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5页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
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B. 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C. 乱世中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D. 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2.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 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C. 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D. 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B.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C. 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D. 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铿锵有力、重若千钧,激起广泛共鸣。
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文艺界应以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更加丰富的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故事、激活红色血脉,是让更多人发现历史、传承精神的必由之路摘编自张砥《用厚重的作品传扬共和国的红色》)材料二:当被问及“你对我国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程度如何”时,约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认识较肤浅如此低的认知率凸显我们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存在问题,“蜻蜓点水”般的传播难以撼动人心要使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今时代继续焕发光彩,大学教师必须要转换思维,与学生主动交流,与生活紧密结合,其时效性才能真正提升互联网乱象丛生,然而,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此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在以大学生为主体,革命传统教育为客体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对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而言,既是无处不在的挑战,更是迎面而来的机遇,迫切期待政府、社会、行业、高校、个体等各方用实际行动去回应摘编自檀江林、王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材料三: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与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因此,要充分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讲好红色文化故事通过查证史料、寻访革命遗址、访谈老红军老战士等方式,抢救性记录革命历史事件,让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红色歌谣、红色经典书籍、红色影视剧等,已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在历史的发生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重现当年的革命情景,以震撼的力量发挥影响作用;通过举行学术研讨会或英雄事迹报告会,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开辟红色旅游线路,提升讲解质量,打造传播文化自信主战场;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等走进校园,让青年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激发“忆光荣传统,当红色传人”的热情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以启蒙式、启迪式的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教材,让青年一代的纯洁心灵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思想和品德受到锤炼摘编自2018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材料四: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等文章。
教材中既有叙写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新网2019年8月28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为了让更多人发现历史,传承精神,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用丰富的形式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B. 自媒体对革命传统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应以大学生为客体,革命传统教育为主体C. 革命传统的教育要重点关注广大青少年,要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D. 新版语文教材加大了革命传统篇目的比重,像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样都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二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一些对策。
B. 中国革命实践创造了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C. 教育部统编的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这样可能会冲淡语文学科的文学属性D. 新修订的教材突出了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发展6.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霍乱之乱(节选)池 莉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晚上八点多,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秦静守,我另找向站领导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