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歼―11、歼―11B、歼―15――苏―27国产化和自主创新.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036293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55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开一11、开一11B、开一15 苏一27国产化和自主创新歼-11的诞生整个“十一号工程”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建立和打通生 产线,而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接收俄方生产许可证设计资料 1996-1998年,俄方先后向沈阳空运了 6批苏-27飞机相关 资料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于1996年7月1日成立了“十 一号工程”图样资料领导小组和技术资料接收小组俄方提供的苏-27技术资料质量比较差,导致飞机设计 资料与工艺资料存在大量错误和不匹配此外,资料引用文 件也不全,外购成品汇总表与总合同附件不一致之所以有 这种情况,可能是苏霍伊设计局与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在分工 和利益分配上有一些衔接问题,但最后为这些问题承受损失 的是中方为了建立和打通生产线,1997年3月底至4月初,中国 航空工业总公司与俄罗斯国家武器公司在北京就俄方向中 方派遣专家,以及中国专家在俄培训及咨询等问题举行会 谈,并签订了补充合同书依据补充合同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先后于1998年9 月、10月、11月接受了 3批共26名俄方专家的国内技术培 训,培训专业涉及飞机总体、气动、结构、强度、发动机和功能系统、无线电电子设备、地面保障设备等,沈阳飞机设 计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接受了相关的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使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苏-27飞机的认随后,“十一号工程”进入翻译发图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俄方交付的许可证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按中方标准变 成中国化的图样,再按中方程序发往生产线由于历史的原 因,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对米格系列飞机资料系统比较熟 悉但是苏霍伊设计局的资料标识与米格设计局差异很大, 在图样编号、附注内容、缩略语、专业名词等方面均有不同 由于没有相关的文件说明,要弄清和摸透非常困难1996年后,许多参加过米格飞机图样复制的老同志先后 退休,而新来的设计员大多数只学过英语,俄语基础差,甚 至完全没有学过因而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接收资料之 前,在全所范围内开展了俄语培训工作1996年8月6日翻译发图领导小组成立,下设4个专业 工作组这次翻译发图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有史以来规模 最大的一次,由于俄方移交的图样中大量的缩略语和专业名 词难以理解和准确翻译,并且图样配套关系较乱,错误较多, 给工程化协调带来一定难度;而图面较脏、污点多,也给计 算机处理增添了很多工作量1997年10月10日,首批飞机结构设计图样汉化工作全部完成,并按程序完成了全部审签工作,正式移交沈飞公司。

      一周后向沈飞公司移交了第二批飞机结构设计图样10月底 将全部飞机结构设计图样移交沈飞公司和其它部件制造厂 11月28日飞机航行驾驶系统和液压操纵系统的设计图样交 付完毕至此,首批飞机设计资料全部移交给生产线翻译发图后,飞机生产线也随之开始建立1998上半年, 沈飞公司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架苏-271998年11月和12 月,第一阶段大散件飞机相继完成了总装和系统调试12月6日和25日,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分别对0001架和 0002架飞机进行了工作试飞1998年12月29日,航空工 业总公司在沈飞公司举行了 0001架飞机的首飞仪式,首席 试飞员为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中央军委副主席 张万年、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王瑞林、曹刚川等领导出席 了首飞仪式工程总指挥、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宣 布首飞开始后,付国祥大队长驾驶飞机飞上蓝天,飞行20 分钟后安全降落,飞机一切正常,首飞成功经过近一年的试飞考核,1999年11月29日,首批0001 架、0002架两架飞机通过交付评审,12月24日两架飞机顺 利转场交付部队首批飞机在部队服役表现优良,圆满地完 成了大纲规定的飞行训练任务,并执行了飞赴西藏的任务。

