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 【职业教育论文】.doc
9页职业教育论文-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 一职业教育的兴衰起落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始终伴随着新旧教育思想的更替,反映了整个教育制度的进步与落后回顾 20 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实际 L 也是中国新旧教育思想不断更替的过程这—过程,既表现了中国教育制度不断进步的主流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中落后势力的陈腐与顽固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为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源于较早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在 20 世纪最初的 20 年里,我国机器工业规模的较快增长是促使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因从平均每年新注册的工厂数量来说,1903-1908 年是 211 家, 1913-1915 年是 413 家,1916-1919 年为 1246 家清朝末年对各种力量为农、工、商、矿等实业所举办的实业学堂,通称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首见于 1904 年时任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所写的《添聘普通练习文》①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多数学者认为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过程而言,两者一脉相承,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这两者仅仅看成是“正式改名”②因此一般都把实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早期阶段进行研究,从而普遍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轫于 1866 年由左宗棠奏请并于 1867 年 1 月开学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③我国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实业教育,经过早期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的倡导和推动,晚清政府主要仿效日本的教育制度,于 1902 年和 1903 年(壬寅、癸卯)首次制订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学制体系,实业教育被列入其中,尤其在1903 年学制中,实业教育不仅有初、中、高不同层次,而且与普通教育完全并列然而实业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从 1898 年至 1910 年间,在清政府学部立案的高等实业学堂只有 17 所;到 1909 年,全国中等实业学堂也只建立了 254所,学生 16649 人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厂 1912 年和 1913 年(壬子、癸丑)制订新的学制体系,把实业学堂改名为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但与实业学堂并无本质区别,发展仍然十分缓慢1912 年至 1916 年,两种实业学校总数从 425 所增加到 525 所,而学生数却从 31736 人减少到 30029 人在此期间,教育界部分人士考察欧美各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宣传西方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制度以黄炎培为代表的—大批职业教育先驱于 1917 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标志,开始进人大力宣传并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新时期。
同时,职业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思想及乡村教育思想汇合,形成了一股推进教育改革的思想洪流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也与陶行知为首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以及晏阳初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分工合作,大力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使有关当局于 1922 年修订出包括职业教育的新学制该学制以美国教育体制为主要范例,部分地吸纳欧洲的做法,规定在小学设职业预科,在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设职业科,同时允许在高中阶段独立地分设职业学校至 1925 年,全国职业学校数从 1921 年的 842所增加到 1548 所,达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最高峰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滞,职业教育又迅速沉寂,到 1929 年,全国的职业学校仅存 194 所为此,职业教育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黄炎培先生认为“我们所希望,百分之七八十没有达到④从而率先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决不能仅从职业学校,仅从教育界,甚至不能仅从农工商几个产业下功夫,而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在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教育、农林等部门相继制订了以《职业学校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职业学校从整个教育体系中重新分列出来,形成逐级分流的格局。
遂后,抗口战争爆发,职业教育的发展遭遇新的困难,在此后的近 20 年时间里,就全国而言,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唯当时的解放区,围绕抗日战争需要所举办的职业教育,有较扎实有效的实施,其特点是面向工农大众,短期为主,灵活多样,力求实用,以应战时急需半个世纪过去,黄炎培、张謇、蔡元培、陶行知、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杨卫玉等—批职业教育先驱,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做出了卓越的理沦贡献,而 a 有过丰富的教育实践然而由于社会环境过于恶劣,难有大的建树截止 1949 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 564 所,学生 77095 人新中国建立以后,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强烈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其中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并明确成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1950-1965 年间,虽有大起大落的波折,但总趋势是迅速发展的,其中技工学校从 3 所增加到 400 所,学生从 3600 人猛增到 18.3 万人;中等技术学校从 500 所增加到 871 所,学生从 9.8 万人上升到39.2 万人文革”期间,全国务类职业教育遭受空前浩劫,学校停办,校舍被占,队伍失散,思想大乱。
1969 年,技工学校几乎被摧残殆尽,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数只剩 3.2 万人文革”后期,特别在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职业教育曾有—定程度的恢复和增长1976 年,技工学校达 1267 所,学生 21.1万人;中等技术学校 1461 所,学生为 38.6 万人但普通高中畸形发展,在校生多达 1483.6 万人,职业学校学生数仅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 154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带动职业教育在恢复中有发展,在调整中有提高邓小平早在 1978 年 4 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 80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业教育”的问题;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系统地做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指示1986、1991、1996 年分别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1 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推动力度是史无前例的,在国际上也属罕见,职业教育事业也获得空前的发展19 80 年至 2000 年间,全国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未含成人学校)招生总数、在校生总数和专任教师总数分别增长 2.79 倍、5.43 倍和 2.7 倍。
三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变化情况如下表⑥:在 20 世纪最后的 20 年里,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特点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兴起1980 年,首批地方性的短期职业大学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潮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1985 年,原国家教委开始试办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至 1996 年有 22 所学校被批准实施五年制20 世纪末期,国家要求所有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都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而把这些院校实施的教育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截止 2000 年,全国此类教育的各项数量指标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都超过50%具体数据如下表⑦:二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 130 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⑧纵观我国这百多年的教育历史,就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者相比较而言,顾明远先生的论断是千真万确的史实甚至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和一般的理论观点中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⑨然而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往往仅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把职业教育放在保证普通教育需要之余的次要地位然而如果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考察,不难发现它在这百余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虽然举步惟艰,却在缓慢的前进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说明它的存在确实是社会的客观需要而非主观愿望使然为什么经历百余年的努力,职业教育仍然没有被教育的正规系统所完全接纳?这有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0 世纪前半叶,政治黑暗,政府腐败,列强入侵,战乱不止,虽有一批仁人志士为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而历尽艰难,奋斗不止,最终却成果有限文革”期间,一时的政治失误也曾给职业教育带来惨痛的损失经济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职业教育是适应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新需求而产生的教育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是学术化的,因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师徒或父子关系获得传承随着工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才提出批量培养工业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在原来由“工匠”统揽一切的状况,逐步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遂后又有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形成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的人才类型。
由于培养这不同的人才类型需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是专事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从而逐步地与传统的学术教育有所区别我国的机器工业起步于 19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比西方国家晚了近一个世纪,而且发展十分缓慢,差不多再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 1949 年,我国的工业化率才达到 12.5%,城市化率只有 10.64%新中国建立后的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20 多年,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到 2000年,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例高达 50.9%,第一产业的同类比重降至 15.9%从 1978 年至 2000 年,人均 GDP 增长了 4.59 倍这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社会动因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仍然高达50%,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只有 33.2%和 27.5%,城市化率也仅有 36.2%,而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这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而且发展极不平衡这又不能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教育只能面向少数人,实施精英教育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制度下,逐步形成了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斥大众的思想观念,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通过在这种思想文化指导下制订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阻碍着面向大众而又崇尚实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达到了大众型水平,可是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甚至还是我国教育系统当前的主流思潮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持续时间特别久远,传统教育思想中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许多精华被束之高阁,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却影响犹深,这也许是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的历史原因 三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掉多数而职业教育思想则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⑩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也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决不限制任何人的个性发展而必有益于个性发展,因此他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这恰恰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相悖,于是常常被认为是不正规的、低水平的教育而不容易受到公平对待,使职业教育不能不在不懈的抗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然而教育的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