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9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36张PPT).pptx
36页梦 境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暮江吟》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雪梅》《雪梅》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 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 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 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我爱学字词 m s 暮 色 锦 瑟 帮你学课文 朗读古诗,思考问题: 1.对照注释,想一想古诗的 意思是什么? 2.这首古诗写了哪些景物? 朗读课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及译文 注释: 残阳:指晚霞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这里指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 新月形如弯弓 问题提出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你描绘出 来 答: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夕阳西沉的绚丽的景象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斜阳映照的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呈现 出鲜红色,未被映射到的江面呈现出江面本来的颜色——青 绿色 2.诗人为什么把露珠比作真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答:因为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地描写,创造出和谐 、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 色,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热爱之情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 真切作者通过吟咏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 红日西沉 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对自然的喜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弯月东升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 山市)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 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 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我爱学字词 yun 缘故 帮你学课文 朗读古诗,边读边想一想: 1.苏轼写了哪儿的景色? 2.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你从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 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 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及译文 注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问题提出 1.赏析该诗的前两句 答:该诗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 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 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 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2.赏析该诗的后两句 答: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 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 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 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 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3.该诗是一首什么诗? 答: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 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4.后两句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答: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 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 形态 变化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 深 思感悟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作者简介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 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 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 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 书 我爱学字词 xing sāo xn shū 降 骚 逊 输 帮你学课文 朗读古诗,边读边想一想: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朗读课文 雪梅 [ 宋 ] 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 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及译文 注释: 降:服输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骚人:文人 逊:不及 译文: 梅花和雪花互相争春,谁也不肯服输,这使诗人很为难,只好搁下笔来费心评判梅花虽 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却不及于梅花的幽香 问题提出 1.诗人为何“阁笔”? 答:梅雪两者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 光,诗人无法评个高下,所以“阁笔”,这种写 法新颖有趣,出人意料,文字充满生机童趣 2.诗人为何描写了梅花、雪,和诗人三者,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人三者的关系, 缺一不可。
通过诗人的笔触将梅雪各自的优点 写出来,告诉人们一个朴实浅显的哲理,只有 互相配合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 3.你从该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 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雪争春 骚人阁笔费评章 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 各有优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 拓展延伸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旧友徒 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 振奋精神 随堂演练 一、下列注释错误的是(A) A.“吟”:吟唱 B.“题”:书写 C:“缘”:因为 D:“逊”:比不上。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半径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 红色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只好搁下笔来费心评判 课后习题解答 2.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参考答案: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 上,使得江水看上去一半是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3.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参考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 ,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梅须逊雪三分白,雪 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却不及梅 花的幽香作者借对雪梅的评价,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 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