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一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doc
10页考点一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 含义尊重客观规律是指人们正确认识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意识所特有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 反对两种错误离开尊重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片面强调对规律的尊重,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表现4) 需要澄清的几个误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创造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创造条件 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n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消灭或创造,人的主 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是否尊重规律决定着人们发 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规律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是认识和 利用客观规律的一个条件,除此之外,“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并 借助一定的客观条件。
因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认识和利用规律提供一个可能性2. 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岀发(1) 从实际出发,要反对主观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2)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空间角度说,就是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从时间角度看,就是说 我们的思想和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到与时俱进3)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3.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从唯物论角度侧重于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提炼出正确的认识指在矛盾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 性它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侧重于在认识事物和解决 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联系 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考点二实践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 决定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 会实践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1. 全面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获得认识的途径:一是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n无 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來源于实践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C.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 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 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 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考点三真理,认识过程1、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含义和特点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特点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2)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过程内涵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无限吸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答题模板: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 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 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学到这句话说明,学习雷锋同志更加需要( )A. 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 B.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努力学习雷锋同志表明,实现人生价值离不 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项应选A/B/D均不符合题意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 “接地气抓活 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
这集中反映了(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解析:本题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 分析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①正确,接地气、一头汗、两腿泥,强调记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要求,实事求是,写出好新闻来;②正确,走基层,即强调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③项与本题无关,舍去;④项本身错 误,客观精神的表述错误,精神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管的,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B3•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 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 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彖的认识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中的认识是客观的观点错误;②中的总是表述不准确;③④中观点均可以正确 说明人们对斗牛持有的不同观点的原因,4.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 2011年9 M,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 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 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 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答案】:A【解析】:本题以中微子研究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可知,在中微子研究过程中,有不断的深入,也有误差,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 性和无限性,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项错误, 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项与本题无关,舍去因此本题的正 确答案是A【考点定位】必修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科学实验等5.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 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 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 “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 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 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解析: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 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再次,组织答案时, 要理论结合材料,同事要紧扣材料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 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 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