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交际诗对竟陵八友及永明体形成之影响.pdf
3页论交际诗对“ 竟陵八友 ” 及“ 永明体 ” 形成之影响 董艳梅 内容提要:从“ 诗言志 ” 到孔子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歌一开始是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 统治阶级更多地重视诗歌的功效价值,对其审美价值是予以忽略的比较起其他诗歌,交际诗是最能充分体现诗歌社会 功能价值,将“ 诗可以群 ” 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交际诗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本文试从它对文学流派的形成及永明新诗 体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交际诗 竟陵八友 永明体 作者简介:董艳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Title:On the Communication Poetry’s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Eight Friends of Jingling and Yongming Poem Abstract: From“the poem articulateswhat ison themind intenty”to confuciswords:“The odes can give you inspiration, sharpen your emotion and views gently and effectively”, the poetry is one kind of teaching tool by the ruling class at the beginning, the ruling class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value of poetry, its esthetic value is ignored. Compared with other poet2 ries, the communication poetry can fully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ry and itwill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etry can promote social harmny”.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poetrymanifests in many aspects,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is2 cuss on two sides: the for mation of literature group and the influence of yongming poem. Key words:communication poetry eight friends of jingling yongming poem Author:Dong Yanmei is a postgraduat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2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0, China). Hermajor is Tang2SongLiterature.Email: siqinaie@163. com 交际诗包括赠、 问、 答、 柬、 贺、 宴会、 酬唱、 赋得诗歌, 其内容非常广泛。
但不外乎两点:一是文人与朋友之间 畅叙友情、 感情的交流;二是作为文学侍从之间的应酬、 受命之作然而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都是人际关系交 往的润滑剂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交际诗是迎来其最繁荣的一个阶 段交际诗的创作已占诗歌创作比例的很大部分,以萧 统编选的《昭明文选 》 为例,该书将诗分为二十三门,其 “ 赠答 ” 一门,收王粲以下至齐梁的诗作七十二首,其中还 不包括献诗和公燕诗这个时期交际诗的繁荣是有多方 面的原因的,主要有: 社会政治原因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 形式的产生都有 其时代背景,换言之,诗歌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 情况 “ 毛诗序 ” 中说:“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郭 绍虞 63) 由此可见,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政治 情况往往在诗歌的内容中反映出来刘勰“ 文心雕龙 · 时序 ” 篇中,也阐述了“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 、 “ 文变染乎 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的道理(郭绍虞 283) 魏晋时期, 政治上士族与皇权共治,出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 ”,造成世族大地主把持社会的大部分物质同时文化 上也是如此,这些士族文人之间的相互来往、 酬唱造成了 交际诗歌的繁荣,与高等士族相对的寒族,因为要跻身上 层,常常要以诗赋作为进身之具,而交际诗是作为促进人 际交往的最好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魏晋时期交际诗的 数量如此之多。
到了南朝,虽然世族的势力已经被大大 削弱,但南朝的士族是魏晋士族后裔,尽管在政治上已经 没有原来能与皇权抗衡的地位,但作为士族,它从来都试 图显示自身的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则需要有文化 上的标志玄学和清谈就曾经作为这种标志存在过,而 玄学衰落后,诗就成了其重要的文化标志一旦诗作为 一种重要的文化标志,那么诗歌的功用价值就会得以最 大的体现,朋友之间交际应酬、 个人晋升请结交名流、 文 人游宴之间,都会以诗歌作为感情交往的纽带交际诗 乃系文人间藉以交通往返的诗作,理所当然成为了当时 社会文人创作的潮流交际诗就是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 中繁荣昌盛起来的 文学本身发展的趋势 尽管魏晋南北朝文学被称为 是“ 文学自觉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 求,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属,使文学更多作为一种审美而 502董艳梅:论交际诗对“ 竟陵八友 ” 及“ 永明体 ” 形成之影响 不仅仅是教化的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在这个“ 文 学自觉的时代 ” 当中,其最能代表诗歌功用价值的交际诗 却开始繁荣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一方面,从理论到 实践这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强调诗歌的审美意识而去除它 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具有强烈功利性的交际诗成为诗歌 创作的一大主流。
