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0716410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则是群众观点的核心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社会意识通过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而同时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同它实际掌握人民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因而,从这方面理解,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存在具有极大的影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贫穷,技术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正当此时,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热烈拥护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变化,人民思想得到解放人民群众纷纷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

      这使得中国从一个尚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这样一个例子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意识指导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而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因此,人民群众进行的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发展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影响着社会发展而同时,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反过来,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革命因而,从这方面说,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及其最高形式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依托农村根据地,实行党政军民一齐军事化,求得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略上的相互配合;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战争出现了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大规模渡江作战,大迂回、大包围等多种作战形式,并以战场上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正面战场的军事斗争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政治斗争相配合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才使得中国革命虽历经坎坷但终归胜利,实现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促进了社会发展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一直以来,广大的人民群众就坚持在物质生产的第一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是如此从自古以来的农民到五四运动以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到现在出现的知识劳动者无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了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有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于十一世纪集体创作而成的一千多年来,我国藏族与蒙古族民众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了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民歌、戏剧等文化作品众多的文化名人来自人民群众中间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在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如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背道而驰就会得到人民的反对,是不可能成功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并不能取代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因此,历史人物并不能取代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创造者3有句古语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选择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而不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就证明了这一点。

      同为历史人物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一个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并带领人民获得解放,另一个却得到人民的摒弃原因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背离人民的意愿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五、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历史证实,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做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阅我们党,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使我们党始终具有蓬勃的活力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非凡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集中群众聪明,使我们党的决策和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要求和客观实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三)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记“两个务必”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解决党的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果断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果断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现象,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以是否合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一定能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永葆先进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