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燃油精的科研成果及效益简介.doc
5页1超级燃油精的科研成果及效益简介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刘钢铸武汉时代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龚翠红摘要:“超级燃油精”是利用油氧共混原理是中国唯一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号:ZL201010297927.8 ) ,它对内燃机使用的综合效能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关键词:燃油活度,油氧共混,梯级混合,活性氧中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瓶颈正在制约着中国梦的可持续发展,近期超强台风“威马逊”给我国沿海多地造成重大损失,几百万人受灾,可谓四十年一遇实际上是不完全燃烧造成环境破坏的世界问题如不加以治理危害性会更大每年经济损失都会在万亿元(按 50 年平均值计算) ,待能源短缺时更为突出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内燃机等不完全燃烧,必需逐步满足燃烧方程的基本条件,内燃机发展 100 多年靠一次混氧燃烧 80%以上的燃料没有完全燃烧造成的环境破坏,加速能源枯竭,八成以上的能源白白浪费,我们可从基本汽油辛烷燃方程看:C8H18+12.5O2=8CO2+9H2O完全燃烧只有 CO2和 H2O,大自然会自然吸收,没有含有毒物质的排放一份辛烷(C 8H18)汽油完全燃烧需要 12.5 份的氧气,空气中 78%是不可燃烧的氮气,仅有 20%的氧气(环境已污染) ,按 1:10 的压缩比放一份辛烷在自然界燃烧时仅有 0.168 份辛烷汽油被燃烧,用理论值 1-0.168=0.832 份大约 83.2%的辛烷汽油没有完全燃烧。
在五千米高空高原地带含氧量 10%左右,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特别明显,内燃机明显动力不足 50%,1 万米高空含氧量 5%左右,一架中型飞机对大气的影响如同 2652 辆汽车每车加 13 升汽油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在一万米的高空飞行破坏的数量会翻倍柴油的分子式 C12H26在燃烧中比辛烷汽油(C 8H18)需要的供氧量更大,自然界一次混氧燃烧更是无法燃烧,家用汽车少用柴油作燃料当柴油车,柴油内燃机走过你身旁时就有一股重重的刺鼻味,对环境破坏相当大军队在高原军演、战机在高空飞行尾气冒出的黑白烟雾证明内燃机是在严重缺氧情况下工作,对内燃机的损坏2(积碳)或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此次台湾 723 空难由于大风暴雨造成空气含氧量低于 80%,飞机在严重缺氧下更是燃烧不完全导致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英国科学家已证明植物仅吸收 25%的二氧化碳,冬季早春植物处于冬季眠状态,内燃机排除的八成以上的有害气体大多数被沙石、土壤、水、人、畜等吸收,并转化演变成沙漠在未吸收前内燃机排放的尾气 CO、NO X、HC、SO 2等化合物在太阳光合作用下生产光化学物质就是人们常说的雾霾,它在不同季节,改变时空的温度,催化汽水蒸发有毒气体因颗粒特别的小吸附能力特别强,缠绕度高。
我们反复在国家级刊物和百度文库中提出内燃机一次混氧不完全燃烧造成:“在冬季时可从暧冬变到极冷,当夏季时可演变到暴雨成灾极热难耐地球表面的有毒废气膜直接影响人类耐以生存的家园,这也完全符合能量守衡物质不变的规律” 我们在 2010 年、2012 年《三次混氧燃烧是内燃机可持续发展的根之路》等论文中提到“油氧共混”对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要防止再走否认北大马寅初先生提出的“新人口论”那样的低级错误(“油氧共混” 和“新人口论”异曲同工) 同时提到首都北京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12 年 7 月 21 日得以证明,现在的雾霾污染几乎每月经常光顾,给首都人民带去一种无奈的烦恼为此党中央下了巨大的决心把我国的 GDP 从 2012 年 49 万亿降到 2014 年 7.5%,消减了近万亿 GDP,目的非常明确,非常英明转型升级,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碧水科学家预测全世界的化石级能源大概也就是 40-50 年,我国的大庆油田开采走入尾声也充分说明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化石级能源存储量仅占世界的 1%左右,十四亿人平均占有量相当匮乏,我们的穿衣、喝水、行车、飞机、国防、化工、农用机械、医药等都伴随着石油化工,它所关联的有机链无孔不入,但它留给人类的可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光阴似箭。
