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幸福的教师.doc
6页做幸福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这不是一组文字游戏,三者依次是目标、践行和成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珊处”的终有所获 强调教育人生的幸福,便是寻求教师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依靠智力、知识、思考来维生,担负着人类文化承续重任的教师,有时缺少的恰恰便是对自己教育人生的反思、体悟、提炼和升华人为什么要活,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教师为什么要“教”,也是每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无法愈越与回避的本源性问题哲学追寻到尽头便是关乎“生”与“死”,便是人生的意义也许正是人生短暂,我们才会觉得人生有涯,要珍惜与努力;也正是因为人生苦短,我们会觉得“尘归尘、土归土”的空虚与失落人是“向死而生”的,正是由于死的逼迫使得人生意义的问题如此凸显,如影随行恶魔般地缠磨着人心尽管哲学、宗教都努力开具出无数的疗治痼疾的良方但我却欣赏作家毕淑敏的直抵入心的一句实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我想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再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对教师而言,教育工作占据了人生长度和宽度的很大比例,它的意义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他的价值决定着人生的价值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有千万种,从业的选择的机会有无数次,现阶段,并不存在着过多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果我们不从教育本身寻求到幸福,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么做教师的精神支柱就坍毁了,那么整个人生将浸透在悲惨之中可见做幸福的教师对每个教师而言不仅是为何而教,也是为何而活的问题 非洲前总统曼德拉因为追求民主和独立而坐了几十年牢,出狱做了总统后,特别善待敌视、迫害过他的人,他曾经说过使我心灵震颤的话:如果我不从仇恨的记忆走出来,那无论我现在在哪里,其实还是在监狱中同样,如果我们教师不从庸碌的世俗红尘超脱,构建起精神的乐园,那我们的一生至始至终就都被关在人生的牢笼里,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了,但我们终身都是痛苦学校的留级生,我们批发着、生产着、灌输着冷漠厌倦的心境,麻木苍白的情绪,既是害人者更是被害者当一个教师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的,阴暗的,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探究、合作、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固然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才是教育的核心。
不管是培养“三好生”、“四有新人”、还是“五好生”,不论是培养建设者、接班人还是后一代,前提都必须是培养幸福的人:能体味人生价值、享受人生乐趣、对自然、社会及整个世界充满兴趣、怀抱感激的人这个被普遍忽视问题的鍥入口,便是教师自己的精神的重构,我们常说一个不具备素质的教师是不能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一个不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不能真正地进行教育创新,同样一个不能体悟到教育幸福的教师,不能给学生幸福的人生、人生的幸福所以要立志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教书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安身之所 由于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差异、社会对教育功利性要求,或是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数字化”的评估等等,自然都是影响教师精神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幸福的教师应该是清醒的乐观者,浪漫的现实者,面对现实、改造现实、宽容现实、超越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可以选择有多种人生的态度这既决定于现实的形态,更取决于教师主体的心灵品质,既可以冷漠仇恨、愤世嫉俗,也可以积极建构,进取创造关键在于你自己怎样看待“现实世界和自我”,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人们也常说“不知足者常进步”,这个“度”的把握关涉人生境界的大艺术,所以有人折衷“用出世精神做入世之事业”,当我们面对“坚硬冰冷”的环境时,常常劝告自己,我不能改变环境,但我至少可以改变自己。
这决不是阿Q式的回避和自欺,更不是主体操守的丧失和道德底线的突破这是一种平和心态下的建设性的举措,当现实不能如愿、如期改变时,要保留热情,善待自我,假以时日、积聚实力,这是个关键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全部体现在它的过程中,这是人生从花粉中酿蜜的过程,从苦痛中来争取幸福的过程,抽取了过程只剩下起点和终点,当起点和终点重叠在一起就变成了零,或许我们可以说人生离开了过程,便没有人生,没有了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幸福也许并不是获得什么,而是一直不断地追寻什么,寻找教育的幸福的行为本身就赋予教育以幸福教师的幸福决不是靠分数、指标、金钱、待遇来叠加,尽管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但幸福却属于灵魂的体验,精神的圆满,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一种物质之上的物质,知识之上的知识,智慧之上的智慧有人竟从体质、血型、民族、遗传去研究幸福,甚至有的国家在GDP、DNP、恩格尔系数、基尼指数之外,专门设立了“幸福指数”,我想现代社会有时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幸福指标,因为在各种重压下,我们已经忘了带着愉悦走进教室,同样也忘了带着笑容走出校园,被牢牢地钉在由中考和高考构筑的十字架上,我们的眼睛完全地盯着中考、高考的各项指标,忘了“活在当下”,忘了要活在幸福中,把幸福完全寄期于将来,把幸福完全建筑在外部,是极度虚妄的,是现代人精神失落、灵魂无依的症候之一。
应试教育的昏天暗地中,教师心灵的阳光,脸上的灿烂被凝重和焦虑所代替,我们只期盼“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没有学会“有教无类”地接纳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没有学会以每一个学生为基准,从它的幸福成长中获得幸福和骄傲,这种放低身段,放空自己的姿态,首先要求教师构建起自足的精神循环系统往往在我们急躁的责备和粗暴的谩骂中,不仅扼杀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扼杀了学生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幸福,当我们着力于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殊不知同时也把我们心境中不良DNA搀和进去,使得学生年龄轻轻却暮蔼深深,观念新新却死气沉沉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房子大了心胸窄了,知识多了创新少了,见识多了目光短了,只得靠低俗的流行歌来宣泄,靠做作的小品来幽默,靠下三滥的卡通来天真,靠网络游戏来刺激教师的不幸表面是个人私事,但客观上却控制着一个教室、影响着一堂课,伤害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及更多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原因对于教师的教育生命,以前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其不幸福,却很少提炼它幸福的核心原素,而这个核心便是满足和宽容、感恩与和谐任何人都活在相对时空、相对系统中,再落后相对于过去也是先进,再富庶相对于贪婪也是贫穷,一个非洲劳工决不会有比不是比尔•盖茨的焦虑。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同时,也生活在心灵的世界,内外兼修,反求诸已是人生的必修课安静、安宁、安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的幸福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我们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不是要求人人第一,做他自己的第一更有意义;我们要乐见学生个性鲜明、心灵饱满而不是机械制品那样整齐划一:不断的努力进取,但又要立足现实,要珍惜我们所从事的薪火相传的工作,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这些都是人生五味中的必然成份,只是因为经由它的“点卤”才能使得人生幸福凝聚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