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doc
9页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和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根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的差别,弹,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一个长方形木箱做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古筝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拨弦乐器,最早鉴于(史记)记载,在秦国以流传于民间,故称秦筝,至今已有 2300 年的历史它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遍及全中国尤以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内蒙等地更被广泛的采用而闻名最初的筝为五弦,到了隋代固定为十三弦,成为雅俗共赏的“众彩之师“古筝的共鸣箱上依次并行排弦,发音轻柔、典雅、华丽、委婉,可表达刚、柔、哀、乐之情感现经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发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为提高,深受人们欢迎被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种戏曲、曲艺和舞蹈等的伴奏古琴在古代称为琴、古琴在古代称为琴、瑶琴瑶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 语》、《吕 氏 春 秋》等都有记载其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的标志,叫做徽,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和按音的音位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一般采用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相结合的方法来记谱第二类: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弹奏远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就有常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汉代亦有木面十二柱的琵琶出现约在公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到中国的一种琵琶,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叫「曲项琵琶」,这是现代琵琶的前身它吸收了秦、汉琵琶的长处改造发展,并经后人不断改进,由有相无品增加至四相十多品,民国后,采用十二音平均律,增至六相二十四品,音域扩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拨弹奏,唐代中叶改用手指,弹奏技巧经长期发展,日趋复杂,表现力益丰富现今传遍中国南北各地,除做为演奏、重奏、合奏等纯乐器的形式出现外,在戏曲、曲艺、歌唱等伴奏乐队中也广泛地被应用,是我国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状如小型琵琶,原为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戏、浙江绍兴乱弹等戏种的重要伴奏乐器,装有两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后加装为四弦,音域宽广、半音齐全、音色优美,被用作独奏及国乐团中弹拨组的高音声部。
三弦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发展而来,三弦的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中在民间说唱音乐中,如北方的「大鼓书」(亦称说书)、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为一种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其声音铿锵有力,在乐队合奏中,常用来加强节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种极富特色的独奏乐器阮阮在乐队合奏中视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故又名「阮咸」阮经改良后,县有大、中、小,即低、中、高音阮之分在民间戏曲及说唱乐中常见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多参与伴奏目前最常用的为中阮及大阮第三类:乐器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扬琴扬琴又称为蝴蝶琴,是民族击弦乐器约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国,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揍乐器之一,扬琴经过改良,出现了许多 品种,有小转调、大转调、401 扬琴、501 扬琴、多功能扬琴,音域宽广, 音质纯美,转调方便扬琴演奏技法很多,有震奏、滚奏等多种由于其清脆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