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诗歌艺术欣赏.doc
7页杜甫诗歌艺术欣赏《望岳》赏析:杜甫不同人生际遇中的诗风的变化杜晓勤:各位网友大家好,下面我们具体欣赏一下杜甫创作的诗歌,下面来看《望岳》这首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开始漫游齐赵,这首《望岳》诗就是在开元25年去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尚未登岳,所以题为《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高大磅礴的气象,以及想像自己登顶后的心情,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除了这首诗,杜甫还写过两首《望岳》诗,分别是中年游华山和晚年游衡山的作品,由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际遇,可以看到杜甫诗风的转变因为诗人还没有登上泰山,而只是在泰山的脚下,向往着登上泰山,禁不住问同行的人“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呢?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当然诗人知道泰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所以他自问自答,说“齐鲁青未了”齐鲁大地郁郁葱葱,一片平川,而站在泰山之上就可以远望俯瞰齐鲁大地岱宗怎么样呢?可以登上山顶,远望一望无际的齐鲁平原,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是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陡然耸立的这么一座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写的是泰山之美之高。
天地造化,为人类为人间造了这么一座美丽的大山又因为泰山之高,所以泰山之南之北,阳坡和阴坡呈现出不同的光景,阳面是白天、是早晨,阴面则因为高山的阻挡、山峰的阻挡,以致于光线昏暗,像黄昏一样,既说了泰山之高之大,又为我们描述了泰山南北的这种奇妙的景象,而这些是诗人在山下就能够远望得到的,就能够看得到的景色所以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都是诗人站在山下远望的情景,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但是到第三联、第五和第六句的时候,诗人就开始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后的那种感受了他说“荡胸生层云”,假如我现在站在泰山之巅的话,泰山的山顶上云朵飘荡,站在如此之高的峰巅,我一定会禁不住心潮澎湃,激情汹涌在心中,就像白云朵朵飘荡在泰山之巅一样这时再往远处看,归巢的飞鸟在浩渺的天空中飞向远方,以至于自己要睁裂眼框才能目送归鸟的远去既然登上山顶可能会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诗人就下决心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泰山怎么的难登,我也要登上泰山的峰顶,只有这样才能俯瞰群山,饱览天地秀色这样一首诗因为写于诗人的青年壮游时期,因而充满着热情,充满着理想和憧憬而从这首诗的结构来看,前面是向岳而望,面对着泰山,远望着悬想着自己登顶之后会看到的壮美的景色,使得诗人不由得向往、憧憬,然后登顶。
而登临绝顶之后心胸荡漾,归鸟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把诗人登顶之后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的情景表现得很生动,这首诗锤炼字词出神入化,像“生”和“入”都用得很好,“割”很有力度很深刻诗人并没有拘泥于细小景物的描写,不是着眼于局部,而是大笔泼墨,从宏观着眼,显得气宇轩昂,大气淋漓、元气充沛,令人读了之后感觉很有气势、很壮观杜甫之后还写过两首《望岳》诗,我们不妨进行一下比较诗人中年写过游华山的诗,七律,意境也完全不一样望岳(西岳)西岳崚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後, 高寻白帝问真源这首《望岳》是望西岳华山而写,显然不像写泰山那样,从大处着眼,如此壮观,用的比喻也和写泰山的不一样写泰山的那一首是“齐鲁青未了”,以意取胜,没有直接描写泰山之高大但是这首诗写华山的是直接描写,说西岳崚嶒,又说周围的那些小山峰像儿孙一样拱卫着华山主峰,用儿孙来比喻,没有诗人写泰山那样那么有神韵和有气势写泰山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说泰山的主峰如此高大,可以俯瞰周围的小山峰,但是这里用“似儿孙”来比喻华山主峰旁边的小山峰,就显得有些气势不够,(描写和比喻都较平较俗)而且诗人用了许多具体的地名来写华山,“安得仙人九节杖”等都是华山的地名,用实际的地名就显得太坐实了,而没有写泰山时那样浪漫和超脱。
而且诗人在这个时候,登山的热情也不像年轻时登泰山时那样充满着信心登泰山时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和人生的热情,但是到了华山脚下,诗人已经中年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多的热情了,所以诗人说,“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诗人不想马上登华山,只是想等秋天凉爽之后再去登一下华山,这种登山的想法已经不太急切了他在晚年所写的望衡山诗呈现出另外的艺术风貌成为了排律,多达14韵,28句,篇幅加长,表现的内容也和他写泰山和华山的两首《望岳》完全不一样了,诗人在这首望衡山的诗里更注重神话传说、祭祀礼仪的东西望岳(南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欤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崇相望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感衰俗,神其思降祥在这首诗里杜甫着重描写了南岳衡山的神仙传说,虽然这座山充满着神仙之气,是一座灵山,但是诗人也仍然没有马上去攀登,而且他这种攀登此山的欲望更不及中年时想要攀登西岳这么强烈了《望岳》(西岳)中说“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想等秋天凉爽之后再登。
而这里说“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直接说没有时间攀登这座山峰,老人已经没有攀登山岳的欲望,而只是在心中礼拜它而已从三首望岳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心情《春望》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下面再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757),这个时候诗人杜甫还陷于安禄山军队所占据的长安,诗人望见山川和草木的感触,表现了战乱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诗人把国事和家事融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而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之情的流露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前几讲我们在讲杜甫被困长安的时候,说他行动还比较自由,没有被胡兵所拘押,他还有游览访友的自由,而且也写了《哀王孙》、《哀江头》这样的诗作,而这首《春望》也是杜甫春天时在长安独自游览、观赏春光的流露虽然国家残破了,处于战乱之中,但是山河依在,山山水水依然故我,青山还是那个青山,绿水还是那个绿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青山不在,绿水不流而长安城中虽然被安史叛军所占领着,烧掠抢夺,无恶不作,但是长安城中春色依然像往年一样到来了。
