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docx
50页眼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 4一、 项目概述 4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5三、 资金筹措方案 6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6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7第二章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 8一、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出资者所有权 8二、 “两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 9三、 财产的私有、共有与公有 12四、 产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形式 17五、 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 19六、 财产与财产权的概念 20第三章 公司简介 23一、 基本信息 23二、 公司简介 23三、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24第四章 SWOT分析说明 25一、 优势分析(S) 25二、 劣势分析(W) 27三、 机会分析(O) 27四、 威胁分析(T) 29第五章 法人治理结构 37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 37二、 董事 41三、 高级管理人员 46四、 监事 48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技术改造3、项目建设地点:xx园区4、项目联系人:郭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
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
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79.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1531.6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964.9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17%;建设期利息585.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6%;流动资金5980.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97%三、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31531.6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9575.43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1956.18万元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64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8147.76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6006.17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1.49%。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7.24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8105.26万元(产值)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24个月的时间第二章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一、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出资者所有权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关系是共有关系,全体股东是公司的共同所有者这是因为,公司的协作生产力主要依赖于股东共同投资形成的、替代性很低的“专用资源”,这些资源只能用来为由全体股东构成的所有者集团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任何单个所有者的利益服务因此,可以说,一个公司就是由限制性契约所维系的企业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组合而成的、生产某种不可分割的产品价值的一个集团股东与公司的成败休戚相关,他们是公司共同的“所有者”、“雇主”或“老板”同时,由于股权的分散化,公司必然实行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原则,股东只享有重大事项决策权和收益权,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则完全由董事会和经理负责这就使得出资者对公司的所有权出现分离,即公司专用资源的控制权与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实现结果的自愿分离股东虽然不能行使专用资源使用的决策权,但可以自由地买卖所持有的公司股票,承担股票交易的结果。
必须指出的是,股票的自由转让是以股东对公司承担的有限责任为前提的,它使得股票的交易不会影响其他股东的利益对于股东的权利或者出资者所有权的性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股东权实际上是一种“新债权”,股东购买股票主要是为了获取股利,而对公司的管理不感兴趣,这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著作中已有论及马克思指出:“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但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因为股东大会毕竟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重大决策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都由股东大会表决决定,因而,股东权实际上仍是对公司的所有权二、 “两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对股份公司“两权分离”的论述当英国于1856年颁布联合股份公司法案时,没有人料到这种公司会在将来成为主导产业和商业活动的制度相反,许多学者认为,股份公司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股权分散为经理们偷懒或追逐自己的个人目标大开方便之门斯密就曾对经理的“疏忽和挥霍”感到担心但股份公司在20世纪的发展,彻底反驳了斯密的观点,联合股份公司一跃成为现代工业的象征,而且股权的分散程度在不断提高。
现代股份公司的股权分散,决定了其产权制度的安排必然是资本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在最初的私人企业中,由于生产规模小和管理简单,出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股份公司法人制度的确立和股权的分散化,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就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分离,并出现了特殊的以管理为职业的经理阶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企业经理阶层的出现,是由资本主义管理二重性和资本主义管理专制形式演变而来的经理是作为工业司令官的资本家领导下的军官,在劳动过程中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监督和管理经理的出现,意味着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的分离,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马克思还指出,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在阶级对立越严重的生产方式中,强制性的监督劳动的作用也越大经理阶层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二)西方经济学家对“两权分离”的论述西方经济学家对股份公司的分析,习惯于使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这里的“控制权”就其权限来说,要大大高于通常所说的经营权。
早在1923年,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无主所有制》一书中,就评述了这种趋势及其特点伯勒和米斯在30年代对美国经济的统计资料的研究也证明,联合股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股份公司的规模迅速增大1930年,美国最大的200家公司(银行除外)实际控制了全部公司财富的49.2%,商业财富的38%,国民财富的22%随着这些公司的股权日益分散化,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更加明显60年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对现代大公司的产权分析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把这些大公司里的经理精英们称为统治产业的“技术结构”可以说,现在公司的技术结构取代了古老的贵族和近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资本家,成了真正的统治阶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公司就像一个集权主义的国家,其经济实力和权力实际上都操纵在公司官僚机构的少数人手里现实的情况也同样说明,所有权关系已经被淡化,控制权在不断加强美国花旗银行曾经公布过一份名单,在56家大公司里,每家公司的股票持有人都在5万人以上,有27家公司的股东超过10万人这种极其分散的所有权,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可能有效即使按照掌握大量发行股票的5%~6%就能控制公司的标准,也嫌太多,因为他们的人数大概在100人以上。
而且,绝大多数的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的管理不感兴趣,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股票的行情公司股东的这种消极性质,使公司的管理权落到了一个职业经理阶层的手中以上分析说明,在公司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资本的两权分离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经营权)的分离在公司制度的初期,股份公司大都是家族控股式的企业,大股东直接选择或亲自出任董事长和财务主管,股东会的权力很大;经理人员则持股很少,是职业的管理人员,完全受董事会的控制第二阶段是公司法人产权同经理控制权的分离这时董事会的权力被弱化,而经理人员的控制权在不断加强,并随着经理阶层地位的崛起而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股权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公司的法人产权同控制权不同,公司法人产权控制在董事会手中,它是相对于资本所有权而言的;而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它是建立在公司法人产权基础之上的三、 财产的私有、共有与公有从法权体系来说,财产或物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可以将财产分为有体物与无体物、可有物与不可有物、动产与不动产、可分物与不可分物、单一物与组合物、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孽息、有主物与无主物等。
如果依经济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将财产分为私人财产、共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在分析国有经济的产权基础之前,有必要对这三种财产形式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关于私人财产与私有产权尽管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对财产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但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偏见,它们都把财产的私有制看做是最完美的财产制度因此,前面所述及的它们对于财产与财产权的研究和规定,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私人财产的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进行分析时,其对象也主要是私人财产,基本未涉及其他财产形式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只对上述分析做一个小结1.私人财产的实质是对经济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这种占有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国家出现后才取得法权形式即私有产权2.私有产权的内容包括自物权、他物权、继承权、债权和知识产权其中,自物权即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权的核心与基础,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继性所有权结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3.私有产权是一组可以不断分解和转让的权利束财产权经常以分解的形式出现,产权的转让与交易是商品交换的内核4.私有产权的有效性依赖于一种强制的社会力量的保护,这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家政权、法律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中,国家行政力量对私有产权既有保护的作用,也带有制约和干扰的作用。
5.私有产权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这些限制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和保护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