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原理第六章.ppt
100页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第一节 概念一、城市结构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二、城市形态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着起作用的第二节 社会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一、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1、不同发展阶段原料地、生产地与市场地的关系生产对原料和市场的依赖是等同的技术与管理是生产力的关键管理靠近市场2、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与空间分布G.Humphrys(1982)提出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可划分为:公司总部(headquarter);研究发展机构(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加工处理(processing);装配(fabrication);总装(integration)。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型经济(生 producer services)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生包括:商业和投资银行;证券和商品的经纪业;房地产业;广告业;出版业;会计业;商业咨询业;通讯和媒体业;法律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其他为商业、也为政府和非赢利机构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生的区位在1980年代后发生了分离:一些前台性的内容(需要面对面接触的窗口型生产服务业)进一步在大都市的市中心集聚,丰富了中心商务区(CBD)的内容一些为日常生产活动服务的后台内容(不需要面对面接触的部分)则伴随着郊区化而分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并和生产、居住、消费设施结合成众多新型的小型综合地域单元二、区位竞争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都有相对集聚的趋势,都要寻找在城市中最适宜的位置区位理论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为城市中的各项活动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区位理论是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及其形态的重要理论武器2、竞租理论W.Alonso于1960年提出通过不同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标价,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城市土地价值根据土地使用者的支付能力,城市土地价值得以分配,这个支付能力依赖于区位地租水平;最倾斜的直线代表了最中心的区位,即通过接近市场,产品获得了最大化。
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三、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结构的骨架1、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1)步行:城市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2)电车:是对马车交通的替代,有更大容量,从而更加便宜最早出现在1887年的Richmond,Virginia电力比其他动力要安静和更有效率居民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展,中产阶级外迁3)铁路刺激经济的扩张铁路线尤其是其站点可以集聚土地使用,使城市的重力中心发生改变通过通勤交通的增长,推动城市的向外扩展4)大运量快速交通(mass rapid transit)两种形式:高架轨道交通(最早New York,1878)地铁系统(最早London,1863)主要针对地面交通拥挤而发展与其他交通完全分离的独立系统以更快的速度装载更多的乘客推进了线型的发展,甚至扩展到农村,强化并拓展了城市的放射型其车站影响了地区的居住建设模式、土地价值和人口密度商业和居住都会向这些节点集聚5)汽车居民日常生活范围扩大,城市向郊区低密度蔓延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老建筑拆为停车场;快速路分割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加以控制。
1)充分发展小汽车战略要把城市建设得人们能完善地使用小汽车一个城市中心的工作岗位超过2万就不宜充分发展小汽车一个大城市如果要充分小汽车化,就必须放弃传统的城市形式,即市中心分散化2)限制市中心战略市中心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工作岗位分布在郊区和边缘有放射路网为市中心服务,设置简单的放射形铁路线交通主要靠小汽车,有通达能力很大的环路为郊区等服务不需要兴建综合性的公共交通系统市中心有一定规模,使用较方便且可较自由使用小汽车市中心以外的工商企业集聚到环路与放射路交叉的地方,产生许多大的郊区中心3)保护市中心强大的战略目标是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市中心继续保持强大市中心必须要有一个容量很大的交通分布网强大的放射形交通系统决定了次级中心的位置环路与放射路具有不同的作用:环路倾向于分散环路与放射路具有不同的作用:环路倾向于分散市中心的活动;放射路则会增强市中心的活动市中心的活动;放射路则会增强市中心的活动除非公共交通质量得到改善,才能保证此战略的实现,同时,任何企图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小汽车行车的办法,都会导致公共交通的恶化4)少花钱的战略少建新的道路交通设施,通过对现有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立足于普通道路依靠公共交通和电车承载大量乘客,规划好土地使用予以配合。
这是一个高密度城市,有较大的市中心次中心要安排在放射路上,与市中心保持相当距离次级中心的规模应受限制,就近服务,用地面积不要过大5)限制交通的战略限制交通的目的不是把交通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而是避免不必要的路程,尤其是长的路程城市的各项活动尽量安排在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的交通走廊地带要有一个强大的市中心,有很好的公共交通城市中心分级布置,目的在于尽量减少人们对外出交通的需要交通网的布置应能吸引人们利用这些公共设施要有完善的限制交通的计划,如实行停车收费,描写街道禁止通行小汽车,广泛推行公共交通、自行车、行人优先通过等四、社会关系与空间组织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社会空间的组织与人对空间的认知有关K.Lynch的城市意象的基础,不同的空间认知组成了不同的城市意象2、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化中: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疏远状态 6-18英寸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18-30英寸 疏远状态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4-7英尺 处理非个人事务 疏远状态 7-12英尺 公开的信息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12-15英尺 典型的“正式”场合才 有的距离 疏远状态 25英尺或更远 超出个人的包围3、社会隔离与拼贴城市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城市改造所面临的直接问题4、邻里单位理论5、社会网络结构的组织 Milton-Keynth 的公建中心组织五、政治结构与政策导向1、我国城市中的“单位”体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2、政府决策对空间形态的影响3、土地政策政府土地供应计划与政策,既影响规划过程,也决定了空间形态土地有偿出让的现行方式与地租方式对空间布局的影响规划的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到土地的出让年限4、保护耕地政策 农田保护区与城市发展方向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一、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描述理论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1)中心商务区(CBD);(2)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3)工人居住区;(4)良好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ses);(5)通勤区(Commuters zone)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H.Hoyt于1939年提出根据64个美国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和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的调查,结论是: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3、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 Theory)C.D.Harris和E.L.Ullman于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基本原则:(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在这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因此而形成了地域的分化,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Bardo和Hartman(1982):“最合理的说法是没有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二、空间生长过程1、企业内部的扩张与空间重组2、城市地段的空间扩张(1)C.Alexander的实验研究地段的生长始终围绕生长点进行,以一种连续的和“蛙跳”相结合的方式反复进行。
一个新的生长点产生、带动周围的发展,达到新的均衡,同时有孕育着新的生长点2)门槛理论三、城市空间发展的结构类型1、均匀分布型结构2、交通辐射型结构3、主轴线型结构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同心圆扩张2、星状扩张3、带状生长4、跳跃式生长5、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