破坏 B. 智能低下 C. 精神活动不协调 D. 意识障碍 答案:ACD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一、心理健康定义¡1946年,WHO:⑴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⑵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⑶有幸福感;⑷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 许又新的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2. 郭念锋的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三、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1. 概念的区分 心理正常: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2. 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失衡的状态和过程 郭念峰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有以下哪些标准()多 A. 情绪是否经常客观 B. 注意力品质的好坏 C. 是否受别人语言行为的影响 D. 注意力高度集中 答案:BCD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一、概述¡严格的说,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但现在不恰当的扩大的自己的工作范围,原因有: 1》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神经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其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2》即便是对非精神病、非神经症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咨询心理学也没有认真进行过界定; 3》咨询心理学自身,由于理论观念分歧大,所以咨询操作的着眼点也不统一。
¡1. 用途 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2. 效度 效度,在这里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确定是否真实,可使用以下三项指标: 1》症状学效度:临床经验、情绪证实; 2》预测效度:自然发展的预期、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3》结构效度: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二、心理不健康的分类¡1. 一般心理问题 需要满足的条件: 1》由现实刺激因素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性持续两个月; 3》不良情绪在理智控制下,行为不失常态,基本不影响社会功能; 4》不良情绪的刺激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无泛化 总之,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2. 严重心理问题 需满足的条件: 1》是由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 2》痛苦情绪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和行为反应成正比; 4》反应对象被泛化。
综上,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3.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症状程度接近神经症心理现象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精神病性心理障碍¡下列表述中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是()多 A.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 B. 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C. 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 D.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答案:ABD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单 A.压力下短暂的心理变化,且未泛化,社会功能基本正常 B.心理冲突产生3个月以上仍未解决,有严重心理障碍及社会功能障碍,但未泛化 C. 压力下有认知情绪变化,已泛化,自己不能控制,社会功能严重障碍 D.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很长,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变化已泛化多个方面 答案:A 人“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效度是指()单 A. 确定“心理不健康”的症状效度 B. 确定“心理不健康”真实存在的尺度 C. 确定“心理不健康”的结构效度 D. 心理不健康的研究对象 答案:B “不健康心理状态”的结构效度有()多 A. 人口学因素 B. 身体健康因素 C. 个性心理特征 D. 社会变迁 答案:ABCD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它的工作的领域包括: 1.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 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3. 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4. 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5. 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 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 情绪低落;¡4.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对待不同的疾病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1.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行为体验过程¡2. 压力源的种类 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3. 压力源的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知觉压力的测评¡4. 压力的内省体验 四种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二、压力的适应¡1. 压力的种类 按照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叠加性压力(同时性叠加压力、继时性叠加压力)、破坏性压力 “灾难征候群”,三个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2. 压力的适应 “一般适应征候群”: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三、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1. 压力的临床后果 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体制压力论、器官敏感论。
2. 从应激源到临床相的过程,称为逻辑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⑴对压力的响应阶段(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的事件);⑵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⑶临床相阶段逻辑流程对压力的响应阶段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临床相阶段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认知评估作用调节控制作用人格影响作用认识压力评估自我行为调控认知调控环境调控外控型内控型具体的支持精神的支持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时型滞后型 精神压力源是指()单 A. 内心的紧张与焦虑 B. 精神性刺激引起的体验 C. 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外在事件 D. 精神性事件引发的个体沉重的精神负担 答案:C 压力源的测评量表目前公认有使用的量表有()单 A. 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良好的生物调节系统,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引起的( )单 A. 认知功能失调 B. 躯体化症状 C. 人格结构变化 D. 心理冲突强度 答案:B¡面对压力时,人的认知系统对局面的控制类型包括( )控制多 A. 人格的 B. 认知的 C. 环境的 D. 适应力 答案: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