五十年也就是沦海一栗中东战争此起彼伏险象环生都是为了能源利益而战,大有预演预烈趋势,这也给世人敲响了能源枯竭前的警钟李克强总理要求 80%的粮食安全线在国内但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级源的 80%安全线已在国外,它是 GDP 的源动力,工业的血液,直接影响国家安全战略如果仍3是口头上讲而在内燃机不完全燃烧浪费能源破坏环境,实际在内燃机系列工作和推广中一点不动真格,仍然被“油氧不能共混”的理论束缚仍然还会继续犯“人口论”的老错误,历史将会给出严素的结论现在我们把武汉大学和武汉时代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的超级燃油精介绍如下:一、 “超级燃油精”具体有四大功效增加马力,动力性可提高 26%, “超级燃油精”核心是突破世界上油氧不能共混的理论禁区中高碳醇在燃油中利用梯级混合,并把高含氧物质通过硅系列偶联剂中高碳醇缠绕捆绑再与有机母液混合加入各种内燃机油燃油,使“超级燃油精”含有 18000 倍的活性氧,让它与燃油形成活性烷基,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夹带氧和同步气化烃氧共聚混合体当加入“超级燃油精”的燃料混合进入气缸时自动分离,使燃烧更加完全,逐步满足燃烧方程,动力明显增加 10-26%,油门非常轻,内燃机仪表明显提高,绝对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净化尾气、净化效果可高达 80%当内燃机环检不合格时,可按 100ml 添加 13 升至 26 升燃油,发动机的开启5-10 分钟,尾气中的 CO、NO X、HC、很快就能达到国家标准在科研实验中证明雾霾主要是由 NOX、HC 化合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如果断掉其中一种物质,雾霾就会逐步消失本发明人用的是十年前的微型面包车做实验,按国家标准检测的实际数据现已十年仍然达到国家标准见参考表一4三、节省燃油,平均节油 15%,最高达 25%本发明专利“一种高含氧活性燃油及其制备方法” (ZL201010297927.8)中国唯一油精发明专利,它含氧量比同类汽油、柴油高出 18000 倍,有自供氧功能,与各种燃油互溶度 100%,PH 值在 6-7 之间为中性普通节油情况:1、参考 GB/T14591-2007 进行测试,用长安微面在 2012 年 7 月空走三次,在三环线上平均速度达 60-70 公里,每次加 93#汽油 50 元,7.25 元/升约 6.9 升平均行走 102 公,平均耗油 6.8 升/100 公里用同样燃油 93#汽油 50 元再加 50ml 的燃油精原料成本及包装仅 3 元,平均行走 120 公里耗油 5.75 升,换算节能率在15%。
2、青海都兰县黄先生冬天一大早起来去西宁市拖家具,汽车在冬天无法冷启动他想起在外试购了几瓶超级燃油精加入柴油 200ml,汽车几分钟就顺利启动,一路上动力十足,感觉非常轻松3、清除积碳,减小内燃机噪音,减少系统内部扣件磨损,延长内燃机中心寿命世界上最坚硬的是钢铁顽石,但是活性氧能把它腐蚀掉,内燃机上的积碳更是不在话下 “超级燃油精”中含有活性氧,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活性烷氧基、过氧化物有机高碳醇,具有强力“洗涤”作用,减少磨擦,并通过硅系列偶联剂把活性油分子紧紧的包在活动轴承上,降低了噪音,保护了内燃机,长期使用消除积碳效果高达 90%以上4、 “超级燃油精”原料易购成本低廉一瓶 100ml 原料 0.83 元,包装瓶 0.85 元,原材料成本 1.68 元,按 6 元批发(市面约 80 元/100ml,没有国家发明专利) ,零售价控制在 12 元/100ml,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互溶共用按 100ml 配 26 升/200 元汽油节能率在 10%:(200 元+12 元)ⅹ10%=212ⅹ10%=21.2 元-12 元=9.2 元1000 元+12 元)ⅹ10%=1012ⅹ10%=101.2-60 元=41.2 元。
小结:每 200 元至 1000 元的燃油可节约 9.2 至 41.2 元如节能率在 15%,上述添加比例不变计算如下:(200 元+12 元)ⅹ15%=31.8 元-12=19.8 元5(1000 元+60 元)ⅹ15%=159-60=99 元小结:每 200 至 1000 元的燃油可节约 19.8-99 元如节能率在 20%,上述添加比例不变,计算如下:(因天气温度、路况、车况、高原等司机的经验不同,节能率也就不同) 200 元+12 元)ⅹ20%=42.2-12=30.4 元(1000 元+60 元) ⅹ20%=212-60=152 元小结:每 200 至 1000 元的燃油中可节约 30.4 至 152 元如节能率在 25%(在高原地带特别明显)上述添加比例不变,计算如下:(200 元+12 元)ⅹ25% =53-12=41 元(1000 元+60 元) ⅹ25%=265-60=205 元小结:每 200 至 1000 元燃油可节约 41 至 205 元从节能率 10%到 25%,根据天气状况、道路好坏、汽车新旧、高原或平原、司机经验、市内还是高速等条件不同节能率也不同,概算 200 元燃油可节约范畴在 9.2至 41 元,1000 元燃油可节约 41.2 至 205 元,可以肯定“超级燃油精”的综合节能率是理想的,效果对用户起到来说是“立竿见影”的,它就象我们生活中用的味精、糖精、甜蜜素的功效。
对内燃机起到保护的功效,确保安全经营整个配比在燃料中的活度不超过天燃气 14现在根据国家标准测试的汽油、柴油活度在 7-5之间此“超级燃油精”是中国在燃油精中的唯一发明,可在内燃机的各种型号上使用,环保节能是有目共睹的,谢谢广大客户对环境的厚爱,我们将不断完善创新,为我们自已家园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努力2014 年 8 月 8 日于武汉大学珞珈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