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镜大纲讲义第二会.doc
31页《御录宗经大纲》讲记《宗镜录大纲》讲记第二会2013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正月初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清净大海众菩萨大慈大悲永明延寿禅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善知识居士大德法师: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修学《宗镜录》大纲卷二宗镜录》大纲卷二 YW 28、又此能推之心,若无因缘,即不生起,但从缘生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认此为真,愚之甚矣所以庆喜执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 此处永明延寿禅师用镜里面的影相,水里面的月亮,来互相比类发明又引用《楞严经》里面的阿难尊者,又引用二祖慧可见达摩大师悟道的因缘,让我们契入《宗镜录》明心见性让我们的心从粗到细,从虚到实,从有为到无为,认真的来推寻 观察一切万法因生而有相而这个相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无常的真实性就像什么呢?就像镜子里面的相,每一个人都会照镜子这一块小镜子向外面照,山河大地虚空森罗万象在镜子里面镜子里面的相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象十五的月亮影现在水里面,月亮也不真实,所以叫“不实而虚现空轮”,空轮就是月亮是假的,镜里面的假相水里面的月亮都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水里面的月亮不占空间,镜子里面的影像也不占空间,什么时候影现在镜子里面?没有时间的。
永明延寿禅师用他的无碍辩才,无住的智慧,引用《楞严经》,《楞严经》一开始,阿难尊者执着我们的心在内、在外、在中间,有七处执着,佛都给他否定了,所以叫“七处茫然”,茫然就是不知道心在哪里 《楞严经》佛破除阿难对妄心的执着,阿难执着心有一个地方,所以佛说心是无处的,没有一个地方的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而妄心没有体性,没有真实的体性,它是虚妄的二祖慧可见达摩大师求安心,达摩大师就说了,你把心拿来,我来帮你安,二祖慧可找自己的心,找啊找啊,找不到因为这个心是无住生心,他是不住的,怎么找得到呢?所以一念回光返照,“一言契道”就入宗境了,明心见性了,下面: YW则二祖求此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处悟此为宗,遂乃最初绍于祖位阿难因如来推破妄心,乃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细穷诘,彻底唯空,皆无自性既非因缘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无因而生,悉是意言识想分别因兹豁悟妙明真心,广大含容,遍一切处 达摩大师到中国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一个衣钵传人,找来找去,二祖慧可因缘成熟了在少林寺,慧可求一颗不安的心求不到,就知道妄心不可得,真心显现,遍一切处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悟到真心,达摩大师就把衣钵传给二祖了,这是中国的祖师爷慧可大师。
《楞严经》在第一卷,佛破除阿难对我们这一颗思维分别心的执着,告诉他,这一颗妄识心无处,非真心,无实体 在第二卷,第三卷,阿难通过佛陀的慈悲开示,用心微细来思维观察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六根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微细的来观察,彻底的无自性,不可得,毕竟空不是因缘和合而有,所以非因缘法也不是自然无因而生的,所以非自然法远离一切妄想执着分别阿难在这个时候豁然大悟我们的妙明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有非无,非虚非实,无处不是佛的法身所以阿难就赞叹如来,赞叹我们这一颗心我们早晚课里面,每天都要念到的!YW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阿难开悟了,赞叹佛的法身不可思议,一念顿悟就能超三阿僧祇劫而成佛,所以叫不历僧祇获法身无量劫的妄想,颠倒,分别,执着,一刹那间就远离了,希有难得 阿难的悟就跟二祖慧可是完全相同的,与达摩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与《宗镜录》的宗旨完全吻合,看下面: YW 29、如《观法经》云:“彼有菩萨,名曰‘上首’作一乞士,入城乞食,时有比丘,名曰‘恒伽’,谓乞士言:‘汝从何来?’答曰:‘我从真实中来。
’又问:‘何谓真实?’答曰:‘寂灭故名为真实’又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耶?’答曰:‘无所求’又问:‘无所求者,何用求耶?’答曰:‘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又问:‘无所求中,何用求耶?’答曰:‘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空,实者亦空,来者亦空,语者亦空,问者亦空,寂灭涅槃,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吾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 此段是永明延寿大师引《观法经》这一段公案,有一位菩萨叫上首菩萨,到城里面来乞食托钵,遇到一位恒伽比丘,这位比丘就问上首菩萨,问他从哪来,我们看这一位菩萨和这一位比丘对话都是讲心法: 他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从真实中来,菩萨从真实中来,我们凡夫也是从真实中来,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们每天都在真实中生活,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个真实! 而恒伽比丘又问:真实,什么是真实呢? 上首菩萨回答:寂灭故名为真实,真实不可得,不可得就是寂灭 恒伽比丘又问:寂灭相中是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上首菩萨回答:无所求,起心动念不可得,能求的这颗心不可得,动念即乖,不可思,不可议,你怎么求呢? 恒伽比丘又问:既然无所求,那为什么要求呢?上首菩萨回答:就是因为无所求,所以我才求!因为无所求,在求的当下就是无所求。
