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思的五言诗《咏史八首》(其五)原文及赏析.docx
4页左思的五言诗《咏史八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咏史八首》(其五) 晋左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赏析】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两句的大意是,站在千丈高的山峰上抖衣,以抖落俗世的沙尘;在万里长河中洗脚,以洗去尘世的污浊这是左思想象中的隐居生活,诗人欲在高山上抖衣,在长河中洗脚,说明他要涤除世俗的尘污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理想和对权贵的蔑视在这首诗中,诗人最终决心与门阀社会决裂,盼望追随高士许由过隐居高蹈的生活——“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这两句写得豪迈高亢,雄健劲挺,“千仞冈”、“万里流”,显得气概雄迈;“振衣”、“灌足”,则傲骨峥然,清高脱俗,表现了诗人旷放、超脱的性格,被沈德潜评为“俯视千古”。
扩展阅读:左思的简介 左思(约250~305),字泰冲(《晋书》作太冲,考当时并无太字字形,当以墓碑为正,详见下文“相关争议”一节),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出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用心着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约250~305)字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诞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鼓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美,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
元康年间,左思参加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有《左泰冲集》 扩展阅读:左思的诗歌风格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左思早年有着剧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盼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受,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展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锋利,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咏史》诗还借咏古人,说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形容陶渊明有“左思风力”,也说明白左思诗歌的风骨刚健,有建安遗风 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泰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产生过影响左思所制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欣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肯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高雅凝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