草木也依然长得那么郁郁葱葱,但是物是人非,面对这样美丽的春景,观景人的心境却和往年不同了,以前是在太平盛世游春,感受着春天的美好,大家心情舒畅愉快,但是现在却是国破家亡长安是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沦陷区,这个时候再看到春花露水,春天绽放的花朵上的露珠,就不再象以前那样晶莹美丽,而是好像诗人眼中的泪水一样,好像看到花朵也在流泪了因为时局是如此的动荡,时局是如此的不堪回首国家破亡了,何时才能恢复山河?何时才能过上以往那样安居乐业的生活呢?这个时候再看到鲜花,就不由得想起昔日安宁的生活,就更加为眼前的这种国破丧乱而伤心恨别鸟惊心”,这个时候再看到天上的飞鸟,鸟儿可以在天上自由的飞翔,而人却被封锁在长安城中,没有自由这是一幅多么让人惊心的画面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时候,听到鸟的叫声是多么欢快,我们的心情多么的欢愉,这个时候听到鸟的叫声,却不由得让我们心惊,为什么?因为鸟儿能够自由的飞翔,能够飞出长安城进进出出,能够在蓝天中翱翔,能够飞向远方,飞到远在城外的家人的身旁去,而自己呢?却像笼中鸟被困于长安城中,多长时间没有能够得到家人的消息了!所以一见到鸟儿在那里自由的飞翔,快乐的鸣叫,就不由得更让诗人感到内心的伤痛。
所以诗人接下来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打了三个月了,一直没有停息,因为战争阻隔,自己和家人的联系也断绝了不止三个月,这个时候的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难得而在这个时候,诗人又感到自己已经越来越老了,“白头搔更短”,因为担惊受怕,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诗人种种忧愤,使头发变得越来越花白了,越来越稀疏了,以至于稀疏得快不能插上簪子了所以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的感情,诗人看到的是山河破碎,触景伤怀,热爱祖国,思念家人,而且寄托着内心的情怀,寄情于物整首诗沉郁顿挫,每一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中无限的哀痛,但是诗人又没有完全的倾泻出来,而是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曲折地表露出来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感情,用“花溅泪”、“鸟惊心”来说明诗人心中的惶恐和惊惧,用“家书抵万金”的夸张来说明对家人的思念,用“白头瘙更短,浑欲不胜簪”来反映诗人为国破家亡伤怀的这种心境整首诗一脉贯通而又不平直,情景兼具而又言辞朴实,格局严谨而不板滞,以五律近体而写得气韵浑厚,是前人少有的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成为后来无数个仁人志士在战乱时期盼望和平、和家人团聚的感情寄托。
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杜甫的《春望》,写的是他在战乱中盼望胜利,感慨国破家亡的心情下面再欣赏一首杜甫得知战争快要结束,胜利的喜讯传来后心情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这个时候诗人已经52岁了唐军在洛阳横水附近打了大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人纷纷投降,第二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当时正漂泊在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且诗人在题下有一个注脚“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就是写他听到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剑外”就是剑门关外,诗人在此泛指蜀中地区(今四川地区),蓟北就是蓟门以北,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当时安史叛军的老巢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在剑门关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禁不住涕泪纵横,哭起来了一般来说,人在大喜之时,常常会喜极而泣,高兴得禁不住哭起来所以诗人用“初闻涕泪满衣裳”来表达自己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高兴至极、心中欣喜的心情,而且不仅仅是诗人自己是那么的欣喜,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一扫往日愁容,“却看妻子愁何在”,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以前的愁容哪里去了?一扫而空。
胜利了,漫长的战争、残酷的战争结束了这个好消息是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所以一家老小高兴得不得了,再也不会为之发愁了诗人紧接着想到,既然战争结束了,那么我们就不用再这样在外漂泊了,我们可以回老家了,所以就要收拾行李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自己禁不住开始收拾起散乱在房中的书籍,高兴得都要发狂了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老病之身的杜甫在得到官军的捷报之后,马上又重新振作起来,向往着回到东京田园之后安居乐业的动人场面,诗人心中是多么的高兴啊,是“喜欲狂”,狂到什么程度呢?狂到下面的诗句也是以一种近乎疯狂之情的流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大白天,诗人都要引吭放歌,而且要借着酒来唱歌一般来说,在晚上喝酒是正常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亲朋之间把酒言欢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大白天喝酒唱歌是多么奇怪啊,可见诗人欣喜若狂的程度青春”有两种说法,学界通常的说法是,“青春”是和“白日”相对,指美好的春天诗人说我在白天要放歌纵酒,在春天的大好风光中回到自己的故园和家乡另外一种说法,这里的“青春”是美酒的名称,是说他要带着青春酒,一路纵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