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实施恢复性保护和迁建凤家古城的建议.doc
18页关于实施恢复性保护和迁建凤家古城推动禄劝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一个 国家灿烂文化的智慧结晶它既浓缩了过去乂影响着未来,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 神财富2012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建十大历 史文化旅游项目,提出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以更加深邃 的战略眼光,更积极的创造精神,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 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克难而上,努力推动云南文化的大发 展大繁荣,促进云南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求认真 研究地方民族文化,凸显更多文化品牌优势,形成历史文化 旅游特色亮点景区,着力在开发名人故居上作文章,在开发 历史大事纪念遗址上作文章,在开发历史城堡上作文章,努 力增强新的旅游活力,注重植入文化灵魂于重要旅游景点 中禄劝距昆明62公里,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 4% 全县总人口 4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3必 境内居住着彝族、 苗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像保族等少数民族境内 地形复杂,地貌千姿百态,绵亘耸立的群山与纵横交错的江 河溪涧相间素有“三河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禄 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一、凤家古城遗址的保护现状和价值认识(一)凤家古城遗址位于屏山镇克梯办事处咪达拉村北侧三台山顶,古城堡为粗条石垒砌,城墙厚L5米,残留 段最高2米,周长360米,内径南北向118米,东西向102 米,为坐北朝南并呈台降的四重院正堂后墙与左右山墙, 为精工细条石石灰浆砌,墙厚1米,条石长1米,厚Q 2米, 宽0. 3米;残留山墙最局为19层石灰浆砌条石,局4米; 正堂格式为5开间6架9梁无柱的彝族古式居宅建筑城堡 四周分别建置有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设施等,与 主建筑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古城堡遗址, 残砖碎瓦散落于荒草中,许多条石上刻有精致的浮雕花纹图 案,整个城堡结构严密,布局得当,反映了当时彝族的建筑 工艺水平在山脚通往山顶的盘山通道旁的巨石上,保留着一件未 完成的艺术珍品 俗称“石大人"的摩崖造像摩崖为两 尊天王造像,右边为“大圣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左边的叫 “大圣北方多闻天王”两个造像互相关联,高浮雕和浅浮 雕互相配合运用,构图饱满严谨,疏密有致气势雄伟的悬 岩,雕琢精湛的天王造像,反映了往昔罗婺部的强盛寥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 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
两方汉文石刻“武 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氏世袭脚色记”和“凤公世系”记载的 事实真实可靠彝文石刻与两汉文石刻并列,宽2米,高82 厘米,直书横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 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罗婺部(风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 350多年的谱系,它与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同为最古老的 彝文碑记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风氏世袭脚色》为明弘 治十三年( 1500年)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英所题,石刻详 尽地记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土官商胜归顺明王朝直至凤英 时130年间风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赴京朝觐、进贡、受 封、受赏等情况及凤英一生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所载时间、 地点、人物及具体经过,明确而生动《凤公世系》为明嘉 靖十二年( 1533年)禄劝知州徐进所题,碑文叙述了自南宋 孝宗淳熙年间段氏委任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 年)间风氏14代17世土知府主要政治事迹其中述宋、元 两代的字占全文四分之一,述明代的占四分之三,许多重大 政治事件的记载颇为详尽二)凤家古城的历史背景禄劝是历史上著名的罗婺 部落故地罗婺原属于东蛮七部的生蛮磨弥殿(即磨弥)部 落,原住宣威,后向昆明、寻甸等地迁徙,建立磨弥部,后 乂迁居富民、禄丰罗次等地,然后进入武定、禄劝建立罗婺 部、洪农碌券部和掌鸠法块部。
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 -1188年),大理国王段智兴举阿历(阿而)为罗婺部长, 并吞和曲州(今武定)“诸蛮聚落三十余处,分兄弟子侄治 之”,罗婺部逐渐成为“雄冠三十七部”的强大部落元宪 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归顺 元朝,于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侯,辖禄劝、元谋、武定和 四川会理部分地区;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 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由罗婺后 裔凤氏土司统治明中叶以后,朝廷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 兵抗争;1567年,明朝廷正式派设流官,设立武定府,1770 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罗婺彝族主要居住在禄劝县和武定县,东北接东川区, 东临寻甸,南连富民,西南与禄丰毗邻,西北与元谋接壤, 北与四川会理、会东两县隔江相望在罗婺部未统一前,禄 劝还有掌鸠法块部,“在禄劝县城东五里”,即今禄劝县东北 石旧一带,《元混一方舆胜览》说:“石旧县,蛮名掌鸠甸”《元史•地理志》载:“石旧县,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 曰抹捻、曰曲敞掌鸠有溪绕其三面,凡数十渡,故名 掌鸠法块部后为罗婺部兼并,纳入其管辖范围法块在今茂 山旧脉,抹捻指今团街乡乐业村,曲敞在今皎平镇境永善一 带。
据天启《滇志•地理志》载:“禄劝州,故易笼县,东 北曰幸邱山,彝名和期罗尼白乂说:“禄劝州,故易笼县, 东北曰幸邱山,四面陡绝,顶有三峰,可容万家,昔为罗婺 寨,有天生城,牢不可破《禄劝县志》载:“禄劝旧无城, 自宋淳熙年间,段氏使乌蛮阿而治其地,筑渎笼城禄劝界 内之城始此又载:“淡笼城有二水合流,绕城而来,彝谓 水为淡,城为笼,故名淡笼,转音为易龙自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 1189年),阿而为罗婺部 长,罗婺部土官世系如康熙《武定府志》所载:阿而(阿历) ——矣袜——普得——矣根——矣格——郡则(亏则)—— 安邦(阿巴) 安慈 弄积(三保奴) 商胜 海 积一一萨周一一商智一一阿宁一一矣本一一金甸一一阿英 (风英) 风朝明 风昭 瞿氏 索林 风继祖一一凤思尧共传14代23主,包括继夫职或代子职的女士 官与同代兄弟袭职的土官自南宋孝宗淳熙时,因阿而能服 其众,被段氏举为罗婺部长,到阿而子矣袜时,罗婺部成为 三十七部中最有实力的部落,“雄冠三十七部”传至矣格时, 遇元世祖征云南,“矣格首先归附,授罗婺万户侯”,后又升 为“北路土官总管”至安慈,得“以功授武德将军,赐龙 虎符金牌,兼管云南行中书省参政”。