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相反正是文学本 身发展的必然性从“ 诗言志 ” 到诗歌被视为“ 经夫妇、 成 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诗歌一直都被作为政治 教化的工具,而非作为个人情感抒发的载体魏晋南北 朝“ 文学自觉 ” 其中有一点,就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出现 汉儒所提倡的那一套思想意识,在魏晋南北朝巨大的社 会动荡中早已荡存无几,人们的思想意识从儒家的统治 中获得解放,思想的风潮与变化从来都是影响文学的创 作与发展的,此次思想解放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巨大, 使文人的创作能够从儒家经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内 容上既不须依据经义、 符合政治教化而可以自由抒情、 真 实地表达自己虽然交际诗的功利性非常强,但交际诗 相当一部分是朋友之间来往酬唱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是 增进沟通甚至交流学术思想的载体作为个体感情的需 要,交际诗满足了作家主体的这种要求主体意识的觉 醒,促使作家在诗歌创作中尽情抒发个人的真实想法,而 文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更多是采取诗歌这种形式,交际诗 是应势而生因此,交际诗的兴起,正是文学本身自觉意 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层统治阶级的倡导 交际诗的目的在于交际应酬,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上并不是抒发个人情感,而是因 势产生。
为了应付皇权中心或者权贵们的倡导,这在应 侍文人身上体现尤为明显举南朝文学集团为例:齐梁 期间,以萧子良皇室为核心的西邸文学集团,“ 竟陵王子 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 谢 、 王融、 萧 琛、 范云、 任 、 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 ”(“ 梁书 · 本纪 · 武帝上 ” ) , 身边笼络了一大批文学才士萧子良以亲 王之尊,极有兴趣地组织文学活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 坛盟主这个文学集团当然也经常以文会友,举行一些 文学活动;同时文人集团内部成员之间也有来往酬唱 而作为皇室的应侍文人,在更多的时候会迎合皇室的爱 好,进行创作如谢 的“ 郡内高齐闲坐望答吕法曹诗 ” 、 “ 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 ”;王融的“ 萧咨议西上 夜集 ” 等,这些都是作为邺下文人响应“ 政权 ” 之作对于 邺下文人来说,将自己的创作符合上层喜好,不仅是其时 活动的实况,更是必然且必须的条件,惟有具备如此的条 件,才能受到政权的尊重和肯定,才能在彼此的诗文酬 唱、 酣歌游宴中获得安生立命之道从魏晋时期曹氏集 团开始到南朝齐梁期间萧氏文学集团,这种以皇权为中 心的集团都兼有政治和文学双方面的特点。
政治上集团 文人对皇权的附庸,皇权中心对文人的笼络决定了交际 诗这种功用性强的诗体在当时的盛行 二 交际诗是以诗歌作为社会交际、 感情交流的工具 交际诗的繁荣必然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两 方面来探讨: 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以“ 竟陵八友 ” 为例1、 “ 竟 陵八友 ” 是萧衍、 沈约、 谢 、 王融、 萧琛、 范云、 任 、 陆倕 八人这八人作为西邸文人集团成员,其生活是具有群 体性的,这种群体性导致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统一性而 交际诗基本上是一种带有特定写赠对象的诗作,当它在 人际之间流通往返时,就带有社会活动的性质八友之 间多有酬唱之作,不少私交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之间的酬 唱之作非常多如谢 的“ 赠王主簿二首 ” 、 “ 同王主簿怨 情 ” 、 “ 同王主簿有所思 ” 、 “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 等,从这 些酬和诗中,可看出谢 和王融私交是相当好的;沈约的 “ 酬谢宣城 诗 ” 等,说明沈约与谢 之间也是经常用诗 文酬唱的交际诗一般来说均是文人自作,且有特定的 倾述对象就赠诗者而言,总是希望自己的情意能得到 相应的反响;就受赠者而言,在接收到赠者的情意投射之 后,自然也会激起心灵的触动与思考有所回应,因此也会 有答诗的出现。
这种朋友之间的来往、 唱酬诗作则促进 了文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交流,为文学流派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2、 竟陵八友,除萧衍、 萧琛外,都是邺下文人,他 们依附在皇权周围应侍文人的身份必然在他们的诗文 创作方面有许多同题赋作及受命之作,如谢 的“ 同赋杂 曲名 ” 、 “ 同谢咨议咏铜爵台 ” 等,王融的“ 萧咨议西上夜 集 ”,王融、 沈约、 范云、 虞炎、 刘绘等人的“ 饯谢文学离夜 诗 ”,王融、 沈约、 谢 等人的“ 同咏乐器 ”,王融、 柳恽、 虞 炎、 谢 等人的“ 同咏坐上所见一物 ” 等,皆是同题共咏之 作这些同题诗作和应诏之作强化了他们的文学侍从身 份,使文学集团的形成成为现实性正如《汉魏六朝文学 新论 》 中所言:“ 当交际诗在邺下时期成为群体的经常性 创作之后,更展现出如社会学家所谓的‘ 精英团体 ’ 、 ‘ 仪 式行为 ’ 、 ‘ 象征符号 ’ 等具有‘ 社会意义 ’ 的特质因使 ‘ 文士阶层 ’ 成为圣贤、 将守之外另一种‘ 精英团体 ’,彼此 间以诗作赠答往返,亦以此而成为具有‘ 仪式行为 ’ 之特 质的‘ 象征符号 ’ 它的出现,更为魏晋以后文人每以‘ 集 团 ’ 形态举行大规模的游宴及频以诗作相互酬赠作为导 其先路 ”(梅家玲154)。
促进新诗体 — — — 永明体的形成 永明体代表诗人王 融、 沈约、 谢 三人同为“ 八友 ” 成员,他们作为集团成员 来往密切正是在他们的相互酬唱赋和中,使思想及艺 术创作方面得以条件交流,对永明体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条件 “ 南齐书 ·陆厥传 ” 载:“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 沈约、 陈郡谢 、 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汝南周,善识声 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 可增减,世呼为‘ 永明体 ’ ”(袁行霈121) 沈约在“ 宋书 · 谢灵运传论 ” 提出声律问题:“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 602世界文学评论 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