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病人打破沙锅问到底.pdf
1页现代金报■ 2013.10.24 星期四 ■编辑:李晓颖 版式:朱丽华 校对:赵清敏B08峥嵘前行 · 医论“不能把医院当企业去办!” ———访甘草堂中医馆创办人周棕轩让病人 “ 打破沙锅问到底” ———宁波同仁医院本土名医侧记自去年3月起,宁波公立医院的医生可到民营医疗机构坐诊了 据悉,我国现有注册医师200万左右,但因没有自由执业权,每个医生都必须 隶属于某个合法的医疗机构这种背景下,宁波出台 “ 多点执业”政策,意味着医 生们 “ 自由执业”的开始可是,就是这样一项不管对民营院,还是对患者来说都 是利好的措施,在执行效果上却远逊于人们的预期,有人甚至称该项政策是“ 叫 好不叫座” “ 名医”和 “ 民营”当真难有交集?笔者在宁波同仁医院采访时看到的,却是 另一番景象该院在业内以引进人才著称,在医院内坐诊的,也多为来自公立医 院的优秀医生和专家□李晓颖/文采访同仁医院前,笔者就对该院的几位 名医有所耳闻在楼层间转了一圈后,果真 看到了传说中的“盛况”:皮肤科和针灸科 门口排起长队,楼梯口还不断有人涌入 皮肤科的史继寅主任医师原是宁波第 一医院皮肤科主任, 也是宁波皮肤科的创 始人和开拓者。
来找史继寅看病的,很多都 是久治不愈的顽固病例 来自北仑的林小 姐告诉笔者, 她曾因为脸上出现大片的黄 褐斑到同仁医院就诊, 服用了史医师开的 一个疗程药物后, 脸上的斑淡了很多这次,她是在一群同事的要求下,带着她们集体 包车过来看的 走进针灸科, 未等笔者和黄土根医师说上 话, 身边的一群患者已经争先恐后地替他打起 了广告: “ 来这里扎针是要排长队的,有时三四 个钟头也未必排得到”, “ 黄医生一天要看四五 百号人,报纸、电视台都报道过了”……从患者 们的介绍中,笔者了解到,眼前这个身材显得瘦 小的医生,每天担负着惊人的工作量经黄土根 之手的患者,很多都成为了他的“粉丝”,亲切 地称他为 “ 黄神针”号召力惊人:外地患者组团来看病在妇科门诊,笔者见到了原慈溪市人民 医院妇产科主任周崇恩主任医师 谈及新工作带来的最大收获, 周崇恩 兴奋地表示:“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多 了她告诉笔者,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治病 救人可如果只做临床,不进行科研,临床 技术水平就无法更好地提高 过去在公立 医院,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根本无暇参与此 类会议即便是有高级职称的医师,一年也只有一次学术交流的机会 如今时间宽裕了,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 “ 蹭会”。
“ 现在的我是自由 身,有时间参加各种交流会,无需注册,也没有 学分压力,这种免费旁听的方式让我觉得既充 实又满足 前不久, 西宁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产科学 术交流会议, 得到消息的周崇恩又开始心猿意 马在与领导沟通后,院方主动为其承担了大部 分费用,这也让她十分感动爱好挺特别:喜欢 “ 蹭”学术交流会提起民营医院用人上的难处,同仁医院 并非没有过类似的遭遇该院的妇产科主任 医师、原宁波妇儿医院妇产科主任陈菊仙告 诉笔者,最初受邀来同仁医院坐诊,她也曾 产生过疑惑甚至排斥民营医院的管理规范 吗?收费是否合理?考虑到陈菊仙的犹豫,院 方并没有让她立刻确定意向,而只是让她尝 试性地过来坐诊一下 一段时间下来,陈菊仙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不仅管理正规,作为国家医保定点单位, 同仁医院对于收费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 医生 给病人开出的单次处方要尽量控制在100元以 下一旦超过该标准,医院就要对该处方进行审 查,确保没有不必要的收费项目即便是患者主 动要求开具高价药物, 医院的医生也会根据实 际情况提醒: “ 这个几块钱就能搞定了,没必要 花冤枉钱 这样的办医理念让陈菊仙感到欣 慰,她也乐得在这里发挥一下 “ 余热”。
医生的原则:确保病人不花冤枉钱随着糖尿病、 甲亢等内分泌病例的增 加, 今年5月, 同仁医院增设了内分泌科门 诊,聘请的杨志芬医师是原宁波李惠利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也是业内当之无愧的“女一 号”结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全国内 分泌学习班的她,是宁波内分泌学科史上的 第一位女医生 从公立到民营,从 “ 一号难求”,到更为 宽裕的问诊时间,本以为名医多少会心存失 落杨志芬却告诉笔者: “ 很欣慰,终于能给患者更多时间退休前,她每周有一天半的专 家门诊,挤破头的患者只能四五点钟起来排队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能如愿勉强排上号 的,也只有几分钟的宝贵时间 “ 生了病的人,内心总有很多疑虑和不安 作为医生,是最该抚慰和帮助他们的但后面还 有上百号人,我也要对他们负责这种矛盾的 心情,常令杨志芬感到苦恼和惋惜现在,她每日 的接诊量在20例左右,终于有时间让患者 “ 打破 沙锅问到底”,诊断用药上也更细致入微最大的安慰:能给病人更多的时间比 “ 名医”更可贵的,是 “ 名医精神”中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毕业生,仅10万人能够披上白大褂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接下来,你还要经历 “ 马拉松”式的职称评定:从住院医师升到主治医师至少5年,到 副主任医师又要5年,到主任医师还要5年…… 成材之路如此漫长,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这些名医们?在与同仁医院医生的交流 中,我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特质:勤勉、刻苦、善良、执着。
