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地方小戏太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doc
5页浅谈地方小戏太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太谷秧歌是源于山西省太谷县的一种地方小戏,也称晋中秧歌、祁太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劳动,是人们伴随 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 的发展把动作、舞蹈、武术、技艺融入其中,发展成为社 火中可供欣赏的“地秧歌”、“过街秧歌)又由街头演唱登 上舞台,自编自演真人真事,逐渐成为拥有388个剧目的 地方小戏一、太谷秧歌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太谷秧歌起源于农民田间劳作即兴吟唱,其渊源可追 溯到唐宋时期民间传有“庄王耍丑耍的好,正宫娘娘把 头包,真龙天子唱秧歌,满朝文武把锣敲”的传说这里 所说的庄王即后唐皇帝唐庄宗,说明在后唐时期就出现了 秧歌唐宋年间,南方的竹马、旱船、打花鼓、踢球等传 到北方,融入秧歌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闹秧歌”宋元 时期,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北方匈奴民族音乐“胡笳十 八拍”融入秧歌中,使秧歌小调更为盛行明代后“闹秧 歌”活动分化为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 带叙述故事的“地秧歌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清末民初,太谷的秧歌班社数量占全县村庄数的52. 3%, 它们年年有活动搬一对碌石毒 搭一块门板皆可成舞台, 放一张桌椅、立一个幔帐即可成道具,抹一点胭脂、穿一 身古装即可谓化妆,一套武场乐器、一把胡胡即组成乐队。
太谷秧歌虽属地方性的剧种,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本 地域,被走南闯北的晋商带往全国各地,广为流传XX年,《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在XX、天津的成功演 出;中央电视台3套、山西电视台等媒体专门介绍太谷秧 歌随着这些大型太谷秧歌的演出和太谷秧歌音乐电视剧《风流父子》《山杏》、《魁星楼》等在中央、省 市电视 台的推出,太谷秧歌唱红了全国大江南北二、太谷秧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太谷秧歌是集音乐、舞蹈、唱 念、做、打于一体 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唱是太谷秧歌的主要内容唱词 道白用太谷方言乡语其音乐最初以武场伴奏为主,“五 四”运动后逐渐加入了文场最常用的绝大多数是七声音 阶,其中包括传统的清乐音阶、燕乐音阶和雅乐音阶调 式方面有征调式、宫调式、羽调式 商调式及角调式唱 腔曲谱按句式有七种:二句式 二句半式 三句式 三句 半式 四句式、五句式 五句半式 六句式 垛句式 花 句式十种伴奏有锣鼓经等太谷秧歌其行当分生 旦 丑三门,特技有梢子功 水袖功、髯须功、手绢功等,服装、道具、脸谱则大多与 晋剧相同太谷秧歌的剧目,从清代至今,剧目多达3 88 个,广为传唱的有《看秧歌》、《打冻漓》、《偷南瓜》、《十家牌》、《卖元宵》、《送樱桃》等200余个。
太谷秧歌得到 许多专家的认可和青睐中央民族乐团、海政歌舞团、中 国音乐家协会等专业团体,先后到晋中采风记谱著名作 家孙谦、林杉,作曲家矍维,歌唱家郭兰英、王昆、卢秀 梅等,都先后用太谷秧歌改编、填词、演唱了许多名歌、 名曲、名剧太谷秧歌的代表作《看秧歌》被编写成舞蹈、 纳入交响乐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大放溢彩三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XX年太谷秧歌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XX 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有关部门加大 了保护和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 年拨专款用于剧团建设、剧目整理、人才培养等,太谷秧 歌发展有了不小的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受到市 场经济和多元性文化娱乐的冲击,太谷秧歌前景十分堪忧 9 0%的秧歌艺人都已进入中老年,30岁以下的演员寥寥无 几太谷秧歌一方面要保持地方小戏的个性,一方面要创 新发展,努力争取观众和市场,她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下面笔者从太谷秧歌发展的现状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解 决对策,以供参考借鉴之用1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设立太谷秧歌保护与发展项目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多渠道的广泛争取社会捐资、融资等, 用于举办太谷秧歌重大艺术活动和理论研究,在太谷秧歌 精品推出、艺术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太谷秧歌的大 发展大繁荣,实现持久的传承与发展。
建立人才保护和培 养长效机制,积极予以政策扶持创办好太谷秧歌艺术学 校,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和好的少年苗子2. 注重太谷秧歌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教育与培养积极推进“秧歌进校园”行动一是在学校举办的校 园文化艺术节或大型展演中,邀请太谷秧歌剧团登台演出, 二是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精选一些短小精干的曲目 易于 学唱的经典片断,三是学校可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适 时邀请秧歌艺人指导,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并定期举办太谷秧歌戏曲知识讲座,四是立足长远,学校 可将太谷秧歌作为一门艺术校本课程,将其纳入日常教 学,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好教学计划,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 受、易于模仿的曲目及片断,聘请秧歌老艺人现场表演 口授相传,不断提升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太 谷秧歌传承与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才基础3. 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传承是根本如果不能做到传承,所谓的创新就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戏曲本身又是活态艺术,不会一 成不变,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一定要把传承作为基点4. 加大对太谷秧歌的宣传力度发展太谷秧歌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形势严峻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媒体有力的 宣传也至关重要。
通过电台、电视、报刊推出太谷秧歌专 栏,让更多人来接触和了解建议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部门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时,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一一太谷秧歌进行宣传、展示晋中市群艺馆阎 卯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