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分析作者的观.ppt
6页五、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般地说,作者总要通过作品表露自 己的某种观点、态度或称颂,或批评,或支持,或反对,或 不遗余力,或有所保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时靠直抒胸臆 ,有时靠间接表达;有的集中于一处说,有的分散在多处讲 所以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把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表 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筛选出来 ,再加以整合梳理,以便正确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地说,在社科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表 现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它常在主体段落的中心句、关键 句、论据前后的总结句中)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作者的态 度和观点,则往往表现在对某个学术或科技现象的看法(有时 也表现为作者对研究的认识)上而文学性的作品中作者观点 和态度,则表现在他们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书法的情感中在具体操作时,考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1)辩体明义重所周知,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和特点一般地说,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它的特点在于“ 说理”,因此,主体段的中心句,论据前的总括句,往往是作者 基本观点和思想倾向的外在表现;记叙类的文章则是以情动人, 所以那些抒情性很强的语句,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外露 。
2)要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任何文章不管你采用什么 文体写作,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阐明观点,或抒发感受(认识), 都必须围绕中心(主题)来展开所以把握文章中心是把握理解 作者观点、态度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特别对那些中心隐含较 深的文章探幽析微,把握中心对于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就更重 要3)要充分利用文本中提供的相关资料,联系自己的思想库存 :如作者生平、思想、作品、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时代背 景乃至注释等只有利用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及提供的文本 并作辨证的分析,我们才能正确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习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 ,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 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 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 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清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 价百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 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 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宋 诗并不等于有义务和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 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 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 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 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1、“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实际上说出了后人对宋诗态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对 宋诗评价,作者的“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不超过40个 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被贬得一无是处,或被褒上了天可以夸奖宋诗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但无须夸张、夸大 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 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 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 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 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 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 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来 或释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惜,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 艺术就越优秀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 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 文字中现成的话)能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 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