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docx
12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二、文化常识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2.孟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
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了解孟子思想l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l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l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4.了解《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5.解题明确 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三、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明确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明确 性善论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运:运转,转动 ②所以:表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 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⑤怵惕:惊骇,恐惧 ⑥恻隐:哀痛,怜悯 ⑦内交:结交,“内”同 “纳”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⑨乡党:同乡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活动二:问题探究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断句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活动二:问题探究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思考4】研读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刚刚 ⑧然:同“燃” 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宾语前置句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确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l 知识拓展:“之”的用法:①助词“的”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③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思考5】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思考6】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 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思考7】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明确 例如,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考8】拓展阅读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