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
23页《五石之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五石之瓠hù》是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要思考其学说的现实意义,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五石之瓠》选自《庄子·逍遥游》,题目是编者所加,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比较中品味本课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辩风格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
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走近庄子2.文学常识(1)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逍遥游》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世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2)惠子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3)庄子思想A.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原始的唯物观)B.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C.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D.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E.庄子的辩证法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3.背景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4.题目解说“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五石之瓠: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该题目是编者添加的五石:五十斗石(shí),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单位,一斗为十升,一升米重1.25斤,一石为10*10*1.25=125斤五石即625斤米瓠(hù):葫芦《五石之瓠》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5.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6.课文赏析研读第一层:惠子认为大瓠无用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注释】谓:对……说贻:赠送瓠:葫芦树:种植成:成长,长大而:连词,表顺承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之,代指瓠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拿起自己以为:把……当作则:那么瓠落:很大的样子所容:所字结构,容纳的东西呺(xiāo)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为:连词,表原因,因为掊(pǒu):砸破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研读第二层: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注释】固:副词,实在,确实于用大:状语后置句,用大,名词,使用大东西方面善:擅长为:调制龟(jūn)手:龟,同“皲”,冻裂手有……者:固定结构,有一个……的人洴(píng):使动,使……浮起澼(pì):在水中漂洗絖(kuàng):同“纩”,丝絮以……为:把……作为事:营生请买其方百金: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状语后置句,(以)百金买其方聚族:聚集全家人鬻(yù):卖请:请允许我说:同“悦”,取悦难(nàn):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率领军队裂地:划分出土地一:同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即药方。
所用:使用方法异:不同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研读第三层:庄子批评惠子见识浅陋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释】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制成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而:表顺承而:表转折,却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做成形似大酒杯的器具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探究】(1)《五石之瓠》一文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①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
②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③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2)概括本文的寓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寓意: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3)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的真人状态惠施: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7.思考探究(1)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使用“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如何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