不安于现状,时刻保持学术敏 感;不推诿责任,抵制过度医疗和重复检查;不吝惜时间,以患者的需求为先……世人 皆为名医的光环趋之若鹜,而比这些头衔更重的,是他们身上的 “ 名医精神” 孙思邈说过“大医精诚”,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医疗行业饱受诟病的今天,我们 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和期盼这种正能量●手记今年7月,葛兰素史克再陷 “ 行贿门”,这是继强生、辉瑞、礼来之后,又一制药巨头马 失前蹄以往,人们常说“以药养医”,认为是国家规定的15%药品加成养肥了医院和医 生可如今,卫生部门大刀阔斧推行 “ 药品零差价”, “ 药价虚高”的难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理由很简单,失去了15%的合法收入,医院只能通过返点和折扣的方式向药企获取收益, “ 零差价”名存实亡 “ 医院也要生存,一味压缩利润,只会造成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要根治 ‘ 以药养医’ 的顽疾,关键是要提高医疗服务的价值,转变医院的收入模式周棕轩认为,国内医疗机 构的收费,并没有体现 “ 技术”本身的价值药品都有使用说明,是个实习生就能开,所以 药价应尽可能压低;但是,诊断病情、确定方案、操作手术,这些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体现, 需要相应的收入保障长久以来, “ 以药养医”的医疗现状让民众形成了扭曲的就医观念, 即只愿意给药物、器械、材料这些有形资产埋单,而不愿意为医生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 埋单,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 有的医院,挂个专家门诊才7块钱,可看个病的停车费就要10块这是不是对专家劳 动的一种不尊重呢?只有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提高医疗服务的价值, ‘ 看病贵’有可能真 正回落 对医院来说,收入不是业绩,医术高、服务好才是业绩这是甘草堂 中医馆负责人周棕轩在最近的一次医疗系统讲座上的观点之一 在当前这个一切向 “ 钱”看齐的年代,经济收益似乎成为衡量一切的 标准即便是承担公益事业神圣使命、贴着 “ 非营利性”标签的公立医院, 也不得不因国家拨款不足而为五斗米折腰 在卫生部门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周棕轩认为, 医疗卫生事业有类似国 防、教育同样的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管理效能、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不 能重过社会效益每逢工作总结,他最怕听到的就是个别医院领导沾沾自 喜地汇报业务增长、收入几亿云云 “ 医院的收入是用病人的健康换来的, 收入越高,代表生病的人越多,国民健康素质堪忧,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无 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可以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能,但 不该当成企业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周棕轩如是说 □李晓颖/文为了盘活医疗资源,缓解百姓 “ 看病难”的问题,去年3月19日,宁波市卫生局出台医 师多点执业政策,允许有资格的专家可在三家医疗机构执业。
消息一出,公立医院的专家 们当然高兴,民营医疗机构更是翘首以待 然而,新政的出台并没有让 “ 走穴”医生顺利走入阳光地带一年多过去了,成功办理 “ 多点执业”的医师依旧寥寥原因很简单,申请手续需要原单位盖章同意,医生们不是主动 打消念头,就是在领导的劝说下放弃有院长甚至私下表示,绝对不会给手下的医生放行 在周棕轩看来,“多点执业”是分流患者、造福百姓的好事,把它视作医院间“抢饭 碗”,是很多公立医院的狭隘看法他告诉记者,在甘草堂坐诊的,不少都是公立医院的知 名中医以中医内科的卓立甬医师为例,每周在市中医院坐诊一天半,在甘草堂坐诊一天 无论哪一天,他的门诊号都是 “ 供不应求”事实证明,诸如这样的专家多点执业,对所在 医院的门诊量不仅没有任何影响,还为那些排不上队,又不想高价购买“黄牛号”的患者 提供了看病的机会,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又何来 “ 抢饭碗”之说呢? “ 名医是社会共有资源,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应把服务百姓的社会效益 放在第一位,在这种宝贵资源的发挥利用上,要摒弃 ‘ 人才独享’的狭隘观念,为谋取百姓 福利贡献一己之力周棕轩这样告诉记者 ‘ 多点执业’是分流患者的好事,不是 ‘ 抢饭碗’。
谈及民营医疗机构的未来发展,周棕轩认为,民营医院应当填补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 的 “ 中间地带”他解释说,公立医院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力量,和良 好的群众基础,其价值应当更多地体现在解决高、精、尖的医学问题上;社区医院贴近群 众,就医便捷、灵活性强,适合解决老百姓的常见病;而民营医院的定位,则是要介于两者 之间,既要体现专业化、特色化,又要贴近群众创办甘草堂,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 西医需要借助许多诊疗仪器,对中医来说,望、闻、问、切仍然是看病的老传统周 棕轩告诉记者,民间资本开设中医馆,瞄准日益增长的老年病、慢性病的诊治和调养,符合 “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这是他开办甘草堂的初衷 民营医疗机构要健康发展,国家已经有了政策支持的大前提,但光有大政策还不够 作为创办民营医疗机构的试水者,周棕轩短短两年的体会是前景不错、困难不少他呼吁 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管理,但不要另眼相看,既要检查考核也要关心扶持民营医院不要 政府的资金补贴,但需要政府部门在许多具体困难上的指导帮助,这也是民营医疗机构最 大的愿望 民营医院应当是介于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补充 根治 ‘ 以药养医’顽疾,首先要提高医疗服务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