此时,罗婺部中心地 址由禄劝云龙迁到今禄劝县城附近的南甸弄积“以功升兼 管八百司,加升亚中大夫”,发展到“兼制全滇”,至积海, 因年幼其母商胜继之明洪武十五年正月,明军征云南抵达 昆明,商胜即将金牌印信缴于千户徐某,自运米千石,开通 道路,至金马山接济大军,乃问本府,招谕人民,十六年贡 马二十匹,并亲自入觐,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官知 府,赐之世袭诰命”至商智,诏赐其“诰命中顺大夫”传 至阿英(凤英)“奉例赐姓凤,帝宠之甚,晋中宪大夫赠 其母索则,妻索国俱为恭人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 风英征贵州普安,“以功进云南布政司右参政”正德二年(公 元1507年),“征师宗豆温乡,功尤伟,赐尽忠报国金带一 具风氏土官中,风英是彝族中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他“开辟田野,教民稼稽”,“四礼正家,一经教子”,推动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汉文化在彝区得到传播,出现了 “边疆 安靖人民安”的局面据史学资料证明,罗婺部为西南地区 彝族东西两大集团的团结,维护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 治、边界稳定和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历史地位无 可替代二、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无论 目前还是将来,随着城市功能和规模的扩大,城市将急速向 经济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将不断加速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 遗产,使之成为促进城市现代化的积极因素,是世界上许多 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 国当前城市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一)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而,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 发展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就是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 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 自身内涵不断丰富的标志新世纪的城市不仅要包括现代文 化,新的城市形象,更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 也是城巾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 大厦、立交桥、高架路,更要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 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 是保护落后,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 高度发达的标志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 历史上不同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和见证,同时也体现了人 类在不同地区形成的不同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各个地方 面貌和特点的基本要素。
这些历史遗产记录了不同地区、不 同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记录了先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了 城市的宝贵记忆,体现了城市的独特特点与个性它凝聚了 数千年来人类的辛勤劳动和无穷智慧,沉淀了人类文明世代 相传的宝贵精神创造和物质财富,并将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 撑着人们构筑21世纪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理念保护好这些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现代文明 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遗产保护 将愈显重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趋同现象已 经引起人们的警觉,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正是保存地区民族 个性,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也是防止文化趋同的有效措 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展现城市独特文化风貌的历史底 蕴,也是构建现代城市良好人文环境、提高城市公众素质和 促进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文化历史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文 化创造的精华,有其浓厚的不可再生的特定文化内涵,有其 无法替代的美学情趣和韵味,是现代城市中最能引人入胜的 文化景观,因而是构筑现代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宝贵遗产 城市公众素质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 遗产对于城市公众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可以使城市公 众产生潜在的历史责任感,激发醉心城市发展的热情,净化 他们的心灵空间,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城市不 断发展的新形势。
文明是一种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城市现代化 过程中,具有保持城市独特风貌、防止文化趋同、构建良好 人文环境、提高公众素质、促进文明风尚等•系列重要功能, 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撑着人们构筑21世纪美好家园的信心 和理念,毫无疑问是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因素 现代城市的经济构成,已从传统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多元构成的新经济形态其中,以旅游事业为 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的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它们的前景不仅 越来越好,而且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 举足轻重的产业部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历史文化遗 产在这个举足轻重的产业部门中不仅是构成它们的产业基 础,也是保障它们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现代人在经历了现代化过程的许多无奈之后,又在重新 崇尚回归自然、寻根访占、寻找精神家园而历史文化遗产 将是人们寻访的首选之处世界旅游协会预测,每年以4% 的速度递增的旅游业将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大的产业;而到 20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每年有13亿的 游客城市旅游事业主要建立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基 础之上。
其中,人文景观无论从构成旅游卖点,还是从保持 持续强劲吸引力来讲,都是自然景观所无法比拟和抗衡的 随着城市旅游逐步从走马观花式的观赏旅游过度到体验、品 味和参与型旅游,文化旅游正在成为城市旅游的主体。