所以有所求呢,他不妨碍无所求而这一位恒伽比丘不懂,他不能悟,所以他又问了:既然无所求,那何用求呢?既然无所求为什么还要求呢?他不知道求和无求是不二的,他不能入不二法门,他在求与无求相对法中去执着 所以上首菩萨又回答:因为有所求都是空的,不可得正是因为不可得,不妨碍我们修一切善法,不妨碍我们念经拜佛,不妨碍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不可得所以说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空所以得者也是空,著者也是空,修一切善法不可得实者也是空,什么是实者?明心见性不可得,所以实者也是空;来者也是空,《金刚经》讲,无来无去就是如来语者也是空,不可思议,所以是空;问者也空,因为没有能问没有所答,能问所答,能所对待不可得,所以问者也是空 寂灭涅槃,佛的功德圆满了叫寂灭涅槃一切虚空分界,就是指正报依报我们的生活环境,个体生命,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不可得,毕竟空就是世间的有为法,出世间的无为法都不可得,都是空的为什么呢?有为是对无为讲的,世间是对出世间讲的,众生不可得,菩萨不可得因为都是相对待的有为法,正是因为有为法,当下就是无为法在真实法中,幻化出不真实法所以有所求中,当下就是无所求,有所得中当下就是无所得所以在无所得无所求中,不妨碍我们得,不妨碍我们求。
就是我们要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善法也就是《金刚经》讲得:菩萨以无我相修一切善法,就能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看下面: YW 30、所以《净名经》云:“‘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这是永明延寿禅师进一步地引用《维摩诘经》给我们证实,佛在大乘经典里面,都是让我们明了求与无求是不二的《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正见邪见是不二的;解脱和束缚是不二的;烦恼和菩提是不二的;如来和众生是不二的既然是不二的,所以六十二见就是正见 空是正见,正见的空在哪里呢?在邪见的六十二中求,而六十二邪见从哪里得呢?六十二邪见就是束缚啊,烦恼的束缚在哪里?在诸佛的解脱中生出来的,而诸佛解脱在哪里?就在众生的烦恼中,在众生的起心动念中我们的起心动念透视他不可得,毕竟空,当下就入宗镜了 所以《宗镜录》文辞很美,喻意不可思议就像黄金、美玉、珠宝世上最贵重的大家最喜欢的这么多珠光炫耀的宝器放在一块,赏心悦目 YW 31、又菩萨以离愿求,但众生不知求佛道,菩萨故发愿只云“我愿求佛道”,众生因此方知发心而求佛道。
得意自知无所求也如上所解,则念念与实相相应,更无余念也所以《楞伽经》云:“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这是讲菩提发大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地藏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而菩萨的大愿是无相的,无愿之愿是大愿,菩萨为什么要发愿,就是做给众生看的众生不知道我们这一颗心是佛心所以菩萨要发愿了,我们要求佛道,我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众生看到菩萨发愿,都一起的见贤思齐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跟菩萨一起发心求佛道 而得意自知,什么叫得意呢?就是你入宗镜了,明心见性了你就知道无所求,我们这一颗心而无住、无体、无相、无求一念顿悟入宗镜我们念念之间与实相真如相应一切时一切处清净心现前,起心动念都是佛,都是起妙用正是因为一切时,一切处都相应,所以正见就彻底现前了一一相应了,远离诸见过下面: YW 32、即事即如,唯心直进即佛之所许,自觉之境矣故论偈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这是讲实相法,在《般若经》里面讲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起信论》里面讲实相真如,实相是什么呢?我们读佛经,佛经一展开,每一卷经文开端都是“如是我闻”,如是就是实相所以此处说,即事即如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下就是如,都是如是。
每一件事都是放光明的,都是佛的法身起妙用,所以唯心直进,直进就是直心,直心就是不可得,没有拐弯抹角,没有这个委屈相《楞严经》讲十方如来都是以直心来成佛的,到此境界,这是我们自己觉悟的,佛能给我们认可,有给我们印证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讲的:“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境转,境就是心,转就是无所转;幽呢就是你观照精密而心跟境界一起的时候,你就认识了自己的清净心一切处一切时心和境不可得这就是清净心现前,在生活中的逆境顺境无喜也没有牵挂,没有忧愁叫无喜亦无忧 远离戏论,什么是戏论,戏论是相对法,生和灭是戏论,时间空间是戏论,远离相对的戏论法,这就没有分别了,这就是真正的实相 看下面: YW 33、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内自无故 一切境界我们看到的,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人、事、物、一切人、一切事都相互不知道的,所以叫“诸法不相知,诸法不相待”,各个不自念为有我们看这个,不说,我能打这个坏掉了,他不说我坏掉了,不能用了,它是不讲的这个花开了,春天兰草花,水仙花他不说我很香,你们都来闻我,它不讲的,因为它不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个青松傲雪傲霜,他不说我是君子你们都来赞叹我,他没有这个念头的所以一切万法,缘会而生,因缘和会而生,他不能自己单独存在,没有自性,都是我们众生的妄想分别心在起的作用的所以叫“内自无故”,相待而生的 我们这个法会,有讲法的法师,有听法的法师,有道场,有鲜花,有供果,有香烛,这都是因缘和合的呈现出一个庄严的道场法会他都是相对待而有,都没有单独存在的,所以叫内自无故 《宗镜录》一百卷,这是佛的心法,祖师的心法,而雍正皇帝是菩萨再来,他从《宗镜录》中把《宗镜录》最最好的精华二十卷抄录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珠宝稀有难得,而我们现在修学是从二十卷里面又找出最最好的精华,每一段开示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参加过诸佛如来的法会,亲近过诸佛如来,亲近过三宝,才有这个因缘来修学《宗镜录》的,因为《宗镜录》他是祖师佛菩萨讲的最好的开示收集在一块让我们来修学,非常稀有难得,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个因缘 YW 34、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四句话就是《楞严经》讲的两句话:“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宇宙万有这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