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整册复习材料.doc
35页高一人民版历史必修1整册复习材料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基本线索分封制、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三、知识要点(一)、宗法制1、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了解的方式2、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3、目的:分配政治权力,维护分封制4、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二)、分封制1、对象: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2、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等政治、经济权利,但也必须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3、评价:进步性:①巩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文化交流;③开发边疆,扩大统治地区④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局限性:但后来诸侯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三)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王位世袭制;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④严格的等级制度;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二、基本线索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知识要点(一)、中央官僚政治机构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赢政字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P10三公指 、 和 职责分别是: 和 九卿指 、 、 、 、 、 、 、 、 。
二)、地方机构1、郡县制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血缘世袭独立性 分裂割据郡县制地域皇帝任免隶属中央 维护统一 3、、实行郡县制的意义:郡县制是秦汉行政体制建设的创举;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该制度为后世王朝所沿袭,直到隋朝因时势变化,废除郡制,但县制一级一直沿袭至今4、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秦汉“大一统”整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②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③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④皇权的加强,使人民生活处境恶劣,激化社会矛盾,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基本线索1、从汉到元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从汉到元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三、知识要点1、皇帝制度确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特点:皇权至高无上(核心);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朝代中央机构秦三公九卿汉中朝(三公九卿)、外朝(高级将领、破格选用的人才)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中书门下、参政知事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宣政院明内阁制清军机处3、监察体制的演变:秦御史大夫汉中央: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地方:设刺史以后历朝御史台、 督察院4、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秦汉郡、县魏晋南北朝州、郡、县隋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省、路、府、州、县(全国分设十个行省)明省、府、县清省、道、府、县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特点: A、权力高度集中 B、以皇权为核心,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至高无上 C、人治色彩浓厚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标了解明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二、基本线索 1、专制主义的加强——明废丞相、设内阁 2、专制主义到达顶峰——清设军机处 3、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消极影响三、知识要点(一)内阁制度 1、形成的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后,政务集于一身,导致文件积压、失察,影响办事效率 2、职责: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二)宰相与内阁大臣的比较 宰相法定决策权 权力大危及皇权内阁非法定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权力小不可能制约皇权(三)军机处: 1、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 职务: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办事效率较高四)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影响(前期):①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后期):①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束缚人们的思想;②政治统治腐败,兵役徭役无度;③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1840—1900)——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知识要点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签定的条约及其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法战争1883—1885法《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德、奥、美、法、英、意、日、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三大条约的比较:内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不同点割地香港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割地增多赔款2100万银元2亿两白银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赔款增加开放口岸五口通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开放口岸深入其他协定关税开设工厂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拆除炮台,允许各国驻兵3、列强侵华的影响:A、践踏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B、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C、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D、毁坏中华文明遗产4、瓜分狂潮 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时间:19世纪末 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险之中5、“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原因: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等它取得战争胜利后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美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结果: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美对华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标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基本线索1、中国军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2、中国群众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三、知识要点1、三元里抗英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卑躬屈膝,英军到三元里抢掠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 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将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内容: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1881年《改订条约》收复伊犁3、 黄海海战背景:甲午终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内容:作战过程中,邓世昌(致远舰)、林永升(经远舰)牺牲4、 反割台斗争背景:甲午战败,清被迫签订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的《马关条约》内容:邱逢甲、徐骧领导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但最终台湾全部沦陷5、义和团运动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果:在中外发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基本线索1、日军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2、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三、知识要点 军事侵略:屠杀、蹂躏、细菌战、毒气战1、日军侵华罪行 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以华治华”、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政策”2、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A、中共:“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冯玉祥等率众反抗;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C、东北军民: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以抗日义勇军为基础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D、各界人民:(关外人民)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抗日货;学生游行示威3、全民抗战开始:“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白团大战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也参与抗战结果:抗战胜利、台湾光复;4、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