      2000年,沈飞公司顺利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生产这 批飞机中的0003架作为科研试验用飞机;0004架飞机则换 装国产“太行”发动机进行试飞;0013架飞机装备国产导弹 进行试飞;0016架为静力试验用飞机随着0016架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圆满完成,标志着跨国 转厂生产苏-27飞机已获成功,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原定要求, 生产线已完全打通这批国产歼-11基本型与苏-27SK相比,几乎没有区别 除了换成中文标示之外,最初生产的歼-11在座舱右上方临 时安装了一个GPS显示器后来生产的歼-11开始安装多功 能显示器,将GPS的导航界面集成进去此外,国产型号的 机身上增加了编队灯2001年,中国空军开始批量换装国产歼-11战斗机苏-27的国产化“十一号工程”的总规划中,国产化是一个重要阶段和 目标1997年4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召开首次苏-27国 产化研讨会,主要议题是对沈阳飞机设计所提交的《“十一 号工程”国产化立项论证报告(讨论稿)》进行研讨,并对 “苏-27国产化,包括部分国产化和全部国产化两部分,一 次立项,同步实施”的基本设想进行讨论1997年8月,空军在北京组织召开苏-27国产化立项论 证研讨会,空八所做了《苏-27国产化立项综合论证报告(讨 论稿)》的报告。

      1997年11月,空军与航空工业总公司会同 电子工业部、兵器总公司在北京再次组织了论证会,明确了“立足现有,着眼未来,配套发展,高度自主”的总体设想, 而国产化的基本原则是“继承平台,重构航电,突出质量, 降低依赖,协调配套”1997年12月,空军和中航总联合向总参谋部和国防科 工委上报了苏-27国产化研制的立项请示1998年12月, 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视察了 “十一号工程”,对国产化工作 提出了 “先描正楷,再写草书”的原则本着这个原则,空 军和工业部门对苏-27国产化方案做了调整,并于1998年 12月上报了《苏-27国产化研制总体设想汇报》,重新确定 了国产化飞机研制的指导思想、总体安排和经费需求,提出 苏-27国产化研制主要涉及两大任务,一是解决机载设备体 制的兼容和弹药的自主保障问题,这需要进行部分机载电子 设备和弹药的加换装与替代;二是换装国产“太行”发动 机、新研制的航电系统和新型的空空导弹,实现国产化 1999年10月25〜27日,苏-27国产化方案评审会在沈阳召 开,评审会顺利通过了这份国产化方案报告2000年8月, 苏-27国产化技术方案评审会和成品协调会在沈阳召开。

      在国产化论证之初,歼-11飞机的任务是部分国产化, 即解决空军在训练和使用苏-27SK战斗机时遇到的一些问 题,一是机上电子设备与中国地面设备体制的兼容,如航管 应答机、数传导引设备、导航与着陆系统、卫星导航设备等; 二是武器弹药的自主供应问题,因为购机时配备的弹药基数很少;三是人机界面的汉化问题,中方飞行员对机上的俄文 标识与显示的信息不太适应;四是地面保障设备的国产化 加快国产化进度2001年,总装备部正式批复了歼-11全国产化飞机的研 制总要求,分为两批研制然而,因当时部分外场苏-27的 设备、附件故障较多,备件供应不足,加之军方的修理能力 差距大,追加备件订货也遇到不少困难空军急切希望先研 制国产化的备件相关成品厂在得知军队的急需之后纷纷加快了研制进 度,并根据备件的轻重缓急以及替代成品的研制进度,分期 分批地在歼-11上进行替代件的试飞考核,逐步解决了外场 使用上的困难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经过与空军连续多年、多轮的协 商,将歼-11B的主要研制内容最终确定为:使用国产武器; 装自行研制的“太行”涡扇发动机;新研综合航电系统;功 能系统、机体结构材料、标准件国产化;实现综合后勤保障 等。

      很快,“十一号工程”国产化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按总合同的规定,俄方仅提供用于生产的设计资料而 有关飞机的原始设计资料,俄方均严格控制,对必须提供的 资料也做了简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掌握设计主动权, 就必须消化摸透苏-27的设计技术,这和当年全面摸透米格 -21的设计,为自行设计研制歼8飞机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类似随着许可证资料陆续运抵沈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 翻译发图的同时,也在有计划地全面开展对苏-27的技术摸 透工作,主要包括飞机总体布局及重心的研究分析,利用飞 机理论图建立几何外形数学模型;收集整理许可证资料中的 气动力数据,建立气动力数据库的框架,设计并加工全机高 速、低速和进气道风洞试验模型进行试验,以及对飞机强度 设计规范和准则进行研究分析结构部的材料专业人员在翻译发图时,认真整理了全机 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牌号、品种规格、所执行的标准与工艺 条件,以及所用的标准件及其标准等,从而为材料国产化的 方案研究提供了依据强度专业建立了全机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各种载荷条 件下的应力、应变,既为0016架飞机的全机静力试验提供 了有力支持,又通过静力试验结果检验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与准确性。

      颤振专业的摸透分析最初是按照已有分析方法进行计 算分析的但飞机的颤振特性计算结果与地面共振试验实际 结果不相符,一时没能找出原因之后,中方根据合同中有 “在建线过程中对中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供技术支 持”的条款向俄方发函,要求俄方派专家来讲课和答疑经 过与俄方专家研讨后,了解了苏_27所用的颤振分析方法要在歼-11B上加装或换装中国生产的制导武器,只搞清 硬件接口是不够的,必须对苏_27上各类数字装置中的软件 进行摸透分析为此,从事歼_8主动控制技术项目的技术人 员对苏-27软件进行分析,多个单位同时联合攻关,经过3 个阶段的接力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歼-11B问世早在1997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派人前往沈阳发动 机设计研究所,同“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进行协调与研 究当时,“太行”发动机原定配装歼10飞机,虽有工程 样机,但尚没有歼-10飞机能供其装机试飞双方经过协调 迗成一致意见:首先,联合向上级写报告,将“太行”的首 装机种改为歼11;二是建议用一架歼11飞机,只换装一台 “太行”进行科研试飞,以检查与提高发动机的成熟度不 久,上级同意并要求在歼-11上完成”太行”的设计定型 从这时起,“太行”被正式纳入“十一号工程”的国产化研 制中,两所又对之后的工作做了详细安排,将研制分成了 3 步。

      第一步是在苏-27SK飞机上换装一台“太行”进行科研 试飞,以检查发动机接口的匹配性以及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匹 配性,并考察发动机的主要特性和对飞机性能的影响,尽早 暴露问题;考察发动机的成熟度,为下一阶段决策打下基础风洞试验表明,“太行”发动机与AL-31的流量特性不同太行”发动机流量更大,苏-27进气道喉道面积偏小, 从而对匹配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发动机需要控制最大 流量,同时加大进气道喉道面积而在飞机进口外形不变的 条件下,除调整波系组织外,还要减薄调节板的厚度,以增 加一定流道面积,但变薄后的调节板承受不了进气道作用的 载荷,只好将金属调节板改为碳纤维复合材料调节板,另外 进气道调节系统也做了相应的更改此方案尽管在科研试飞 和定型试飞中出过一些故障,但经过更改和优化,成为正式 方案沿用至今2002年6月,付国祥成功完成了配备一台“太 行”发动机的歼-11试飞平台的首飞第二步是在苏-27SK的基础上换装两台“太行”发动 机,完成定型试飞,达到“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要求第三步是“太行”发动机配装歼-11B并完成适应性定 型试飞在突破和掌握了数字式电传操纵/主动控制技术和 综合航电系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苏_27的优秀气动布局, 加之有大推力的国产“太行”发动机可供使用,只要机体材 料实现较高水平的国产化,研制出高水平的第三代重型战斗 机歼11B是水到渠成的事。

      经过参研人员的努力拼搏,歼-11B飞机按期进行了首飞 评审,并于2003年12月6日由毕红军驾驶成功实现了首飞电传操纵的遗憾在歼-11B飞机研制过程中,只有一点让总设计师李明感 到不足,那就是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